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千金內托散

JIA WEI QIAN JIN NEI TUO SAN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1%
肺經 21%
心經 14%
胃經 12%
肝經 10%
大腸經 6%
腎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膽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氣血凝滯,風毒壅結,致患癰疽瘡癤,在5-6日間,已潰未潰而作痛者。

傳統服藥法

黃耆(鹽水炒)、人參、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白芷、防風、川樸(薑炒)、桔梗、官桂、瓜蔞仁(去殼)、金銀花、甘草節。
痛甚,加乳香、沒藥,倍當歸、芍藥。
發散外邪,流行氣血,排膿止痛,生肌長肉。
上銼。
每服1兩,水煎,入好酒半盞,去滓溫服。日進2-3服之後,瘡口有黑血出,及有汗出,此藥之功也。不問證候猛惡,未成者自散,已成者即潰矣。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川芎性味辛、溫。主治活血祛瘀;行氣開鬱;祛風止痛。用於頭痛眩暈、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後瘀滯腥痛、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症。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桔梗性味苦、辛、平。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等症。

肉桂性辛、甘、熱。主治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主治腎陽不足、命門火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遺精、小便不利或頻數、短氣喘促、浮腫尿少諸證。

瓜簍仁性味甘,微苦,寒。主要功效清肺化痰;滑腸通便。主痰勢咳嗽;肺虛燥咳;腸燥便秘;癰瘡腫毒

金銀花性甘、寒。主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於癰腫疔瘡、外感風熱、子宮頸糜爛、蕁麻疹、熱毒血痢、喉痹及多種感染性疾病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千金內托散, 出處:《夀世保元》卷九。 組成:黃耆(鹽水炒)、人參、當歸(酒洗)、川芎、白芍(酒炒)、白芷、防風、川朴(薑炒)、桔梗、官桂、瓜蔞仁(去殼)、金銀花、甘草節。 主治:發散外邪,流行氣血,排膿止痛,生肌長肉。主治:氣血凝滯,風毒壅結,致患癰疽瘡癤,在5-6日間,已潰未潰而作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內托千金散

相似度 88%

護壁都尉

相似度 83%

安胎獨聖丹

相似度 80%

托裏內補散

相似度 80%

內托十宣散

相似度 78%

內托十全散

相似度 78%

十補湯

相似度 78%

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