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滋陰平肝湯

ZI YIN PING GAN TANG

出處典籍:《眼科臨症筆記》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0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26%
肺經 17%
心經 16%
腎經 12%
胃經 9%
膽經 6%
膀胱經 4%
三焦經 2%
大腸經 2%
脾經 0%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棗花障症(角膜點狀浸潤)。風輪花翳四起,狀如棗花,兩眼酸澀,頭疼流淚。

傳統服藥法

大熟地8錢,生地4錢,寸冬3錢,知母3錢,木賊3錢,蒺藜3錢(炒),石決明5錢,梔子3錢,黃芩3錢,雲芩3錢,膽草3錢,羚羊角5分,甘草1錢,車前子3錢(炒,外包)。
水煎服。
棗花障症:曹州許某某,男。於1937年秋,忽覺頭疼目赤,酸澀羞明,經他醫治療月余未效。按其脈,少陰沈細,厥陰虛數。乃腎水不足,肝木失養,虛火時常上衝,以致頭疼流淚風輪生翳,初起白膜如米,久則漸大,黑珠尚露。先將睛明、四白。瞳子髎輪刺,內服滋陰平肝湯,連服十餘劑,白膜略退,瞳孔始露。

方劑組成解釋

熟地黃性味甘、溫。主治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用於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眩暈、耳鳴、鬚發早白。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麥門冬性甘、微苦、寒。主治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治肺燥乾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乾口燥、便秘。

知母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用於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木賊性甘苦、平、無毒。主治疏風散熱、解肌、退翳。治目生雲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肝、瘧疾、喉痛、癰腫。

沙苑子性甘,溫。主治補肝,益腎,明目,固精。用於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目昏,遺精早洩,小便頻數,遺尿,尿血,白帶。

石決明性味鹹、寒。主治平肝潛陽、清肝明目。用於頭痛眩暈、目赤翳障、視物昏花、青盲雀目。治風陽上擾、頭痛、眩暈、驚搐、骨蒸勞熱、青盲內障。

梔子性苦、寒。主治清心除煩、心經有熱、鬱熱不減的胸膈煩悶證、清濕熱、通泄三焦之實熱火毒。用於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疳、淋證、衄血、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龍膽性苦、寒。主治瀉肝膽實火、除下焦濕熱。用於肝經熱盛、驚癇狂躁、乙型腦炎、頭痛、目赤、咽痛、黃疸、熱痢、癰腫瘡瘍、陰囊腫痛、陰部濕癢、濕熱黃疽、帶下、濕疹瘙癢、耳聾、脅痛、口苦、驚風抽搐。

羚羊角性味鹹,寒。主治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用於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斑,癰腫瘡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車前子性味甘、淡、微寒。主治清熱利尿、滲濕通淋、明目、祛痰。用於水腫脹滿、熱淋澀痛、暑濕泄瀉、目赤腫痛、痰熱咳嗽。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容易流眼淚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平肝湯,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大熟地8錢,生地4錢,寸冬3錢,知母3錢,木賊3錢,蒺藜3錢(炒),石決明5錢,梔子3錢,黃芩3錢,雲芩3錢,膽草3錢,羚羊角5分,甘草1錢,車前子3錢(炒,外包)。 主治:棗花障症(角膜點狀浸潤)。風輪花翳四起,狀如棗花,兩眼酸澀,頭疼流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加減一陰煎

相似度 63%

清肝瀉火湯

相似度 61%

益光散

相似度 58%

清熱化毒湯

相似度 58%

滋陰清肺腸

相似度 56%

滋陰退火湯

相似度 52%

當歸養血湯

相似度 52%

滋陰清熱湯

相似度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