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滋陰清肺腸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止渴生津的功效。此方針對肺熱、腸熱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如發熱、咳嗽、口渴、便祕等,石膏可有效清熱解毒,降火止渴,緩解患者的痛苦。
- 滋陰潤燥: 石膏除了清熱瀉火之外,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肺熱傷陰,會導致津液虧損,出現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石膏的滋陰作用,可以補益肺陰,滋潤腸道,改善乾燥和便祕的狀況。
綜上所述,石膏在滋陰清肺腸方劑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雙重作用,對於治療肺熱腸熱引起的症狀非常有效。
方劑「滋陰清肺腸」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方劑旨在滋陰清肺腸,而知母可清肺熱,滋陰潤肺,並可瀉胃火,改善腸燥便祕等症狀,符合方劑的整體治療目標。
- 配伍增效: 知母常與其他清熱藥物配伍,如石膏、黃芩等,以增強清熱解毒的作用。同時,知母亦可與滋陰藥物配伍,如麥冬、生地等,以協同滋陰潤燥之功。此配伍策略可使藥效更為顯著,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滋陰清肺腸方劑中包含玄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滋陰降火: 玄參味甘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滋陰降火、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可能因肺熱燥咳、咽喉腫痛等症狀,而加入玄參以滋陰清熱,緩解燥熱症狀。
- 清肺解毒: 玄參亦能清肺熱、解毒,有助於清除肺部積熱,改善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若方劑中存在肺熱鬱積,則玄參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恢復肺功能。
滋陰清肺腸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苦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之效。肺燥熱者,常用生地黃滋陰清熱,潤燥止咳,緩解肺熱所致的乾咳、少痰等症狀。
- 涼血止血: 生地黃能涼血止血,對於腸道熱毒所致的便血、痔瘡出血等病症,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綜上所述,生地黃在滋陰清肺腸方劑中,不僅滋陰潤燥、清熱生津,還能涼血止血,有效緩解肺燥熱及腸道熱毒所致的相關病症。
滋陰清肺腸方劑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地清除肺熱,緩解因肺熱引起的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狀。
2. 瀉火解毒:牡丹皮可瀉肺胃之火,解熱毒,並可清熱解毒,緩解腸道熱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綜上,牡丹皮在滋陰清肺腸方劑中起到清熱涼血、瀉火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肺熱、腸熱等病症,達到滋陰清肺腸的效果。
方劑「滋陰清肺腸」中包含金銀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 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之功效,可有效清除肺腸積熱,緩解因熱毒引起的咳嗽、便祕等症狀。
二、 抗菌消炎: 金銀花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進一步減輕肺腸炎症,促進恢復。
因此,金銀花在「滋陰清肺腸」方劑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地清熱解毒、抗菌消炎,助力改善肺腸功能。
「滋陰清肺腸」方劑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平肝: 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具有清熱平肝、熄風鎮驚的功效。肺熱咳嗽、肝火上炎、頭暈目眩等症狀,石決明可有效清熱瀉火,平息肝陽,緩解症狀。
- 滋陰潛陽: 石決明入肝經,能滋養肝陰,潛降肝陽,對於陰虛火旺、肝陽上亢所致的症狀,如頭昏眼花、耳鳴目眩等,石決明能起到滋陰潛陽、鎮靜安神的作用。
因此,石決明在「滋陰清肺腸」方劑中,不僅能清熱平肝,更能滋陰潛陽,起到雙重作用,有效緩解相關病症。
滋陰清肺腸方劑中加入連翹,是為了其 清熱解毒 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能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對於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癰疽疔瘡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連翹還能 利濕消腫,有助於 改善腸胃濕熱 的情況,配合其他滋陰潤燥藥材,能有效 清熱解毒、滋陰潤肺、健脾利濕,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方劑「滋陰清肺腸」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 沙苑子性微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養血滋陰的功效。方劑中以沙苑子補腎填精,可改善肺腎陰虛所致的咳嗽、咯血、虛熱等症狀,有助於滋陰清熱,平衡陰陽。
- 利水通淋: 沙苑子亦具有利水通淋之效,可促進水液代謝,改善肺腎陰虛導致的津液不足,從而有利於清熱解毒,緩解腸道濕熱,達到清肺腸的目的。
滋陰清肺腸方劑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對於肺熱燥咳、咽喉腫痛、小便不利等症狀,車前子能有效清熱利濕,改善症狀。
- 潤腸通便: 車前子富含黏液質,能潤滑腸道,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對於肺熱引起的便祕,車前子能有效潤腸通便,改善腸胃功能。
總而言之,車前子在滋陰清肺腸方劑中,發揮了清熱利濕、潤腸通便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肺熱、燥咳、咽喉腫痛、便祕等症狀。
滋陰清肺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此方劑多用寒涼藥物清熱解毒,甘草可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過大刺激。
- 補益脾氣: 甘草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好的吸收和利用。此方劑多以清熱解毒為主,甘草可補益脾胃,防止藥物過度傷及脾胃,有利於藥物療效的發揮。
滋陰清肺腸方劑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羚羊角味甘鹹、性寒,入心、肝經。其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之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肺所致的肺熱咳嗽、痰多、喘息等症狀,同時也能清熱解毒,疏散熱邪,緩解腸胃熱證。
- 平肝熄風,安神定志:羚羊角還具有平肝熄風、安神定志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綜上所述,羚羊角在滋陰清肺腸方劑中起着清熱解毒、豁痰開竅、平肝熄風、安神定志的作用,有效改善肺熱咳嗽、痰多、喘息、腸胃熱證以及頭暈目眩、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滋陰清肺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赤膜下垂症」(沙眼性血管翳),屬中醫「外障眼病」範疇,病機為:
- 腎陰虧虛:素體體弱、過勞耗陰,致腎水不足,無法涵養肝木。
- 肝火上炎:陰虛生內熱,肝火挾風熱上攻目絡,表現為頭痛、目赤酸澀、赤膜侵睛、怕光流淚。
- 肺胃熱盛:寸脈浮數提示上焦熱象,熱毒壅滯氣輪(白睛),形成赤絲滿目,甚則赤膜下遮瞳神(黑睛)。
病位涉及肝、腎、肺、胃,以陰虛為本,火熱為標,治法當以「滋陰降火、清肝明目」為主,兼清肺胃熱毒。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清熱瀉火
- 生石膏(8錢):專清肺胃實熱,退高熱煩渴,針對上焦浮數之脈。
- 知母(4錢):協同石膏清熱,兼滋腎陰,治陰虛內熱。
- 銀花(3錢)、連翹(3錢):清熱解毒,散上焦風熱,防赤膜化腐成瘡。
(2)滋陰涼血
- 玄參(5錢):滋腎陰、降虛火,擅解熱毒結聚。
- 生地(4錢):涼血滋陰,潤肝腎之燥,防熱傷血絡。
- 丹皮(4錢):清肝經血分伏熱,活血散瘀,防赤膜瘀滯。
(3)平肝明目
- 石決明(6錢):重鎮潛陽,清肝明目,抑肝火上衝目竅。
- 蒺藜(炒,2錢):疏肝祛風,止目赤疼痛,兼退翳膜。
- 羚羊角(5分):清肝息風,為眼疾熱毒熾盛時急救之品(本案去之,恐過寒傷胃)。
(4)利濕引熱下行
- 車前子(3錢):利尿通淋,導火熱從小便出,防熱毒上壅。
(5)調和諸藥
- 甘草(1錢):緩和藥性,協調寒涼不傷中。
三、加減與治療思路
- 原案加田七(五分)、胡黃連(三錢):
- 田七:活血化瘀,助赤膜消退,防熱鬱血滯。
- 胡黃連:增強清肝退虛熱之效,尤適合陰虛夾濕熱者。
- 針刺穴位(上星、合谷等):疏泄經絡風熱,急治標症。
四、方劑邏輯總結
此方以「滋陰清熱」為本、「平肝明目」為標,標本兼顧:
- 治本:玄參、生地滋腎水,知母、石膏清胃肺,使陰復火降。
- 治標:石決明、蒺藜平肝息風,銀花、連翹解毒,車前子導熱下行。
- 眼疾特性:赤膜屬「血熱瘀滯」,故用丹皮、田七涼血散瘀,防翳膜黏附。
全方體現中醫「從臟腑論治目疾」的思想,透過調節肝、腎、肺胃功能,達到退翳明目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生石膏8錢,知母4錢,玄參5錢,生地4錢,丹皮4錢,銀花3錢,石決明6錢,連翹3錢,蒺藜2錢(炒),車前子3錢(外包),甘草1錢,羚羊角5分。
水煎服。
赤膜下垂症:鄄城縣李某某,女,18歲。素體虛弱,因功課緊張,過用腦力,夜多失眠,常覺頭疼,目酸,後覺目昏,酸疼流淚。診其脈,寸脈浮數,尺脈沈細;視其目,氣輪之上生赤膜一片,下侵風輪,酸疼流淚,怕日羞明,是知腎水不足,而肝火有餘。先刺上星、合谷、太陽、攢竹等穴;內服滋陰清肺湯去羚羊角,加田七五分,胡黃連三錢。三劑後復診,酸澀已止,赤膜稍退,再服滋陰清血湯,並點黃連膏即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滋陰清肺腸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清肺的功效,但是陰虛火旺、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滋陰清肺腸,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生石膏8錢,知母4錢,玄參5錢,生地4錢,丹皮4錢,銀花3錢,石決明6錢,連翹3錢,蒺藜2錢(炒),車前子3錢(外包),甘草1錢,羚羊角5分。 主治:赤膜下垂症(沙眼性血管翳)。頭疼,赤絲滿目,熱淚不止,從風輪上際生赤膜一片,下侵瞳神,視物昏澀酸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