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粉地黃膏

JIN FEN DI HUANG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肝經 23%
肺經 17%
胃經 13%
脾經 8%
膽經 7%
大腸經 5%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粉地黃膏」中添加鬱金,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 鬱金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流通,減輕瘀血凝滯引起的疼痛,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 鬱金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抑制炎症反應,防止感染,對於因外傷或手術引起的創傷感染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金粉地黃膏中加入鬱金,可發揮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提升膏藥的整體療效。

金粉地黃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可以有效緩解因熱毒內盛、陰虛火旺所引起的多種皮膚病症,如溼疹、皮炎、痤瘡等。

2. 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皮膚再生: 生地黃能涼血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加速皮膚組織再生,有利於病竈的修復。

因此,金粉地黃膏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有效改善皮膚病症,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促進皮膚再生的作用。

金粉地黃膏中加入雄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殺菌消炎: 雄黃具有較強的殺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有助於治療皮膚感染、濕疹、瘡瘍等。
  2. 活血化瘀: 雄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有助於加速傷口癒合。

此外,雄黃還具有一定解毒作用,可減輕毒素對皮膚的損害。

「金粉地黃膏」方劑中加入綠豆粉,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濕之效。可解藥物之毒性,並緩解因藥物燥熱所致的皮膚不適,如紅腫、癢痛等。
  2. 潤燥滑腸: 綠豆粉富含膳食纖維,能潤腸通便,促進排泄。對於因藥物燥熱所致的便祕,可起到緩解作用,避免藥物停滯於腸道,造成腹脹等不適。

總而言之,綠豆粉在「金粉地黃膏」中起到清熱解毒、潤燥滑腸的作用,有助於平衡藥性,減少副作用,提高藥效。

金粉地黃膏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腎: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地黃膏滋陰補腎,但若脾虛濕困,則易阻礙藥力達腎。白朮能健脾燥濕,使脾胃健運,氣血生化充足,有利於藥物吸收和有效成分的發揮。

2. 防治地黃膏滋膩之弊: 地黃膏以滋陰補腎為主,容易滋膩生濕。白朮燥濕健脾,能有效防止地黃膏滋膩之弊,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產生副作用。

金粉地黃膏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固脫生津等功效。地黃膏本身以滋陰補腎為主,而人參的加入則可平衡陰陽,補益氣血,使藥效更為全面。

二、 增強療效: 人參與地黃膏中其他藥材如熟地、山藥、茯苓等,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腎益精、滋陰養血的功效,並可改善因腎虛導致的疲乏、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

金粉地黃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地黃性寒,長期使用可能造成脾胃虛寒、腹瀉等症狀。甘草性甘溫,能調和地黃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療效,協同作用: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解毒等功效,能增強地黃滋陰補腎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同時,甘草還能與其他藥材相互協同作用,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金粉地黃膏中添加牛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牛黃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金粉地黃膏的清熱解毒作用,針對因熱毒引起的皮膚問題,如瘡瘍腫毒、燒燙傷等,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牛黃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配合金粉地黃膏中其他成分,可以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金粉地黃膏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依據

《聖濟總錄》

方劑組成

  • 鬱金
  • 生地黃
  • 雄黃
  • 綠豆粉
  • 白朧(註:此處「白朧」恐為「白蘝」之誤,古籍中常通用)
  • 人參
  • 甘草

功效分析

1. 原文主治

小兒膈壅疳渴。

2. 治療原理

本方主治「小兒膈壅疳渴」,其中:

  • 膈壅: 指胸膈痞滿、氣機不暢之證,常伴有煩躁不安、口渴等症狀。
  • 疳渴: 指疳證兼有口渴的症狀。疳證是小兒常見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由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表現為形體消瘦、面色萎黃、精神不振、大便異常等。
  • 涼心經: 原文指出本方「涼心經」,表明該方劑具有清心熱的作用。

綜合上述症狀和原文的描述,可以推測古代醫家認為本方治療的病機為:小兒心經有熱,熱邪耗傷津液,導致口渴;熱邪壅滯胸膈,氣機不暢;同時可能伴有脾胃虛弱的疳證。

藥物分析:

  • 生地黃: 滋陰清熱,是方中的主藥,針對「渴」的症狀,並能涼心經之熱。
  • 綠豆粉: 清熱解毒,輔助生地黃清熱,並能消暑利尿,有助於熱邪排出。
  • 鬱金: 活血行氣,可疏通胸膈壅滯,使氣機暢通,緩解「膈壅」的症狀。
  • 白蘝(推測): 根據古籍,白蘝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可輔助清熱,並針對疳證可能的瘡瘍腫毒。
  • 人參、甘草: 補益脾胃,扶助正氣,針對疳證的脾胃虛弱,提高機體抵抗力。其中,甘草還能調和諸藥。
  • 雄黃: 外用有解毒殺蟲的功效,但此方中雄黃與他藥同煎內服,且無明確外用記錄,其具體作用機理尚需進一步考證。可能與古代對雄黃藥性認識有關,認為其有辟穢解毒之功。

總結

金粉地黃膏以滋陰清熱為主,兼顧行氣、扶正,用於治療小兒心經有熱、津液耗傷所致的口渴,以及胸膈痞滿、氣機不暢,並伴有脾胃虛弱疳證的情況。方中生地黃、綠豆粉清熱滋陰;鬱金行氣解鬱;白蘝(推測)清熱解毒;人參、甘草補益脾胃;雄黃的具體作用機理有待進一步考證。

傳統服藥法


鬱金1兩(皂莢水煮軟,切,焙),地黃粉半兩(生),雄黃(水飛)1分,綠豆粉半兩,白朮1分,人參1分,甘草(炙)1分,牛黃1錢。
涼心經。
上為細未,煉蜜為丸,如皂子大。
2歲1丸,1歲半丸,薄荷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本方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金粉地黃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七二。 組成:鬱金1兩(皂莢水煮軟,切,焙),地黃粉半兩(生),雄黃(水飛)1分,綠豆粉半兩,白朮1分,人參1分,甘草(炙)1分,牛黃1錢。 主治:涼心經。主治:小兒膈壅疳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