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包子

清涼包子

QING LIANG BAO Z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膽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涼包子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源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膽經,善於清瀉心火、胃火,對於熱毒蘊結所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心煩失眠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燥濕止瀉: 黃連性寒,能燥濕止瀉,對於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亦有一定功效。

因此,在清涼包子方劑中加入黃連,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涼包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眼熱赤生瘡」,屬中醫眼科範疇,對應現代症狀如結膜炎、角膜炎、瞼緣炎等風熱或濕熱上攻所致的眼疾,表現為眼紅腫痛、分泌物多、目瘡潰爛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主藥:黃連(宣州產)

  • 性味功效: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擅清心胃實火及上焦熱毒。
  • 應用邏輯
    • 「眼熱赤」多因心火上炎或肝經濕熱,黃連苦寒直折火勢,兼燥濕斂瘡。
    • 宣州黃連(今安徽產)在古代被視為道地藥材,清火效力更佳。

輔助製法:艾灸煙熏萃取

  1. 艾葉燃燒

    • 艾性溫,燃燒後熏煙,具有溫通經絡、殺蟲止癢之效,與黃連寒性相佐,形成「寒熱並用」思路。
    • 煙熏可將艾的揮發成分(如桉油精)與黃連結合,可能增強抗菌消炎作用。
  2. 古錢(青銅錢)承載

    • 青銅錢含銅、錫等金屬成分,中醫認為銅性收斂,可輔助退翳、斂瘡,或與黃連產生微量化學反應(如銅綠抑菌)。
    • 藉古錢「重鎮」特性,引火下行,防黃連苦寒傷胃。
  3. 流水與絹袋過濾

    • 「倒流水」象徵動態水勢,中醫認為可引熱下行;絹袋過濾雜質,確保藥粉純淨,利於外敷或點眼。

方劑邏輯總結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核心,結合:

  1. 直接瀉火:黃連局部清熱。
  2. 物理增效:艾煙攜藥性上行,古錢收斂退翳。
  3. 外用安全:煙熏後取末,避免內服苦寒傷正,專攻眼表濕熱熱毒。

其設計體現中醫「寒熱互制」「外治透達」的思維,適用於熱毒偏盛、局部瘡瘍的眼疾。

傳統服藥法


黃連1分(細為末,宣州者)。
退翳。
用新水1碗,取倒流水些小,將黃連末勻接在碗內,用熟艾條1塊如雞子大,安在古老錢7文上,四面更用青銅錢40文,作4垛子,覆黃連碗在上,點火燒艾,候煙盡,便掃下黃連末,用夾絹袋子盛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清涼包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黃連1分(細爲末,宣州者)。 主治:退翳。主治:眼熱赤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