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治蠱益氣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除蠱毒: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之效。古人認為蠱毒多由瘴氣、濕邪等陰寒之物所致,附子可溫陽驅寒,以祛除蠱毒。
2. 補益元氣: 蠱毒侵襲人體,常導致氣血虧虛,體虛乏力。附子能補益腎陽,溫煦脾陽,促進氣血生成,以提高人體抗病能力,達到益氣扶正之效。
因此,治蠱益氣湯中加入附子,可發揮驅除蠱毒與補益元氣的雙重作用,達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車前子入治蠱益氣湯,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功效。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在治療蠱毒方面,車前子可通過利水滲濕,將體內積聚的濕邪排出,減輕蠱毒對人體的侵襲;同時,其清熱解毒作用能抑制蠱毒的滋長,減輕毒性。
此外,車前子還可輔助益氣,促進人體氣血運行,增強抵抗力,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因此,車前子在治蠱益氣湯中,起到重要的輔助治療作用。
治蠱益氣湯中包含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疏通肝氣鬱結,緩解因蠱毒引起的肝氣不暢、胸悶腹脹、疼痛等症狀。
- 驅除蠱毒,扶正祛邪: 中醫認為,蠱毒多由邪氣入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香附辛溫,能行氣解鬱,驅散體內邪氣,並能益氣扶正,增強人體正氣,從而達到驅除蠱毒、恢復健康的功效。
因此,香附在治蠱益氣湯中發揮着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以及驅除蠱毒、扶正祛邪的雙重作用,是治療蠱毒的重要藥材。
在中藥方劑「治蠱益氣湯」中加入胡蘿蔔子,主要是利用胡蘿蔔子清熱解毒、化痰的功效。胡蘿蔔子能夠清熱解毒、化痰,對於治療肺熱所致的咳嗽多痰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肺熱導致的咳嗽、喉嚨不適等症狀。
治蠱益氣湯中加入葶藶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消腫,解毒驅邪: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脾經,具有利水消腫、行氣導滯的功效。對於蠱毒引起的腫脹、水腫、腹痛等症狀,葶藶子能有效緩解,並清除毒素,起到解毒驅邪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治蠱益氣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黨參等具有益氣補虛的作用,與葶藶子相配,能夠更好地調理脾胃,增強人體抵抗力,並協同作用,達到祛除蠱毒、恢復健康的功效。
治蠱益氣湯中加入大腹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祛除蠱毒:大腹皮味辛性溫,具有消積化滯、行氣止痛的功效。蠱毒多由飲食不潔、外邪侵襲引起,常伴有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大腹皮可幫助消解積滯,改善消化功能,從而減輕蠱毒引起的症狀。
2. 溫陽益氣,增強抵抗力:大腹皮還具有溫陽益氣的作用。蠱毒侵襲人體,常會導致氣血虛弱,抵抗力下降。大腹皮可以溫補脾陽,益氣固表,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對抗蠱毒的侵襲。
「治蠱益氣湯」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解毒消積: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疏肝理氣、消食化積、解毒止痛的功效。蠱毒常伴隨肝氣鬱結、脾胃不和,青皮可疏肝解鬱,促進氣血流通,並幫助消化,減輕積滯,從而減輕蠱毒對人體的傷害。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 青皮與其他藥材如陳皮、枳殼等配伍,可增強理氣化痰、健脾消食的功效,並能有效緩解因蠱毒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使整體藥效更佳。
治蠱益氣湯中包含陳皮,主要是利用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行氣解鬱、健脾消食的作用。蠱毒常伴隨氣滯血瘀,而陳皮能疏通氣機,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清除積滯,改善因蠱毒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
- 燥濕化痰: 陳皮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可幫助排除體內濕氣,減少蠱毒滋生和蔓延的環境,同時亦可緩解蠱毒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
因此,陳皮在治蠱益氣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改善氣機不暢,還能健脾消食,燥濕化痰,對於治療蠱毒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治蠱益氣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驅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毒驅寒之功效。蠱毒多因瘴氣濕邪入侵,或飲食不潔所致,生薑可辛溫解毒,驅散寒邪,並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祛除蠱毒。
2. 和胃止嘔: 蠱毒入侵常伴隨嘔吐腹瀉等症狀,生薑可和胃止嘔,緩解嘔吐不適,增進食慾,有利於患者恢復元氣。
總之,生薑在治蠱益氣湯中發揮著解毒驅寒、和胃止嘔的功效,有助於整體調理患者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蠱氣」為古代病症名,泛指以腹部脹大如鼓、氣滯水停為特徵的疾患,類似於後世所稱「臌脹」(如肝硬化腹水)。《內經》提及「蠱脹」多與氣滯、水濕、血瘀相關,病機涉及肝脾腎功能失調,氣血水互結於腹中。此方以「治蠱」為名,推測其主治當為蠱氣所致的腹脹、水腫、氣逆不降等症狀,旨在行氣利水、溫陽散結。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溫陽化氣為本:
- 大附子:辛熱峻補,溫腎陽以助氣化,散寒凝以通經絡,為方中主藥。腎陽得振,則水濕代謝有序,氣化功能恢復。
- 薑皮:散水氣而和脾胃,輔附子溫中,兼防附子燥烈之性。
行氣破滯為綱:
- 香附子:疏肝解鬱,理三焦之氣,針對「蠱氣」氣機壅滯之本。
- 青皮、陳皮:一破一和,青皮疏肝破氣,陳皮健脾燥濕,協調肝脾氣機升降。
- 大腹子(檳榔):下氣行水,消脹除滿,兼能驅蟲(古代認為蠱疾或與蟲積相關)。
降氣利水為用:
- 葶藶子:瀉肺降氣,通調水道,專攻水濕上逆之胸悶喘滿。
- 車前子:利尿通淋,導水濕從小便而出,與葶藶子形成「上開下泄」之勢。
- 蘿蔔子(萊菔子):消食降氣,化痰除脹,助脾胃運化以杜絕水濕之源。
佐使調和:
- 木香汁:後下以增行氣止痛之效,其芳香醒脾之性可統領諸藥,助氣機周流。
全方配伍特點:
以「附子+香附」為核心,溫陽與行氣並舉,結合「陳青皮+五子」(葶藶、車前、萊菔、大腹、蘿蔔),形成「溫—行—降—利」四法聯動。重在破除氣、水、寒之結滯,恢復三焦氣化功能,契合蠱氣「本虛標實」之病機。其組方思路受「君臣佐使」影響,然更顯民間驗方「峻藥猛攻」之特色,符合古代對「蠱毒」急症治標之需。
備考:
方中「五子」均含「子」字,或隱含「種子類藥」下行利水之象;「皮類藥」(薑皮、陳皮、青皮)取其行表透裏、調暢膜原之意,暗合蠱疾「深伏膜原」之說。
傳統服藥法
大附子、車前子、香附子、蘿蔔子、葶藶子、大腹子、青皮、陳皮、薑皮。
水二鐘,煎七分服;滓再煎,煎訖磨木香汁入藥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遵醫囑。
相同名稱方劑
治蠱益氣湯, 出處:《活人心統》。 組成:大附子、車前子、香附子、蘿蔔子、葶藶子、大腹子、青皮、陳皮、薑皮。 主治:蠱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