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中加減湯

JIAN ZHONG JIA J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宣明論》卷一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脾經 21%
肺經 14%
腎經 11%
肝經 11%
胃經 7%
大腸經 7%
三焦經 2%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建中加減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健脾: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健脾益肺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患者,人參可以增強脾胃功能,改善消化吸收,促進氣血生化,從而提升整體體質。
  2. 扶正祛邪: 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對於體虛乏力、易感風寒的患者,人參可以扶助正氣,抵抗外邪侵襲,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建中加減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之性,能緩和其他藥材的寒熱燥濕之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2. 補脾益氣: 甘草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更有效地發揮藥效。

因此,甘草在建中加減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建中加減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補脾: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可溫陽散寒,補益脾腎,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2. 助藥力: 肉桂性溫,能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加強藥效,使其他藥材的功效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

建中加減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為了健脾益氣、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效。建中湯以補脾胃、益氣血為主,而茯苓的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幫助脾胃運化水濕,避免脾虛水停,進而加強補脾的效果。此外,茯苓的寧心安神作用,也可以輔助建中湯的安神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建中加減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效。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症狀如腹痛、腹脹、食少、便溏、面色蒼白等。當歸補血,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的症狀,並能活血行氣,緩解腹痛、腹脹等症。
  2. 調和藥性: 建中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白朮、甘草等,偏於補氣健脾,而當歸則偏於補血活血。當歸加入方中,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協調,達到補氣養血、健脾和胃的功效。

建中加減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補氣:附子性溫,入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而附子能溫補脾腎,改善陽氣不足,促進脾胃運化,提高氣血生成,從根本上解決脾胃虛寒的問題。
  2. 協同作用:附子與建中湯中的黃耆、人參等藥物相配合,能起到互相增強作用。附子溫陽補氣,黃耆補氣升陽,人參補氣固脫,三藥合用,更能有效地改善脾胃虛寒,增強機體抵抗力。

建中加減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厚朴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效,可助脾胃運化,改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建中湯以補脾胃為主,加入厚朴則可增強其理氣健脾之效,使補而不滯,更利於脾胃功能恢復。
  2. 調和藥性: 建中湯以甘溫為主,加入厚朴可緩解其溫燥之性,避免燥熱傷津,更適合脾胃虛弱,伴有氣機阻滯的患者。同時,厚朴可與人參、白朮等補益藥物相配伍,協調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

建中加減湯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心脾,寧心安神: 龍骨性甘鹹平,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益氣固精的作用。建中湯本身以補脾胃、益氣血為主,加入龍骨可以加強其寧心安神之效,適用於心脾兩虛、心悸失眠、神志不安等症狀。
  2. 固澀止汗,收斂止瀉: 龍骨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以固澀止汗、收斂止瀉。對於脾虛氣陷、汗出不止、久瀉不止等症狀,加入龍骨可以起到固本止汗、固澀止瀉的作用,提高療效。

建中加減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升陽: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升陽之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建中湯本身就以補脾胃、益氣血為主要功效,加入黃耆能進一步提升補氣效果,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者尤為適宜。

2. 扶正祛邪: 黃耆不僅補氣,還有扶正祛邪之功,能促進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對於一些脾胃虛弱、容易感冒、體虛乏力的人來說,黃耆能幫助他們抵禦疾病,恢復健康。

建中加減湯中添加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之效。建中湯為溫補脾胃之方,但若患者同時伴有陰虛津傷、口乾咽燥等症狀,則需加入麥門冬以滋陰潤燥,使補而不燥,更利於脾胃恢復。
  2. 清熱解毒:麥門冬除了滋陰潤燥外,還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若患者伴有熱毒壅盛、煩躁不安等症狀,加入麥門冬則可清熱解毒,緩解不適,使補脾健胃之效更加顯著。

建中加減湯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1. 補肝養血,緩解脾胃虛弱:白芍味苦酸甘,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白芍可補益肝血,使肝血充盈,則能更好地滋養脾胃,緩解虛弱之症。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建中湯中含有甘草、桂枝等溫性藥材,白芍的微寒性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溫燥,並能促進脾胃氣血運行,更好地發揮整體療效。

建中加減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滋陰補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之效。建中湯主治脾胃虛弱,而脾胃虛弱常伴有氣血不足,生地黃可以滋陰補血,使氣血充盈,有助於脾胃功能恢復。
  2. 清熱涼血: 生地黃也有清熱涼血之效,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熱象,例如口渴、舌苔黃膩等,有一定緩解作用。此外,生地黃還能抑制血熱,防止虛火上炎。

綜上所述,生地黃在建中加減湯中發揮滋陰補血和清熱涼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導致的氣血不足、熱象等症狀。

主治功效


建中加減湯:針對痙攣性疼痛的筋骨筋脈病症

建中加減湯是一款中醫方劑,主要成分包括人參、甘草、肉桂、茯苓、當歸、附子、厚朴、龍骨、黃耆、麥門冬、白芍、生地黃,旨在治療痙攣性疼痛的筋脈疾病,尤其針對因筋脈互相牽連而導致疼痛加劇的情況。此外,也適用於五勞七傷、小便次數多、腹痛難以站立等症狀。

  • 甘草:甘草能補氣、瀉火、生津止渴,適用於熱毒瘡瘍、咽喉腫痛等症。
  • 白芍:白芍能平肝息風、養血止痛,適用於頭痛、眩暈、抽搐、月經不調等症。
  • 當歸:當歸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活血化瘀,適用於血虛、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
  • 茯苓:茯苓能利水消腫、安神、補血,適用於水腫、小便不利、失眠、健忘等症。
  • 附子:附子能溫裡散寒、止痛、回陽救逆,適用於寒性心臟病、心絞痛、中風、陽痿等症。
  • 厚朴:厚朴能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適用於寒胃痛、嘔吐、瀉痢、腹脹等症。
  • 黃耆:黃耆能補氣、固表、利水消腫,適用於氣虛、自汗、水腫等症。
  • 龍骨:龍骨能安神止驚、止瀉、止血、澀精止遺,適用於失眠、多夢、盜汗、遺精、泄瀉等症。
  • 麥門冬:麥門冬能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適用於口乾舌燥、心煩失眠、肺燥咳嗽等症。
  • 人參:人參能補氣、補血、補腎,適用於體虛、乏力、氣短、失眠、消渴等症。
  • 肉桂:肉桂能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適用於陽虛、手腳冰冷、宮寒、月經不調、血瘀等症。
  • 生地黃: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滋陰補血,適用於熱病、津傷、口渴、出血、陰虛等症。

總結

建中加減湯是一款針對痙攣性疼痛的筋骨筋脈病症的中藥方劑,組成包括人參、甘草、肉桂、茯苓、當歸、附子、厚朴、龍骨、黃耆、麥門冬、白芍、生地黃。該方劑具有補氣益血、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止痛等功效,可有效緩解筋脈痙攣性疼痛,改善五勞七傷、小便次數多、腹痛難以站立等症狀。在使用建中加減湯時,應遵照中醫師的指導,並根據自身體質和病症進行調整,以確保安全有效地改善健康狀況。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甘草(炙)1兩,官桂1兩,白茯苓(去皮)1兩,當歸1兩,附子(炮)1兩,厚朴(生薑制)1兩,龍骨3兩,黃耆(銼)3兩,麥門冬3兩,白芍藥3兩,生地黃3兩。
上為末。
每服3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大棗1個、餳少許,煎至1盞,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建中加減湯具有溫補脾陽、益氣健脾、和營補血的功效,適合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筋脈失養所導致的瘈筋病、五勞七傷、小便數、腹痛難立等症狀。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出現上火、口乾、便秘等症狀。

相關疾病


腹痛肺結核胰臟炎頻尿

相同名稱方劑


建中加減湯, 出處:《宣明論》卷一。 組成:人參1兩,甘草(炙)1兩,官桂1兩,白茯苓(去皮)1兩,當歸1兩,附子(炮)1兩,厚朴(生薑制)1兩,龍骨3兩,黃耆(銼)3兩,麥門冬3兩,白芍藥3兩,生地黃3兩。 主治:瘈筋病,相引而急,及五勞七傷,小便數,腹痛難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