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升麻散

黃連升麻散

HUANG LIAN SHENG MA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大腸經 20%
脾經 20%
心經 10%
肝經 10%
膽經 10%
肺經 10%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升麻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升散鬱熱: 升麻性味辛涼,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升散鬱熱、透疹止痛的功效。與方中黃連、黃柏等清熱燥濕藥物配合,可有效清熱解毒,散發體內鬱熱,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目的。
  2. 宣肺利咽,通絡止痛: 升麻還具有宣肺利咽、通絡止痛的作用。在某些情況下,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呼吸不暢等症狀,也可能與體內鬱熱有關。升麻可以宣肺利咽,疏通經絡,輔助其他藥物消腫止痛,改善呼吸道症狀。

黃連升麻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歸心、胃、肝、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涼血之功效。方中以黃連為主藥,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目赤腫痛、濕熱瀉痢等。

黃連的苦寒之性,能清熱瀉火,使體內火氣下降,達到治療熱毒蘊結的目的。同時,黃連亦能燥濕止瀉,對於濕熱所致的腹瀉也有很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連升麻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口舌生瘡」,即口腔黏膜或舌體潰瘍、紅腫疼痛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心脾積熱、胃火上炎或陰虛火旺所致,表現為局部灼痛、糜爛、潰瘍,甚則妨礙飲食。《醫學綱目》與《衛生寶鑒》均載此方,劑量雖略有差異,但核心藥物組合不變,顯示其清熱解毒、引火下行的治療方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歸經

    • 黃連:苦寒,歸心、脾、胃經,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要藥,尤善清心胃實火,對口舌生瘡因熱毒上攻者效果顯著。
    • 升麻:辛甘微寒,歸肺、脾、胃經,具升散透發之性,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輕揚上行,引藥力達頭面口腔,兼可疏散鬱火。
  2. 配伍思維

    • 苦寒降火與辛散上行並用:黃連直折火勢,清泄心胃之火;升麻既能助黃連清熱解毒,又以其升散之性防黃連過於沉降,使藥力上達病所。兩藥一降一升,相互制約又協同增效,形成「火鬱發之」的治療思路。
    • 局部用藥的設計:原方要求「綿裹含,咽汁」,直接作用於口腔患處,充分發揮藥物局部清熱、消腫、止痛之效,體現中醫外治法的特色。
  3. 推論可能的功效延伸
    除口舌生瘡外,此方或可應用於:

    • 牙齦腫痛:胃火上炎所致者,因升麻入陽明經,黃連清胃熱。
    • 咽喉腫痛:熱毒蘊結咽喉時,升麻的透發作用可助黃連瀉火利咽。
    • 皮膚瘡瘍:若調整用法為外敷,可能適用於熱毒瘡癤(需結合其他臨床證據)。

三、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透散鬱火為輔」,針對火熱上攻口腔的病機,通過局部與整體調節結合,迅速緩解症狀。其精簡的配伍體現中醫「少而精」的用藥智慧,尤其適合實熱證初期、病位偏上者。後世醫家調整劑量(如《衛生寶鑒》增加升麻比例),可能意在強化升散透邪之力,適用於熱毒夾風或鬱火較甚之證。

傳統服藥法


升麻30銖,黃連18銖。
上為末。
綿裹含,咽汁,亦可去之。
①本方方名,《醫學綱目》引作「黃連升麻湯」。②《衛生寶鑒》本方用:升麻一兩半,黃連七錢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升麻散,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升麻30铢,黃連18铢。 主治:口舌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