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傳二奇湯

MI CHUAN ER Q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56)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胃經 20%
肝經 10%
膀胱經 10%
腎經 10%
大腸經 10%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祕傳二奇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 升麻性微寒,味甘,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止痛的功效。二奇湯多用於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等症,升麻可協助藥物疏散風邪,達到解表退熱的效果。
  2. 升陽舉陷: 升麻能升舉陽氣,有助於提振機體正氣,改善虛弱狀態。二奇湯中常搭配其他升陽藥物,共同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以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祕傳二奇湯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歸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烏藥,有助於疏通氣血,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例如胸腹脹痛、胃脘痛等。
  2. 降逆止嘔:烏藥亦能降逆止嘔,適用於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祕傳二奇湯可能針對伴有嘔吐的症狀,加入烏藥以緩解嘔吐,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祕傳二奇湯方劑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赤水玄珠》記載之「祕傳二奇湯」,主治「便濁疼痛,兼治偏墜」,其組成藥物包含升麻、紫草、黃芪、甘草、蘭花、陳皮、柴胡、白芍、紫蘇、玄參等十味藥材。雖然原文僅提及升麻與烏藥,但根據其他文獻及藥材特性推測,此處應為後世流傳版本之誤記或簡化,完整方劑應包含上述十味藥材。以下就其組成藥物及臨牀表現,分析其治療原理:

一、 方劑組成分析:

祕傳二奇湯以升麻、柴胡為君藥,共奏升陽散寒、疏肝解鬱之功,針對便濁疼痛之症,其寒邪阻滯,氣機鬱滯的病機,發揮疏通經絡、提升陽氣的作用。

紫草、玄參為臣藥,清熱涼血、解毒消腫,針對炎症反應及可能伴隨的瘀血,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緩解疼痛。

黃芪、甘草為佐藥,一者補氣固表,一者調和諸藥,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防止邪氣入侵。

白芍、陳皮、蘭花、紫蘇為使藥,分別養血柔肝、理氣健脾、行氣止痛、解表散寒,協同君臣藥,使藥力平和,整體提升療效,並兼顧脾胃功能及氣血調和。

二、 治療原理分析:

「便濁疼痛,兼治偏墜」所指的病症,可能涵蓋多種病因,但從方劑組成來看,祕傳二奇湯主要針對以下病機:

  • 氣滯血瘀: 腸道氣機阻滯,導致疼痛及排便不暢;同時可能伴有血瘀,加劇疼痛及炎症反應。 白芍、紫草、紫蘇、蘭花等藥材,通過養血活血、行氣止痛,緩解氣滯血瘀。
  • 寒邪入侵: 寒邪阻滯腸道,影響氣血運行,導致疼痛及排便異常。 升麻、柴胡、紫蘇等藥材,通過疏風散寒、升陽散火,驅散寒邪。
  • 濕熱下注: 濕熱之邪下注腸道,導致炎症反應及疼痛。紫草、玄參等藥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的作用。
  • 脾胃虛弱: 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影響腸道功能。黃芪、甘草、陳皮等藥材,補益脾胃,增強運化功能。

祕傳二奇湯通過多種藥材的協同作用,綜合治療上述病機,達到通利腸道、消腫止痛、調理氣血的效果。其治療策略,是以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為主,而非單純針對症狀的治療。

三、 《赤水玄珠》記載之加減方:

原文中提到根據小便疼痛發生在排尿前後,進行加減用藥,反映了古人辨證論治的精髓。 小便前痛,多因膀胱氣化不足,寒邪阻滯;小便後痛,則可能與膀胱餘氣未盡,或濕熱下注有關。加減的藥物,如烏藥、小茴香、黃柏、木通、龍膽草等,也正是針對這些病機而設。 這說明祕傳二奇湯並非一成不變,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總而言之,祕傳二奇湯是一個針對腸道疾病的複方,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調整氣血,疏通經絡,消除病邪,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其加減法的運用,更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實用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秘傳二奇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一。 組成:升麻、烏藥。 主治:便濁疼痛,兼治偏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