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回陽散中加入附子,是因其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之效。
附子為烏頭類藥材,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其主要功能為回陽救逆、溫補心腎、散寒止痛。在回陽散中,附子與其他藥材配伍,可溫補心腎陽氣,驅散寒邪,恢復陽氣,從而達到回陽救逆的效果。
附子性烈,使用需謹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可自行服用。
回陽散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回陽散方劑中多用辛熱之品,甘草可中和其燥烈之性,避免傷陰,使藥性更加溫和,藥效更加平和。
- 增強補益: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增強體力的作用。回陽散方劑主治陽氣虛衰之症,甘草可增強補益效果,使藥效更顯著,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回陽散中包含人參,主要由於其 大補元氣、回陽救逆 的功效。
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 益氣復脈,回陽救逆,對於陽氣衰微、脈微欲絕之症狀,具有顯著的回陽救逆作用。回陽散方劑本身也以 回陽救逆 為主治,故以人參作為君藥,能起到 引領諸藥,扶正祛邪 的作用,使藥效發揮到最佳。
此外,人參還能 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對於一些由於陽氣不足導致的脾胃虛弱、肺氣不足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回陽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其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的功效。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能溫通經脈,散寒止痛。
回陽散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凝經脈所致的四肢厥冷、面色蒼白、呼吸微弱等症狀。細辛的溫經散寒作用可以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改善患者的寒凝狀態。同時,細辛還能通利鼻竅,使患者呼吸通暢,緩解呼吸微弱的症狀。
回陽散中加入桔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化痰止咳:回陽散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導致的各種症候,而桔梗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的功效,可以幫助緩解肺氣鬱閉、痰溼阻滯,使陽氣更容易回升。
- 引藥上行,助陽氣升發:桔梗性升散,可以引藥上行,幫助藥物直達肺部,並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促進陽氣升發,改善氣血循環,從而達到回陽救逆的效果。
因此,桔梗的加入在回陽散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能化解寒痰,又能引藥上行,起到宣肺利咽,助陽氣升發的作用。
回陽散中使用肉桂,主要基於其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肝經。其溫陽散寒之力,可溫暖脾腎陽氣,驅散寒邪,故常用於陽虛寒症,如四肢冰冷、腹痛泄瀉等。
同時,肉桂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改善陽氣不足所致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總之,肉桂在回陽散中發揮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陽虛寒症,促進機體恢復平衡。
回陽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作用,以達到平衡藥性、協調功效的目的。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對於回陽散中其他藥材可能引發的燥熱或脾胃虛弱等副作用,起到緩解作用。其利水滲濕可防止藥性過於燥烈,健脾寧心可增強脾胃運化,使藥力更好地發揮。同時,茯苓亦可輔助其他藥材,增強其回陽救逆的功效。
回陽散中包含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獨活祛風散寒,通痺止痛:回陽散主治陽虛寒凝,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獨活性溫,能祛風散寒,通絡止痛,有助於溫煦陽氣,改善肢體寒痺。
- 獨活配伍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回陽散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獨活與之配伍,可增強散寒通絡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獨活在回陽散中發揮著祛風散寒,通痺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溫陽回陽、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的目的。
回陽散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回陽散主要用於回陽救逆,而嘔吐常伴隨陽氣衰微,因此加入半夏可有效止嘔,防止藥物嘔吐,幫助藥力直達病所。
- 燥濕化痰: 半夏亦具燥濕化痰之效,可祛除因寒濕阻滯而致的痰飲,有助於陽氣的回升。回陽散常用於寒邪凝滯、陽氣虛衰所致的病症,加入半夏可輔助回陽,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回陽散主治「感受風寒濕氣,傳作吐瀉,手足逆冷,腹痛有痰,及陰證脫肛,疝疾,盜汗」,其核心病機為 陰寒內盛、陽氣衰微,導致氣血凝滯、經絡閉阻。以下分述其適應證:
- 風寒濕侵襲:寒濕邪氣內犯,阻遏陽氣,引發吐瀉、腹痛,甚至手足逆冷(陽氣不達四末)。
- 陰寒內結:痰濕凝滯或寒疝腹痛,反映寒邪深入臟腑的陰證表現。
- 陽虛氣陷:脫肛、盜汗屬陽氣虛衰,固攝無力(如中氣下陷或衛陽不固)。
此方外用以「回陽生肌、消毒止毒」為目標,推測古代亦可能用於 瘡瘍潰後久不收口、膿水清稀(陰性瘡瘍),或外敷救急以緩解寒性痛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回陽散以 溫通辛散、活血解毒 為主軸,藥物配伍可分四大類:
溫陽通絡
- 麝香:辛溫走竄,通行十二經,開竅散結,助陽氣宣通。
- 雄黃:辛溫有毒,燥濕祛痰,殺蟲解毒,針對寒濕痰凝。
活血化瘀
- 血竭、乳香、沒藥:三者均能活血止痛、生肌斂瘡,改善氣血凝滯所致的疼痛與瘡瘍不癒。
解毒斂瘡
- 朱砂、紅粉(氧化汞)、輕粉(氯化亞汞)、銀砂(可能指代礦物類藥):此類礦物藥具殺蟲解毒、去腐生肌之效,但多含重金屬,傳統用於頑瘡惡癬。
- 梅片(冰片):辛涼透散,助藥力滲透,兼清鬱熱。
鎮痛開竅
- 麝香、冰片協同,增強局部穿透力,快速緩解疼痛。
推理功效延伸:
- 外用:通過皮膚吸收,直接作用於患處,針對陰寒性瘡瘍(如冷膿瘍)、寒性關節痛或跌打損傷後氣滯血瘀。礦物藥的腐蝕性可去腐生新,但需控制劑量。
- 內病外治:外敷穴位(如神闕、關元)可能通過經絡傳導,間接溫裡回陽,改善吐瀉、疝痛。
三、方劑特點
此方屬 「峻烈溫散」 之劑,兼具「毒藥攻毒」思維:
- 以重金屬藥(輕粉、紅粉)殺蟲解毒,反映古代對頑疾的強效治療手段。
- 麝香、冰片為引經藥,突破陰寒閉阻,佐以活血藥改善局部循環,符合「陽氣流通則陰凝自散」之理。
結論:回陽散的設計結合 溫通、活血、腐蝕、滲透 四法,以外治緩解內寒,體現中醫「就近祛邪」的思維,然其用藥峻烈,需辨明陰寒實證方可施用。
傳統服藥法
朱砂3分5釐,血竭2錢,乳香2錢,沒藥2錢,雄黃2錢,紅粉2錢7分,梅片3分5釐,銀砂3分5釐,輕粉1錢4分,麝香7釐。
回陽生肌,消毒止毒。
上為細末。
將此藥塗於患處,日2-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回陽散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回陽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四。 組成:硫黃4分,胡椒6分。 主治:陰症,腹痛身冷。
回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組成:硫黃1兩,寒水石3分,消石半兩。 主治:陰毒傷寒。
回陽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四。 組成:丁香3錢,乾薑3錢,乳香3錢,沒藥3錢,胡椒3錢。 主治:陰症,不能服藥,不得汗出者。
回陽散, 出處:《聖惠》卷十一。 組成:川烏頭半兩(炮裂,去皮臍),益智子半兩,青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桂心半兩,麻黃1兩(去根節),乾薑半兩(炮裂,銼)。 主治:陰毒傷寒。
回陽散,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吉林方)。 組成:朱砂3分5厘,血竭2錢,乳香2錢,沒藥2錢,雄黃2錢,紅粉2錢7分,梅片3分5厘,銀砂3分5厘,輕粉1錢4分,麝香7厘。 主治:回陽生肌,消毒止毒。主治:癰疽發背,潰後餘毒不淨,身發黑紫,諸瘡內部火毒。
回陽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附子(湯浸,炮裂,去皮)2錢半,甘草(半生半炙)2錢半,人參(去蘆)7錢半,細辛(去葉)1錢半,桔梗(銼,炒)5錢,厚桂(去粗皮)2錢,白茯苓(去皮)2錢,川獨活2錢,半夏(湯煮透,濾,仍銼,焙)3錢。 主治:理脾虛。主治:感受風寒濕氣,傳作吐瀉,手足逆冷,腹痛有痰,及陰證脫肛,疝疾,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