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子五皮湯中包含五加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壯陽、強筋骨: 五加皮性溫,味甘、辛,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的功效,能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乏力、陽痿早洩等症狀。五子五皮湯中多數藥材偏於滋補,加入五加皮可以起到溫補陽氣、協調陰陽的作用,防止滋補過度而導致虛寒。
- 促進血液循環: 五加皮還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循環的作用,對於因腎虛導致的四肢冰冷、畏寒等症狀有一定療效。這與五子五皮湯中其他藥材如肉桂、杜仲等具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相輔相成,共同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五子五皮湯中的地骨皮,主要功效在於 清熱涼血。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肺熱、涼血止血、降虛火之效。
方劑中,五子指五味子、覆盆子、車前子、菟絲子、枸杞子,五皮指地骨皮、桑白皮、側柏皮、秦皮、苦楝皮,整體偏於滋陰清熱、涼血止血。而地骨皮的加入,則加強了清熱涼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陰虛發熱、血熱妄行等症狀。
五子五皮湯中加入茯苓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皮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五子五皮湯旨在治療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茯苓皮的利水作用有助於排解水濕,緩解水腫。
- 健脾益氣: 茯苓皮可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進一步促進利水滲濕的功效。五子五皮湯中多數藥材偏寒涼,茯苓皮的健脾作用有助於平衡藥性,避免寒涼損傷脾胃。
五子五皮湯中包含大腹皮,主要原因有二:
- 利水消腫: 大腹皮味辛性溫,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五子五皮湯主治水腫,而大腹皮可以幫助利水消腫,使水濕排出體外,緩解水腫症狀。
- 健脾化濕: 大腹皮能健脾燥濕,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水濕代謝。五子五皮湯中多為滋補藥材,而大腹皮則起到健脾化濕的作用,平衡藥性,提高藥效。
綜上所述,大腹皮在五子五皮湯中發揮着利水消腫、健脾化濕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水腫的目的。
五子五皮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 溫胃散寒 和 調和藥性。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 解表散寒、溫中止嘔 的功效。五子五皮湯本身偏寒涼,用於治療腎虛、陽痿、遺精 等症,加入生薑可以 溫補腎陽,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同時,生薑還能 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的損害。
五子五皮湯中的杏仁,是為了潤肺止咳,宣肺降氣。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作用。其苦寒之性可清熱化痰,宣肺降氣,有助於改善肺氣鬱結、痰液壅盛引起的咳嗽、喘息等症狀。
此外,杏仁還含有豐富的脂肪油、蛋白質和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可滋潤肺臟,增強抵抗力,有助於緩解因肺燥引起的咳嗽。
五子五皮湯是一張傳統的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該方由五種帶「子」字的藥材和五種帶「皮」字的藥材組成,其中包含輕粉。輕粉,在中醫藥物學中指的是汞化合物,具有劇毒,但經過適當炮製後可用於特定治療目的。
輕粉之所以被選入此方,是因為它具有利尿消腫的作用。在古代,由於缺乏現代醫學知識與藥物,人們往往利用這種強烈的藥性來達到快速療效。但需要注意的是,現代臨床應用中已極少使用含輕粉的處方,主要是因為其毒性大,可能導致重金屬中毒,對肝腎功能造成損害。
因此,在當代中醫臨牀實踐中,對於含有輕粉的方劑,必須嚴格控制使用範圍及劑量,或考慮以其他較安全的藥材替代,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患者在使用任何含輕粉的中藥時,都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五子五皮湯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二、 潤腸通便: 葶藶子亦可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幫助排泄宿便,適用於便祕等症狀。
五子五皮湯以五種子藥和五種皮藥組成,主要功效為利水消腫、潤腸通便,而葶藶子的加入,則進一步強化了利水消腫和潤腸通便的功效,使整體方劑效果更為顯著。
五子五皮湯方劑中包含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散寒,利水消腫:白芥子辛溫,具有溫腎散寒、利水消腫之效。五子五皮湯主治腎陽虛衰、寒溼凝滯所致的腰膝痠軟、小便不利、水腫等症,白芥子可溫腎陽氣,驅散寒溼,促進利尿消腫,協同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 助行氣化,通經活絡:白芥子辛溫,入肺、脾經,可宣肺通竅,行氣化痰,活血通絡。五子五皮湯中含有其他溫腎助陽、活血化瘀的藥材,白芥子可助其行氣活血,促進藥物流通,增強療效。
總而言之,白芥子在五子五皮湯中發揮着溫腎散寒、利水消腫、助行氣化、通經活絡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五子五皮湯中的萊菔子,是因其具有消食化積的功效而被選入方劑。萊菔子性味辛溫,入脾、胃經,能消食積滯,化痰止咳。
方劑中,五子指的是黑芝麻、覆盆子、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皆有滋補腎精、益氣養血之效。而五皮指的是桑白皮、橘皮、厚朴皮、枳殼皮、陳皮,則以疏肝理氣、行氣化痰為主。
萊菔子的加入,既能配合五子滋補腎精,又能與五皮共同消食化積,促進藥效發揮,達到補腎益精、健脾化痰的整體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子五皮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傳統主治「喘脹,陰水腫而且喘」。所謂「喘脹」,乃因水濕內停,上犯於肺,致肺失宣降而喘;水濕泛溢肌表則現水腫,尤以陰水(屬虛屬寒之水腫)為主。其病機關鍵在於肺脾氣滯、水濕停聚,故需降氣平喘、利水消腫。
組成分析
藥物組成
五子(降氣利水):
- 紫蘇子(炒):降氣化痰,止咳平喘,專入肺經,針對上焦氣逆。
- 香附子(炒):疏肝理氣,解鬱寬中,調和氣機以助水行。
- 車前子:利水滲濕,清肺化痰,導水濕從小便而出。
- 萊菔子(炒):消食化痰,降氣除脹,通利中焦氣滯。
- 葶藶子(醋炒):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專攻痰水壅肺之實證。
五皮(行氣利水):
- 梔子皮:清熱利濕,涼血解毒,兼防濕鬱化熱。
-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中焦運化。
- 赤茯苓皮:利水滲濕,偏走皮膚,導水濕外泄。
- 大腹皮:行氣寬中,利水消脹,專治腹水腫滿。
- 生薑皮:辛散水氣,溫肺化飲,兼和胃氣。
組方邏輯與功效推理
降氣平喘:
- 以「五子」為核心,紫蘇子、葶藶子直降肺氣,萊菔子、香附子疏理中焦氣機,車前子利水助肺肅降。氣降則喘平,水行則脹消。
利水消腫:
- 「五皮」取其「以皮行皮」之效,專走肌表,赤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協同利水,梔子皮清熱防變,陳皮理氣以助水行。
標本兼顧:
- 氣滯與水濕互為因果,方中降氣與利水並舉,既開「肺為水之上源」之鬱閉,又健脾運濕,符合「治水先治氣,氣行則水行」之理。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水氣同病」之證,通過:
- 宣降肺氣:解除肺氣壅滯,恢復其通調水道之職。
- 疏通三焦:以香附、陳皮調肝脾,萊菔子、大腹皮理中焦,使氣機暢達。
- 分消水濕:利小便(車前子、赤茯皮)、發汗(生薑皮)、瀉肺逐水(葶藶子),多途徑導邪外出。
綜上,五子五皮湯為氣水同治之劑,既符合傳統「喘脹」治療需求,亦體現中醫「開鬼門,潔淨府」的治水思路。
傳統服藥法
紫蘇子(炒)7分,香附子(炒)7分,車前子6分,萊菔子(炒)6分,葶藶子(醋炒)5分,梔子皮8分,陳皮7分,赤茯苓皮8分,大腹皮6分,生薑皮5分。
定喘,消皮膚間水。
用水2鐘,煎8分,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子五皮湯, 出處:《溫熱經緯》卷五。 組成:五加皮、地骨皮、茯苓皮、大腹皮、生薑皮、杏仁、蘇子、葶藶子、白芥子、萊菔子。 主治:喘脹,陰水腫而且喘。
五子五皮湯, 出處:《增補內經拾遺》卷三引《明醫指掌》。 組成:紫蘇子(炒)7分,香附子(炒)7分,車前子6分,萊菔子(炒)6分,葶藶子(醋炒)5分,梔子皮8分,陳皮7分,赤茯苓皮8分,大腹皮6分,生薑皮5分。 主治:定喘,消皮膚間水。主治:風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