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子五皮飲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 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的功效。五子五皮飲以滋補腎精為主,但腎精不足往往伴隨脾胃虛弱,導致氣機不暢,濕濁內阻。陳皮的加入可理氣健脾,助脾運化,提升藥效吸收,並改善因脾虛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 行氣化濕:五子五皮飲中常加入一些滋膩藥材,容易造成脾胃濕氣過重。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幫助祛除脾胃濕氣,防止藥物過於滋膩而影響藥效。同時,陳皮還能促進藥物在體內的運行,提高藥效。
五子五皮飲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溫脾止瀉: 五子五皮飲主治脾腎陽虛,寒濕內侵導致的泄瀉。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可溫煦脾陽,驅散寒濕,促進脾胃運化,起到止瀉的作用。
-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材如五味子、覆盆子等偏涼,而生薑則具有溫性,加入生薑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生薑的加入,既能加強溫陽止瀉之效,又能調和藥性,使五子五皮飲的療效更加顯著。
五子五皮飲中加入茯苓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茯苓皮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五子五皮飲中,以五味子、覆盆子、枸杞子、山茱萸、五倍子等滋陰斂精為主,容易造成脾虛濕困。茯苓皮有助於利水滲濕,健脾燥濕,使藥性更平衡,避免滋膩傷脾。
- 配合五皮:五子五皮飲中的“五皮”指:茯苓皮、桑白皮、橘皮、陳皮、白朮皮。茯苓皮與其他四皮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利水消腫、健脾化濕的功效。
茯苓皮的加入,不僅能有效改善五子五皮飲的藥性,使其更利於脾腎,更能提升其整體療效,促進患者的康復。
五子五皮飲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大腹皮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五子五皮飲以滋補腎氣為主,但腎虛常伴脾虛,導致水濕停滯,造成身體浮腫。大腹皮加入方中,可幫助利水消腫,改善腎虛所致的浮腫現象。
2. 和中健脾:大腹皮還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五子五皮飲中含有許多滋補藥材,但脾胃虛弱者難以消化吸收,影響藥效發揮。大腹皮加入方中,可健脾和胃,提高藥物吸收率,使補腎效果更佳。
五子五皮飲的組成中,並非包含胡蘿蔔子,而是包含五味子。五味子入肺、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生津止渴、潤肺止咳之效。其味酸,能斂肺氣,固腎精,有助於治療腎虛、肺虛所致的虛汗、遺精、咳嗽等症狀。因此,五味子是五子五皮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在整體方劑的功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五子五皮飲中加入白芥子,主要考量其辛溫散寒、燥濕止癢之效。
白芥子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其辛散之性可驅散寒邪,溫通經絡,對於寒濕凝滯所致的咳嗽、氣喘、肢體麻木等症狀有良好療效。
此外,白芥子還具有燥濕止癢的作用,可以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在五子五皮飲中,白芥子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發揮散寒除濕、止咳平喘、止癢消腫的功效。
五子五皮飲是一張傳統中醫處方,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腳氣等症狀。此方由多種具有利水消腫作用的草藥組合而成,其中包含五味子、茯苓皮、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等成分,而輕粉亦為其特色之一。輕粉,即水銀化合物升汞(HgCl2),在古代中醫藥學中被視為一種強力的外用殺菌劑和內服驅蟲藥。
然而,現代醫學研究顯示,輕粉含有劇毒的重金屬汞,人體攝入後會對神經系統、腎臟等造成嚴重傷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當今臨床實踐中,輕粉已被禁止使用。對於古方中的輕粉成分,現代中醫師通常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用安全且功效相似的替代藥物,如滑石、車前子等,來達到同樣的治療目的,確保患者的安全與療效。
五子五皮飲中包含葶藶子,主要源於其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功效。
葶藶子性寒,入肺、膀胱經,能利水消腫,並能潤腸通便。五子五皮飲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腹脹便祕等症。葶藶子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輕水腫,同時也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祕。因此,葶藶子在五子五皮飲中扮演着利水消腫、潤腸通便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整體療效的發揮。
五子五皮飲中加入車前子,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能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五子五皮飲主要用於治療腎虛、膀胱濕熱引起的各種泌尿系統疾病,如尿頻、尿急、尿痛、尿濁、小便不利等。車前子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利尿消腫,減輕膀胱濕熱,緩解泌尿系統的症狀。此外,車前子的清熱解毒作用,也可以幫助消除濕熱,改善泌尿系統的炎症。因此,車前子在五子五皮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子五皮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水病腫滿,上氣咳喘,膚脹」,其病機關鍵在於 水濕停聚、肺氣壅滯。水濕泛溢肌表則見腫滿、膚脹;水氣上逆犯肺,肺失宣降,故上氣咳喘。古代醫家以此方針對水濕鬱滯兼氣逆之證,尤其偏重 瀉肺行水、降氣消脹 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五皮配伍:通調水道
- 加皮(五加皮):祛風濕、利水消腫,針對下肢腫滿。
- 廣皮(陳皮):理氣健脾,助中焦運化水濕。
- 薑皮:辛散行水,溫散水氣之停滯。
- 茯苓皮:專行皮膚水濕,利水不傷正。
- 腹皮(大腹皮):寬腸下氣,消除腹脹水停。
- 變通:若肺熱水停(火刑肺金),以桑白皮瀉肺火、地骨皮清虛熱,替代加皮、廣皮,避其溫燥,強化清肺通調之力。
五子配伍:降氣逐水
- 白芥子:溫化痰飲,搜剔皮裡膜外之水。
- 蘇子:降氣化痰,止咳平喘,針對上逆之氣。
- 葶藶子:瀉肺行水,開泄水氣之壅塞(重症水腫關鍵藥)。
- 車前子:通利小便,導水濕從下焦而出。
- 蘿蔔子(萊菔子):消食化積,助氣機通暢,防壅滯。
整體治療原理
- 標本兼治:以五皮走表、行皮間水氣,治標緩腫;以五子降肺氣、通二便(尤其葶藶子、車前子),釜底抽薪導水下行,治本斷源。
- 氣水同治:水停必伴氣滯,方中陳皮、腹皮、蘇子等理氣降氣,契合「氣行則水行」之理。
- 肺脾同調:茯苓皮、陳皮健脾滲濕,桑白皮(或五加皮)宣肺利水,符合「肺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水濕」之臟腑理論。
推論延伸功效
此方不僅治皮膚水腫,亦能緩解痰濕壅肺之咳喘(如痰多氣促),或腹水脹滿(如輕度鼓脹)。其力偏峻,適於 實證水腫,若見脾虛或腎陽不足者,需加補益之品。
傳統服藥法
加皮、廣皮、薑皮、茯苓皮、腹皮、蘿蔔子、白芥子、蘇子、葶藶子、車前子。
如肺受火刑,不得通調,而致泛溢成水者,當以桑皮、骨皮易加皮、廣皮。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五子五皮飲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如果體內水液不足,或者有脾胃虛寒、大便溏泄的症狀,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子五皮飲, 出處:《醫級》卷八。 組成:加皮、廣皮、薑皮、茯苓皮、腹皮、蘿蔔子、白芥子、蘇子、葶藶子、車前子。 主治:水病腫滿,上氣咳喘,膚脹者。
五子五皮飲, 出處:《醫林繩墨大全》卷二。 組成:紫蘇子、蘿蔔子、葶藶子、香附子、車前子、陳皮、茯苓皮、大腹皮、桑白皮、生薑皮。 主治:咳喘,皮膚間水腫。
五子五皮飲, 出處:《醫略六書》卷二十。 組成:蘇子3錢(炒),葶藶2錢(甜),桑皮錢半,腹絨錢半,菔子3錢,車前3錢,陳皮錢半,地膚子3錢(炒),苓皮3錢,薑皮錢半。 主治:喘脹浮腫,脈滑實者。
五子五皮飲, 出處:《幼科鐵鏡》卷六。 組成:蘇子、山楂子、蘿蔔子、葶藶子、香附子、桑皮、陳橘皮、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 主治:氣腫。小兒脾胃虛弱,土弱不能生金,虛氣上攻於肺,行於面目,遍身浮腫,先腫而後喘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