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驗清中湯

殊驗清中湯

SHU YAN QING ZHONG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大腸經 25%
肺經 25%
胃經 25%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殊驗清中湯中包含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熱,透達表邪: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疏散風熱、透達表邪的功效。清中湯旨在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表證,升麻能有效解表散邪,使邪氣從肌表透出,達到清熱解表的效果。
  2. 升陽舉陷,益氣固表: 升麻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能提升陽氣,使氣血運行正常,從而改善因氣虛所致的表虛症狀。清中湯中,升麻搭配其他藥材,可增強機體抵抗力,避免邪氣入侵,達到益氣固表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殊驗清中湯的傳統主治範圍為「傷寒頭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一切腫毒之疾」,此方以單味藥「川升麻」組成,顯示其核心機理在於「清熱解毒、升散透邪」。

  1. 傷寒頭痛

    • 此處「傷寒」當指外感熱病初期,邪氣鬱於肌表或上焦,導致頭痛發熱。
    • 升麻性辛涼,能散風熱、解表邪,尤擅清除頭面部的鬱熱,故可緩解外感風熱或熱毒上攻之頭痛。
  2. 咽喉腫痛、口舌生瘡

    • 升麻為「咽喉腫痛要藥」,其性升散,能宣透熱毒,傳統認為熱毒鬱結於咽喉或口腔時,升麻可引火外散,兼清熱解毒。
    • 《本草綱目》載升麻「解百毒,辟瘟疫,治喉痛口瘡」,符合此方主治。
  3. 一切腫毒之疾

    • 「腫毒」泛指熱毒壅滯所致的癰疽瘡瘍,升麻既能清熱涼血,又能透發瘡毒,故可用於熱毒初起未潰之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僅用川升麻一味,且以「井水濃煎」服之,顯示其用藥精簡,直指熱毒上攻之病機。

  1. 藥性分析

    • 升麻性味辛、微甘,微寒,歸肺、脾、胃經。
    • 其作用特點為「升散透發」與「清熱解毒」並行,既能外散風熱,又能內解熱毒,尤其擅長引藥上行,針對頭面、咽喉部的熱毒鬱結。
  2. 處方邏輯

    • 升散鬱火:熱毒壅滯於上焦時,若單純清熱恐難以透邪外出,升麻以其升散之性,可疏通氣機,使鬱熱從表而解。
    • 吐法祛邪:原方強調「少頃,吐出毒氣」,推測升麻在濃煎後可能刺激胃脘,通過輕度湧吐使上焦熱毒隨吐而出(類似瓜蒂散之部分機理)。井水性寒,助其清熱,亦可能增強催吐效果。
    • 解毒涼血:升麻本身具解毒之效,對熱毒引起的紅腫熱痛(如咽喉腫痛、瘡瘍)可直接清熱涼血、消腫散結。
  3. 適用病機

    • 此方主要針對「熱毒鬱結上焦」之證,表現為頭面、咽喉、口腔的紅腫熱痛,或外感初起兼有熱象者。
    • 符合中醫「火鬱發之」的治則,即通過升散疏泄,使鬱熱外達,而非一味寒涼遏抑。

總結

殊驗清中湯以單味升麻濃煎,結合吐法,展現古代「簡、便、效」的用藥思維。其核心在於「透散清解」,尤其適用於熱毒上攻、氣機鬱閉之實證,體現了「因勢利導」的治療哲學。

傳統服藥法


川升麻半兩(銼)。
井水濃煎服。少頃,吐出毒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痛口瘡嘴破口角炎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咽喉痛

相同名稱方劑


殊驗清中湯,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一。 組成:川升麻半兩(銼)。 主治:傷寒頭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一切腫毒之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