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四七湯

JIA WEI SI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0%
心經 15%
胃經 15%
肝經 10%
腎經 5%
大腸經 5%
三焦經 2%
膽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四七湯中加入紫蘇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解表散寒: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行氣寬中之效。四七湯本身主治風寒感冒,而紫蘇葉的加入,有助於更有效地散寒解表,緩解患者的感冒症狀。
  2. 調和脾胃,促進消化:紫蘇葉還能理氣和胃,有助於緩解因風寒感冒引起的脾胃不適,如惡心、嘔吐、腹脹等。因此,在四七湯中加入紫蘇葉,有助於提高湯劑的療效,更全面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加味四七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健脾利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四七湯本身以補腎壯陽為主,加入茯苓可增強脾胃運化,促進水濕代謝,避免藥物滋膩礙脾,使補腎之力更有效地發揮。

二、 調和藥性: 茯苓能和緩藥性,避免四七湯中其他藥物過於燥烈,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減少副作用。

加味四七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化痰燥濕之效。四七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食少納呆、腹痛便溏,而半夏可以緩解因脾胃虛寒、痰濕阻滯引起的噁心嘔吐,使脾胃功能得以恢復。
  2. 燥濕化痰: 四七湯中的藥物如白術、茯苓,皆以健脾益氣為主,而半夏的燥濕化痰作用可輔助脾胃運化,避免濕邪停滯,加強藥效,使治療更為全面。

加味四七湯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化痰: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化痰止咳之效。四七湯本身以溫補脾腎為主,若患者同時伴有肺熱痰多,則可加入桑白皮,以清熱化痰,輔助脾腎之補益。
  2. 利水消腫:桑白皮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配合四七湯中其他藥物,共同改善患者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桑白皮的加入,能使加味四七湯的功效更加全面,更好地針對患者的整體病症進行調理。

加味四七湯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木香性溫,味苦,歸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四七湯本身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等症,而木香的加入可助於疏肝理氣,緩解疼痛,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經痛。
  2. 健脾和胃:木香除了理氣止痛外,也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對於月經不調所伴隨的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的加入可起到輔助作用,改善脾胃功能,增強體質。

加味四七湯中加入枳實,主要是為了消積化滯通便

枳實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其具有行氣消積破氣消痞瀉熱通便等功效。

四七湯本身主治血虛氣滯、經行不順等症。而枳實的加入,則可以增強其消積化滯的效果,幫助疏通氣血,促進經血運行,進一步改善血虛氣滯、經行不順的病症。

此外,枳實還能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出積聚的瘀血,進一步改善經行不順的症狀。

加味四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四七湯中包含多種藥物,甘草可以調和各藥材的偏性,避免藥性過於偏寒或偏熱,使藥效更為平和、穏定。
  2. 保護脾胃: 甘草可以健脾益氣、和胃止嘔,保護脾胃不受藥物傷害。四七湯中某些藥物可能對脾胃有刺激作用,甘草可以減輕這些副作用,確保藥物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加味四七湯」,由紫蘇葉、茯苓、半夏、桑白皮、木香、枳實、甘草等藥材組成,主要用於治療瘡瘍、喘嗽、多痰等疾病。

  1. 紫蘇葉性溫味辛,歸肺、脾經,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止嘔、理氣行氣、降氣、補陽、補中益氣、溫裡溫中、安胎、止咳平喘、止血和解毒等傳統代功效。

  2.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3.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能溫暖肺氣,使痰液化解,鎮咳祛痰,消除嘔吐,幫助降低血壓,減少水腫,散結消腫,適用於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等症狀。同時還可外用於治療皮膚腫瘤、毒蛇咬傷等。

  4.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5. 桑白皮具有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等功效。它能清肺熱、止咳化痰、促進尿液分泌、增加腎臟血流量、降血壓、擴張支氣管、增加肺部通氣量、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喘息等症狀、抑制炎症反應、減輕肺部損傷、保護肺部健康、散營衛之瘀滯、發散陳血、止血化瘀、宣通經絡、疏導氣血、調和營衛,使血行流暢、瘀血化解。桑白皮的散血功效尤適用於血瘀經閉、跌打損傷、症瘕痞瘕等症。

  6. 枳實性溫味酸苦,歸脾胃大腸經。具有理氣行氣、降逆化痰、寬中消脹之效。能行氣化痰消痞,破氣除滿止痛,清熱化痰、平喘止咳。富含橙皮苷、鉀、鈣、維生素C等,有收斂、止瀉、解毒、利尿之功。此外,枳實還具有消食化積、補氣功效,能促進新陳代謝,增強抵抗力與免疫力。

  7.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甘草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加味四七湯」諸藥合用,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理氣行氣、活血化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瘡瘍、喘嗽、多痰等疾病,臨牀療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半夏(湯泡)5兩, 白茯苓(去皮)4兩, 川厚朴(薑炒)3兩, 紫蘇2兩, 桔梗2兩, 枳實(麩炒)2兩, 甘草1兩。
上銼作十劑。
加生薑7片,大棗1枚,水煎,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
  • 本方含有紫蘇葉、半夏等藥物,有辛辣刺激性,因此不宜過量服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因此孕婦、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前列腺炎白帶心內膜炎高血脂胃及十二指腸炎容易焦慮恐懼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嘔吐胃下垂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容易憂鬱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四七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組成:紫蘇葉5錢,白茯苓5錢,半夏(薑汁浸,炒)3錢,桑皮3錢,木香2錢,枳實3錢,厚朴3錢甘草2錢。 主治:瘡瘍喘嗽多痰。

加味四七湯, 出處:《得效》卷四。 組成:桂枝1兩,白芍藥1兩,半夏(洗)1兩,白茯苓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炒)半兩,枳殼(1方加明乳香、玄胡索各半兩)。 主治:寒邪客搏心痛。

加味四七湯,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紫蘇葉2錢,厚朴3錢,茯苓4錢,半夏3錢,白芷2錢,木香2錢,建菖蒲7分。 主治:疏鬱化痰。主治:氣鬱痰阻,白帶稠粘,時多時少,中脘痞悶,平日痰多,或有氣喘,嘔逆惡心。

加味四七湯, 出處:《準繩·女科》卷一。 組成:半夏(湯洗7次)1兩,厚朴(薑汁制)5錢,赤茯苓5錢,香附子(炒)5錢,紫蘇2錢,甘草2錢。 主治:婦女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思慮傷脾,導致白濁白淫,胸痞虛浮,面色黃,多眠少食。

加味四七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半夏(湯泡)5兩,白茯苓(去皮)4兩,川厚朴(薑炒)3兩,紫蘇2兩,桔梗2兩,枳實(麸炒)2兩,甘草1兩。 主治:七情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悶,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惡心嘔吐。

加味四七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白茯苓(去皮)1錢,川厚朴(去皮,薑炒)1錢,蘇梗1錢,半夏(薑汁炒)1錢,廣橘紅1錢,青皮1錢,枳實1錢,砂仁1錢,南星(薑汁炒)1錢,神曲(炒)1錢,白豆蔻5分,檳榔5分,益智仁5分。 主治:七情之氣結成痰氣,狀如梅核,或如破絮,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惡心嘔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