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烏散

芎烏散

XIONG W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心經 10%
膽經 10%
心包經 10%
肺經 10%
脾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10%
腎經 10%
肝經
心經
膽經
心包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烏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效果。芎烏散用於治療頭痛、頭昏、目眩等症,川芎能有效疏通經絡,緩解頭部疼痛。
  2. 祛風解表: 川芎亦具祛風解表之功效。芎烏散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時,川芎能散寒解表,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芎烏散中包含烏藥,主要原因有二:

  1.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與芎藭、川芎等藥材搭配,可增強行氣止痛的效果,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腹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2. 溫脾暖胃:烏藥亦具溫脾暖胃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寒、寒性腹瀉等症狀。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溫陽散寒的效果,使治療更全面。

總之,烏藥在芎烏散中發揮着行氣止痛、溫脾暖胃的雙重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烏散》為傳統中藥方劑,專治產後氣滯頭痛,脈象沉澀者。以下分兩部分分析其功效與組成原理:

一、傳統功效主治解析

  1. 病症特點

    • 產後氣滯:婦女分娩後,氣機運行不暢,多因血虛、勞累或情志失調導致氣血鬱滯。
    • 頭痛:氣滯血瘀,清陽不升,頭部經絡受阻,發為疼痛。
    • 脈沉澀:沉脈主裡證,澀脈主氣滯血瘀,反映氣血運行不暢的病理基礎。
  2. 方劑對應

    • 川芎、烏藥均具辛散之性,合用以行氣活血、通絡止痛,針對「氣滯」與「頭痛」兩大主症。
    • 以薤白湯送服,增強行氣通陽之效,助藥力直達病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川芎(3兩)

    • 特性:辛溫,歸肝、膽、心包經,為「血中氣藥」。
    • 作用
      • 上行頭目,擅治頭痛(無論風寒、風熱、血虛、血瘀皆可配伍使用)。
      • 活血行氣,通絡止痛,改善氣滯血瘀所致的頭部經絡阻塞。
  2. 烏藥(3兩)

    • 特性:辛溫,歸肺、脾、腎、膀胱經,為「行氣散寒要藥」。
    • 作用
      • 疏暢氣機,善治下焦寒凝氣滯,兼能溫通中上二焦。
      • 與川芎相配,一升一降,調暢全身氣機,解除產後氣滯所致的頭痛。
  3. 配伍邏輯

    • 氣血同調:川芎偏走血分,烏藥偏走氣分,合而暢通氣血。
    • 升降相因:川芎上行頭目,烏藥下行溫腎,二者協調氣機升降,恢復清陽上榮。
    • 薤白湯佐助:薤白辛溫滑利,能通陽散結,進一步強化行氣通絡之效。
  4. 治療原理

    • 通過辛溫行氣、活血通絡,解除產後氣滯血瘀之病理狀態,使氣行血活,頭痛自止。

此方簡潔有力,緊扣「氣滯頭痛」病機,體現中醫「氣行則血行,血行則痛止」的辨證思路。

傳統服藥法


川芎3兩,烏藥3兩。
上為散。
薤白湯煎3錢,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頭痛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烏散, 出處:《醫略六書》卷三十。 組成:川芎3兩,烏藥3兩。 主治:産後氣滯頭痛,脈沉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