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黃解毒丸

雄黃解毒丸

XIONG HUANG JIE D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熱 (1.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胃經 20%
心經 16%
肺經 14%
大腸經 9%
脾經 9%
膽經 5%
腎經 4%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解毒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雄黃的解毒功效: 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古籍記載其可用於治療蛇蟲咬傷、疔瘡腫毒、濕疹等症,其解毒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雄黃的配伍關係: 雄黃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相互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例如,與其他清熱解毒藥材配伍,能增強解毒功效,並減輕雄黃的毒副作用,達到安全有效的效果。

雄黃解毒丸中加入鬱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鬱金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輔助雄黃解毒,減輕毒素對人體的傷害。
  2. 行氣活血,散瘀止痛: 鬱金還有行氣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毒素排出,減輕局部疼痛和腫脹。

鬱金與雄黃相配,不僅可以增強解毒功效,更能緩解毒素對人體造成的炎症反應,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雄黃解毒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雄黃性溫燥,容易傷陰耗氣,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雄黃的燥烈之性,防止其過度損傷人體。

2. 增強解毒功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調和脾胃的功效,與雄黃配伍,可以增強其解毒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此外,甘草還具有潤肺止咳、益氣健脾等作用,可以協調雄黃的藥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雄黃解毒丸中包含巴豆,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巴豆味辛,性熱,有毒,但其毒性主要在於刺激性,能瀉下通便,並可引毒外出。雄黃性溫,善解毒,但其性較燥,易傷津液。

因此,加入巴豆,可利用其瀉下通便之功,將毒素排出體外,同時也可緩解雄黃的燥性,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達到更好的解毒效果。

總之,巴豆在雄黃解毒丸中起著引毒外出、緩解燥性之作用,而非單純的毒性成分。

雄黃解毒丸中加入綠豆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解毒和緩和藥性: 綠豆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雄黃的燥熱之性,避免其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和傷害。
  2. 增加黏性,方便服用: 綠豆粉富含澱粉,可以作為丸劑的黏合劑,使丸劑更容易成型,並且方便吞服。

此外,綠豆粉還可以增加丸劑的穩定性和保存性,防止丸劑因潮濕而變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雄黃解毒丸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弄舌喉風」。此症屬中醫喉科急症,多因風熱毒邪壅滯咽喉,或心脾積熱上攻所致,臨床可見舌體伸縮搖動不安(弄舌)、咽喉腫痛窒塞,甚則呼吸不暢,或伴發熱煩躁。其病機關鍵在於「熱毒閉結」,故治當以清熱解毒、瀉火通閉為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雄黃(雞冠雄黃)

    • 性辛溫,有毒,歸心、肝經。
    • 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尤善治癰腫疔毒、喉風喉痹。
    • 本方取其「以毒攻毒」之性,直接消解咽喉熱毒,兼能開閉通竅。
  2. 鬱金(真鬱金)

    • 性辛寒,歸心、肝、膽經。
    • 功能「涼血散瘀,行氣解鬱」,能清心熱而解鬱火,助雄黃疏泄上焦熱結。
    • 其芳香之性可透達氣機,緩解咽喉氣血壅滯。
  3. 大黃(莊大黃)

    • 性苦寒,歸脾胃、大腸經。
    • 為「瀉下攻積」要藥,本方取其「瀉火解毒」之功,導心脾積熱從大便而出,使邪有出路,緩解上攻咽喉之勢。
  4. 巴豆霜

    • 性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
    • 峻下冷積,開通閉塞。雖屬熱性,但與大黃、鬱金寒藥相配,反佐其性,增強「通閉逐邪」之力。
    • 藉其強烈走竄之性,迅速開泄喉道壅塞,然用量謹慎(僅1錢),避免過傷正氣。

方劑配伍思維

  • 攻毒與瀉下並行:雄黃解毒於上,大黃、巴豆導熱於下,形成「上下分消」之勢,急瀉實火。
  • 寒熱反佐制約:巴豆辛熱與大黃苦寒相配,既防寒涼冰伏邪氣,又制巴豆燥烈之性。
  • 氣血同調:鬱金行氣活血,助雄黃散結消腫,針對喉風氣血壅滯病機。

總結
此方以「解毒開閉」為核心,通過強力瀉下與局部攻毒結合,針對熱毒壅盛之急症。然因其藥性峻烈,臨證需精準辨識「實熱閉結」之候,非痰濕或虛火上炎者所宜。

傳統服藥法


雞冠雄黃(水飛)2錢,真鬱金2錢,莊大黃2錢,巴豆霜1錢。
上共研勻,水糊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1-2丸,茶清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有毒,孕婦慎用。
  2.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3.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等副作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扁桃腺炎大便秘結小兒驚巒排尿困難尿道炎前列腺增生嗜眠症(嗜睡症)麻疹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大腸激擾綜合症四肢抽搐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解毒丸,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一。 組成:雄黃(水飛)1兩,鬱金1兩,甘草節1兩,巴豆仁35粒,綠豆粉1兩。 主治:弄舌喉風。

雄黃解毒丸, 出處:《幼科發揮》卷二。 組成:雞冠雄黃(水飛)2錢,真鬱金2錢,莊大黃2錢,巴豆霜1錢。 主治:兒瘡入腹,腹脹,大小便不通。或喘或作搐者。

雄黃解毒丸, 出處:《育嬰秘訣》卷二。 組成:雄黃(另研)1兩,川鬱金1兩,巴豆(去油、炒焦)8錢,乳香(另研)2錢,沒藥(另研)2錢。 主治:瘡癰發搐。小兒胎毒所致瘡癰,腹脹便秘,膚無血色,目閉不開而發搐者。疔瘡數日,毒氣入內。

雄黃解毒丸,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組成:雄黃2錢5分,玉金2錢5分,巴豆14粒(去油),枯凡2錢5分,皂角1錢,麝香8分。 主治:小兒疹後服涼藥太過,脾氣不足,中氣虛衰,變成慢驚,牙關緊急,痰涎壅盛,目直上視,手足搐溺,發無休止者;及小兒急驚風,大人中風,喉風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