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丸

烏藥丸

WU YAO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2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肝經 21%
肺經 11%
胃經 11%
膀胱經 11%
腎經 11%
心經 9%
脾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藥丸以烏藥為名,當然是以烏藥為主要藥材。這是因為烏藥性辛溫,具有行氣止痛、溫脾止瀉的功效,對於氣滯血瘀、脘腹冷痛、寒濕泄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因此,烏藥成為方劑的核心藥材,起到引領藥性、發揮功效的作用。烏藥丸中其他藥材,則輔助烏藥,共同發揮藥效,治療各種疾病。

烏藥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烏藥丸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心悸氣短等症,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輔助烏藥等藥材達到療效。
  2. 行氣止痛: 乳香亦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氣滯血瘀常伴有疼痛,乳香能疏通氣血,緩解疼痛,與烏藥、川芎等藥材相輔相成,增強止痛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藥丸(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妊娠傷寒,內熱煩躁,胎動不安,致喘躁不能卧,及有所下」。核心病機為孕婦外感寒邪,鬱而化熱,熱擾胞宮,導致胎元不穩。其症狀特點為:

  1. 外寒內熱:傷寒表證未解,熱邪內傳,引發煩躁、喘促。
  2. 胎動不安:熱邪扰动血分,影響衝任,胎氣上逆而見喘息、臥寐難安。
  3. 「有所下」:指熱迫下焦,或有漏紅、腰腹墜脹等先兆流產之徵。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三藥協作,共奏行氣降逆、清熱安胎之效:

  1. 烏藥(君藥)

    • 性辛溫,歸肺、脾、腎經,擅長行氣寬中、降逆平喘
    • 此處取其「通理上下氣機」之用,調解妊娠氣滯,緩解喘躁不能臥;其辛散之性亦能助解表邪。
    • 另「別為細末」處理,強調其為方中主導,需單獨研磨以保存藥效。
  2. 白堊(臣藥)

    • 即白堊土(高嶺土),性甘涼,能清熱燥濕、止血固下
    • 針對內熱煩躁,清解鬱熱;其收斂之性可穩定衝任,防「有所下」之崩漏。
    • 與烏藥相配,一散一斂,既行氣又不耗血,符合妊娠用藥「勿犯胎元」原則。
  3. 乳香(佐使藥)

    • 性辛微溫,功能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少量用之(半兩),取其「通絡鎮痛」之效,緩解胎動不安引起的腹痛;其香竄之性亦助烏藥行氣。
    • 配伍白堊可制約其破血之弊,轉為和血安胎。

三、全方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烏藥、乳香偏溫,白堊性涼,共調寒熱錯雜之證。
  • 動靜結合:行氣(烏藥、乳香)與固澀(白堊)同施,既疏解氣滯,又防氣血耗散。
  • 糖水送服:甘緩補中,既能矯味適口(利於孕婦服用),又可輔助緩急安胎。

此方體現「治病與安胎並舉」的思路,通過調暢氣機、清解鬱熱以達胎安之效,適用於妊娠傷寒化熱、氣機逆亂之證,然須辨證明確,非虛寒胎動所宜。

傳統服藥法


烏藥1兩(別為細末),白堊3兩,乳香半兩。
上同研勻。
每服2錢,不拘時以糖水調下;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烏藥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腳氣病全身酸痛心情煩燥四肢感到疼痛身體發低熱四肢關節疼痛胎動不安

相同名稱方劑


烏藥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一引《寶童方》。 組成:天台烏藥2兩,蒼朮(炒)2兩,木香1分,甘草1分,肉豆蔻2枚。 主治:腹內虛鳴。

烏藥丸,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烏藥1兩(别爲細末),白堊3兩,乳香半兩。 主治:妊娠傷寒,內熱煩躁,胎動不安,致喘躁不能卧,及有所下。

烏藥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一。 組成:白芍藥、木鱉子(去殼,紙捶出油)、草烏(不去皮)、威靈仙、北細辛、沒藥各等分。 主治:腳氣徹骨痛,不能行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