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蘇葉性味辛、溫。主治發表散寒、開宣肺氣、行氣寬中理氣、主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解魚蟹毒。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半夏性味辛、溫。主治降逆止嘔,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用於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痰眩暈、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
桑白皮性甘、辛、寒。主治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木香性辛味辛、苦、溫。主治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用於胸脘脹痛、瀉痢後重、食積不消、不思飲食、泄瀉腹痛。
枳實性苦、辛、寒。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用於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後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痺、結胸、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加味四七湯,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九。 組成:紫蘇葉5錢,白茯苓5錢,半夏(薑汁浸,炒)3錢,桑皮3錢,木香2錢,枳實3錢,厚朴3錢甘草2錢。 主治:瘡瘍喘嗽多痰。
加味四七湯, 出處:《得效》卷四。 組成:桂枝1兩,白芍藥1兩,半夏(洗)1兩,白茯苓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炒)半兩,枳殼(1方加明乳香、玄胡索各半兩)。 主治:寒邪客搏心痛。
加味四七湯,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紫蘇葉2錢,厚朴3錢,茯苓4錢,半夏3錢,白芷2錢,木香2錢,建菖蒲7分。 主治:疏鬱化痰。主治:氣鬱痰阻,白帶稠粘,時多時少,中脘痞悶,平日痰多,或有氣喘,嘔逆惡心。
加味四七湯, 出處:《準繩·女科》卷一。 組成:半夏(湯洗7次)1兩,厚朴(薑汁制)5錢,赤茯苓5錢,香附子(炒)5錢,紫蘇2錢,甘草2錢。 主治:婦女小便不順,甚者陰戶疼痛;思慮傷脾,導致白濁白淫,胸痞虛浮,面色黃,多眠少食。
加味四七湯, 出處:《夀世保元》卷三。 組成:半夏(湯泡)5兩,白茯苓(去皮)4兩,川厚朴(薑炒)3兩,紫蘇2兩,桔梗2兩,枳實(麸炒)2兩,甘草1兩。 主治:七情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悶,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惡心嘔吐。
加味四七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白茯苓(去皮)1錢,川厚朴(去皮,薑炒)1錢,蘇梗1錢,半夏(薑汁炒)1錢,廣橘紅1錢,青皮1錢,枳實1錢,砂仁1錢,南星(薑汁炒)1錢,神曲(炒)1錢,白豆蔻5分,檳榔5分,益智仁5分。 主治:七情之氣結成痰氣,狀如梅核,或如破絮,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惡心嘔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