刷牙藥

刷牙藥

SHUA YA Y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0.3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大腸經 21%
脾經 21%
肺經 13%
心經 7%
肝經 7%
膽經 7%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中,刷牙藥添加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升麻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牙齦腫痛、牙周炎等口腔問題常伴有熱毒及炎症,升麻可有效消炎止痛,減輕症狀。
  2. 疏風散熱、利咽開音: 升麻亦有疏風散熱、利咽開音的功效。牙齦炎、牙周炎等口腔問題常伴有咽喉腫痛、口苦口乾等症狀,升麻可疏散風熱,改善咽喉不適,同時促進口腔黏膜修復,減少牙齦出血。

「刷牙藥」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牙齦紅腫、牙周炎、口腔潰瘍等症狀多屬熱毒蘊結,黃連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口腔炎症。
  2. 抑菌消炎: 黃連中含有多種生物鹼,如小檗鹼,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口腔內細菌生長,防止牙菌斑形成,預防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名為「刷牙藥」,主要用於治療「牙痛」。古代中醫認為,牙痛多與風火、濕熱、氣血壅滯或腎虛相關。本方以清熱、祛風、止痛為核心,針對牙齦腫痛、牙齒鬆動或牙周問題引起的疼痛,通過外用法(刷牙)直接作用於患處,以達到局部消炎、止痛的效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瀉火

    • 石膏:性寒,清胃火,緩解牙齦腫痛。
    • 膽礬(硫酸銅):解毒收斂,可殺蟲消腫,對口腔潰瘍或齲齒疼痛有一定效果。
    • 滑石:利濕清熱,輔助緩解濕熱所致牙齦腫脹。
  2. 祛風止痛

    •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改善局部氣血滯澀。
    • 細辛:散寒通竅,具強力局部麻醉作用,直接抑制疼痛。
    • 藁本白蒺藜:祛風勝濕,針對風邪上攻引起的牙痛。
  3. 芳香辟穢

    • 白檀甘松麝香:行氣開郁,芳香化濁,兼有抗菌消炎之效,可改善口臭及口腔環境。
    • 麝香(現多禁用,古代用微量):活血散結,透竅止痛,增強藥效滲透。
  4. 固齒護齦

    • 茯苓:健脾滲濕,間接鞏固牙齦(中醫認為「齦為胃之絡」)。
    • 白蒺藜:平肝潛陽,對肝火上炎導致的牙痛有效。

綜合作用機制

此方結合「清熱、祛風、活血、芳香」四法:

  • 局部消炎:石膏、膽礬清熱解毒,減少牙齦充血。
  • 鎮痛麻醉:細辛、川芎、麝香抑制痛覺傳導。
  • 改善循環:川芎、麝香促進患處氣血流通。
  • 抗菌防腐:膽礬、白檀、甘松抑制口腔病菌繁殖。

古代透過刷牙外用法,使藥物直接作用於牙齒與牙齦,避開內服藥的脾胃負擔,針對性強,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原則。

傳統服藥法


川芎半兩,滑石半兩,細辛半兩,白蒺藜半兩,藁本半兩,甘松半兩,石膏半兩,茯苓半兩,膽礬半兩,白檀半兩,麝香半兩。
上為極細末。
每日刷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刷牙藥,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 組成:玄蔞、谷精草、松子、白茯苓。 主治:諸牙病。

刷牙藥,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二引《王氏集驗方》。 組成:青礬9錢(半生半枯),細辛(去土)、五倍子(去土)、白茯苓(去土)。 主治:牙疼。

刷牙藥,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 組成:川芎半兩,滑石半兩,細辛半兩,白蒺藜半兩,藁本半兩,甘松半兩,石膏半兩,茯苓半兩,膽礬半兩,白檀半兩,麝香半兩。 主治:黑牙縫。

刷牙藥, 出處:《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 刷牙藥(《丹溪心法》卷四。)出處:《丹溪心法》卷四。組成:燒白羊骨灰1兩,升麻1兩,黃連半錢。主治:固齒。 。 主治:固齒。

刷牙藥, 出處:《瑞竹堂方》卷三。 組成: 刷牙藥(《瑞竹堂方》卷三。)出處:《瑞竹堂方》卷三。組成:香附子(去毛,炒熟)、大黃(火煨)。主治:固齒,烏髭須。 。 主治:固齒,烏髭須。

刷牙藥, 出處:《蘭室秘藏》卷中。 組成:麝香1分,生地黃2分,酒防己2分,熟地2分,當歸身3分,人參3分,草豆蔻皮5分,升麻1錢,羊脛骨灰2錢,黃連2錢,白豆蔻3錢,草豆蔻3錢,沒食子3個,五倍子1個。 主治: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