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藥散方劑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藥性相符:烏藥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烏藥散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胃脘脹痛、噯氣、呃逆等症狀,烏藥的藥性正好可以疏肝理氣、溫中散寒,與方劑主治相符。
- 臨牀驗證:烏藥散方劑源於古代醫籍,經過歷代醫家臨牀驗證,烏藥在方劑中起到重要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病痛。烏藥與其他藥材配伍,相輔相成,發揮出更好的療效,因此被列為方劑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藥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乾濕腳氣」,古代所指「腳氣」多為下肢腫脹、麻木、疼痛或痿弱無力之症,分「乾腳氣」(皮膚乾燥、肌肉萎縮)與「濕腳氣(水腫、滲出)」兩類。烏藥散通過行氣、散結、通絡之效,調理氣機不暢、水濕停滯所引起的下肢症狀。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烏藥(半兩)
- 辛溫,歸肺、脾、腎經,善行氣散寒,通絡止痛。
- 作用:為君藥,主調下焦氣滯,改善氣血不通導致的腳氣腫痛。
青橘皮(一兩,去白瓤)
- 苦辛溫,歸肝、膽、胃經,破氣消積,疏肝解鬱。
- 作用:助烏藥行氣,兼能疏泄肝鬱,尤宜於氣滯偏寒者。
木香(半兩)
- 辛溫,歸脾、大腸、三焦經,行氣止痛、健脾消滯。
- 作用:與青皮協同加強理氣之效,尤擅調中下二焦氣機。
檳榔(半兩)
- 辛苦溫,歸胃、大腸經,降氣破滯、利水消腫。
- 作用:導滯下行,緩解濕腳氣之水腫,兼能殺蟲(古法亦用治腳氣蟲積)。
蛤粉(半兩)
- 鹹寒,歸肺、腎經,清熱利濕、軟堅散結。
- 作用:佐制諸藥溫燥之性,防化熱傷陰,兼具滲濕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行氣通絡」為核心,輔以「滲濕降濁」:
- 氣行則水行:烏藥、青皮、木香、檳榔共同疏暢三焦氣機,破滯消脹,使水濕得化。
- 寒溫並調:蛤粉之寒涼平衡諸藥辛溫,避免燥熱傷津(乾腳氣尤需顧陰)。
- 引藥下行:生薑、蔥白湯為引,辛散走竄,助藥力達下肢,兼散表寒濕邪。
適用證機:符合「氣滯濕阻」之腳氣,症見下肢腫滿、疼痛麻痹、胸悶腹脹者。若濕重可酌加茯苓、薏苡仁;寒甚則加吳茱萸、附子。
傳統服藥法
烏藥半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蛤粉半兩,木香半兩,檳榔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1錢,煎生薑、蔥白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藥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烏藥1兩,莳蘿1分(2味炒令黃色)。 主治:乾濕腳氣。
烏藥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烏藥1兩,木香1兩,桂心1兩,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蓬莪朮1兩。 主治:婦人血氣上攻,心腹疼痛不可忍,神情悶亂。
烏藥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 組成:烏藥1兩,茴香1兩,青皮1兩,赤豆1兩,乾漆2兩,沒藥2兩,硇砂1兩,滑石1兩,高良薑1兩。 主治:厥陰疝病,脅腹引小腹而痛。
烏藥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一。 組成:烏藥、香附、蘇子、廣皮、柴胡、丹皮、焦梔、木香、當歸、川芎、薄荷、生甘草。 主治:調氣開鬱。主治:七情鬱結,經水或先或後,或多或少,久則閉絕不行。
烏藥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烏藥1兩,蓬莪朮1兩,桂心1兩,當歸1兩(銼碎,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青橘皮1兩(湯浸,去白瓤,焙),木香1兩。 主治:開滯消積。主治:婦人氣滯血瘀,心腹疼痛;經行或産後因食生冷,致成癥塊。
烏藥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五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烏藥6兩半(去皮心,切片子),白芷6兩,白朮2兩半,蒼朮3兩(米泔浸1宿,切片子),甘草6兩半(炒),青橘皮6兩(去瓤)。 主治:傷脾傷暑,傷風傷氣,傷冷吐瀉惡心,寒熱頭痛,體重倦怠,不思飲食,榮衛不順,肢節不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