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參丸

丹參丸

DAN C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3%
心經 14%
脾經 13%
心包經 9%
肺經 9%
胃經 9%
膽經 5%
三焦經 4%
膀胱經 4%
腎經 4%
肝經
心經
脾經
心包經
肺經
胃經
膽經
三焦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丹參丸中含有丹參,主要原因如下:

  1. 丹參為君藥: 丹參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清心除煩的功效。丹參丸以活血化瘀為主要功效,而丹參正是治療血瘀證的常用藥物,故為君藥,起到主導作用。
  2. 丹參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 丹參丸中其他藥材,如赤芍、川芎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與丹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功效。例如,赤芍涼血散瘀,與丹參共同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效果。

丹參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丹參擅長活血化瘀,而川芎則以行氣止痛著稱。兩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
  2. 調和氣血,促進藥效:丹參偏於涼血,川芎則屬溫性,兩者配伍能中和藥性,使藥力平和,避免寒涼之性過度,更利於藥效發揮。

丹參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相輔相成: 丹參擅長活血化瘀,而當歸則以補血活血著稱。兩者藥性相合,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的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2.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丹參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當歸性溫,可緩解丹參的寒性,避免其副作用,使藥物更易於被身體吸收,提升療效。

總之,當歸與丹參相互配合,共同發揮藥效,提升療效並減少副作用,是丹參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丹參丸中加入烏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溫通經絡:丹參擅長活血化瘀,但性偏涼,對於寒凝血瘀、經絡不通者效果有限。烏藥性溫,具有溫經散寒、行氣止痛之效,與丹參搭配,可增強活血化瘀之效,溫通經絡,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和痺痛。
  2. 促進氣血運行,增強療效:烏藥能行氣止痛,促進氣血運行,使丹參活血化瘀的藥效更好地發揮。同時,烏藥還能溫暖脾胃,防止丹參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因此,丹參丸中加入烏藥,不僅能提升活血化瘀的效果,還能促進氣血運行,溫通經絡,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丹參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具有行氣解鬱、疏肝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腹脹、月經不調等症狀。丹參活血化瘀,二者合用,可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達到舒肝理氣、活血止痛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香附氣味辛香,性溫和,能調和丹參的寒涼之性,避免其過寒而傷陽氣,同時也能提升丹參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力,使藥效更加協調和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丹參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古籍記載主要用於:

  1. 養胎,轉女為男:古代醫家認為此方可調理母體氣血陰陽,改善胞宮環境,間接影響胎兒性別(此說法屬古代觀念,現代醫學無實證支持)。
  2. 腰痛冷痹、腎着(寒濕腰痛)、腰腳疼痛:針對寒濕瘀血阻滯下焦,導致腰腿冷痛、步履艱難之證,具溫通活血、強腰膝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組方結構

全方以活血溫經為主,兼顧補益氣血、散寒祛濕,可分為以下層次:

  1. 活血化瘀通絡

    • 丹參、芎藭、芍藥、當歸: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改善局部氣血滯澀。
    • 冠纓灰(燒灰止血化瘀)、白芷:辛溫通竅,散寒止痛,助瘀血消散。
  2. 溫腎散寒強腰

    • 乾薑、吳茱萸:溫中散寒,暖下焦,逐冷痹。
    • 犬卵(犬睾丸)、東門雄雞頭:古代認為動物藥可「以形補形」,溫腎助陽,益精血(現代多代以巴戟天、鹿茸等)。
  3. 補氣血固根本

    • 人參、白朮、甘草:補脾益氣,助氣血生化。
    • 乾地黃、柏子仁:滋陰養血,潤燥防溫藥傷陰。
  4. 理氣化濕健脾

    • 橘皮、蕪荑:行氣燥濕,助脾胃運化水濕。
    • 白膠(可能為阿膠或鹿角膠):補血止血,滋養肝腎。

(二)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寒濕瘀阻兼氣血不足」**之證:

  • 寒濕瘀血滯於腰腳,則見冷痛、行步困難,故以丹參、芎藭活血,乾薑、吳茱萸溫散。
  • 氣血虧虛難以養胎或濡養經絡,故用人參、當歸、地黃補益。
  • 腎陽不足(腰膝冷痹)藉犬卵、雄雞頭等溫腎助陽,強化下焦機能。

(三)「轉女為男」推測

此說法源自古代「陽氣盛則生男」的觀念,方中溫陽藥(如乾薑、吳茱萸、犬卵)旨在提升胞宮陽氣,屬傳統理論推論,無科學依據。


三、綜論

丹參丸以「溫通活血+補益氣血」為核心,適用於虛寒夾瘀之腰腳疼痛,或婦人氣血失調兼下焦寒濕者。其組方結構嚴謹,藥性偏溫,適合體質偏寒、氣血運行不暢者,然現代應用可調整動物藥材,或根據實際證候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丹參2兩,續斷2兩,芍藥2兩,白膠2兩,白朮2兩,柏子仁2兩,人參30銖,芎藭30銖,乾薑30銖,當歸1兩18銖,橘皮1兩18銖,吳茱萸1兩18銖,白芷1兩,冠纓(燒灰)1兩,蕪荑18銖,乾地黃1兩半,甘草2兩,犬卵1具(乾),東門上雄雞頭1枚。
養胎,並轉女為男。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酒送下,日2次。稍加至2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丹參丸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腰骶痛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腎絲球腎炎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丹參丸,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丹參3兩,杜仲3兩,牛膝3兩,續斷3兩,桂心2兩,乾薑2兩。 主治:腰痛並冷痹;腎著;腰腳疼痛,行步艱難。

丹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一。 組成:丹參1兩,苦參1兩,升麻1兩,黃芩(去黑心)半兩,防風(去叉)半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 主治:風瘡癢,搔之成瘡。

丹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丹參(銼)1兩,續斷1兩,當歸(切,炒)1兩,桂(去粗皮)1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兩,鬼箭羽(銼)1兩,琥珀(研)半兩,沒藥(用醋少許化開)半兩。 主治:産後虛損,氣血不和,腰痛難忍。

丹參丸,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 組成: 丹參丸(《赤水玄珠》卷二十。)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組成:丹參(淨)4兩(酒浸1宿,日曬乾),大川芎1兩半,川歸身(酒浸)2兩(淨),天台烏藥1兩,香附3兩(童便浸,炒7次,隻用淨末1兩)。主治:調經養血。 。 主治:調經養血。

丹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組成:丹參(微炒)1兩,芍藥1兩半,川芎1兩,芫花(醋炒)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1兩,乾薑(炮)1兩,桂(去粗皮)1兩半,野葛皮(炙黃)半兩,吳茱萸(湯浸,焙,炒)半兩,蜀椒(去閉口并目,炒出汗)1兩,梔子仁1兩,巴豆(去皮心,麸炒,研出油盡)10枚。 主治:五屍蠱註,中惡客忤,心腹刺痛。

丹參丸, 出處:《千金》卷二。 組成: 丹參丸(《千金》卷二。)出處:《千金》卷二。組成:丹參2兩,續斷2兩,芍藥2兩,白膠2兩,白朮2兩,柏子仁2兩,人參30铢,川芎30铢,乾薑30铢,當歸1兩18铢,橘皮1兩18铢,吳茱萸1兩18铢,白芷1兩,冠纓(燒灰)1兩,蕪荑18铢,乾地黃1兩半,甘草2兩,犬卵1具(乾),東門上雄雞頭1枚。主治:養胎,并轉女爲男。 。 主治:養胎,並轉女爲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