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味清肝開竅湯
JIA WEI QING GAN KAI QI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家妙方》卷上引關幼波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升陽,扶正祛邪: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等功效。方劑中加入黃耆,可補益氣血,提升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入侵,並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
- 配伍協調,增強療效:加味清肝開竅湯以清熱開竅為主要功效,但若患者正氣不足,則清熱開竅力度過強,容易耗傷正氣,導致病情加重。黃耆的補氣作用,可與其他藥物相協調,既能清熱開竅,又能保護正氣,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通經開竅: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補血、調經止痛之效。方中以清熱開竅為主,但肝經瘀阻亦可導致頭昏腦脹,神志不清,故加入當歸以活血化瘀,通利經絡,使藥力更易達於病所。
- 滋陰養血,緩解燥熱:清熱開竅藥多性寒,容易耗傷陰血,而當歸能滋陰養血,緩解藥性過於燥烈,使藥效更平和,避免傷及正氣。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效。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加入赤芍,旨在清熱涼血,緩解肝經熱盛所致的頭昏腦脹、神志不清等症狀,並活血化瘀,改善因血瘀所致的頭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此外,赤芍還能與其他藥材配伍,協同發揮其功效,例如與川芎、白芍配伍,可增強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肝陽上亢,滋陰降火: 白芍性微寒,味酸苦,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中止痛的功效。肝陽上亢,可導致頭暈目眩、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症狀,而白芍能滋陰降火,平肝熄風,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各種不適。
- 調節血氣,改善氣血循環: 白芍具有養血活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流動,使藥效更易於到達病竈,同時能緩解因肝氣鬱結引起的瘀血阻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何首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肝腎,益精血:何首烏性微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強筋骨等功效。此方用於治療肝腎陰虛、精血不足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失眠多夢、鬚髮早白等症狀,而何首烏的補益作用可改善肝腎功能,促進精血生化,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何首烏亦具清熱解毒、通絡止痛之效。此方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梔子等,以清除肝經熱毒,改善頭目脹痛等症狀。同時,何首烏通絡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肝腎陰虛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茵陳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茵陳蒿性寒,味苦,具有清熱利濕、疏肝解鬱之功效。該方劑主要針對肝膽濕熱所致之頭昏目眩、耳鳴耳聾、口苦咽乾等症,茵陳蒿可清熱利濕,降低肝膽濕熱,改善相關症狀。
- 疏肝解鬱:茵陳蒿亦具疏肝解鬱之效,可緩解肝氣鬱結所致之胸悶脅痛、情緒煩躁等症狀。加味清肝開竅湯常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濕熱內蘊所致之眩暈、耳鳴等症,茵陳蒿的疏肝解鬱作用可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藿香」的主要原因有二:
- 解暑化濕:藿香性辛溫,具有解暑化濕、開胃止嘔之效。本方旨在清熱開竅,若患者暑濕內鬱,則藿香可助其化解濕濁,使藥效更顯著。
- 芳香闢穢:藿香氣味芳香,能闢穢除惡,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嗅覺及味覺。對於因濕濁阻滯導致的鼻塞、口苦等症狀,藿香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加入藿香既能提升藥效,又能增強治療效果。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佩蘭,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清熱化濕:佩蘭性微寒,味辛,善於清熱解暑,利濕化濁,對於因濕熱蘊積於內,導致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開竅醒神:佩蘭氣味芳香,可入心經,能醒脾開胃,提神醒腦,配合其他藥材,有助於促進患者神志恢復。
因此,佩蘭的加入,既能清熱化濕,又能開竅醒神,對於治療濕熱矇蔽心竅、神志昏迷等症狀,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宣肺止咳,開竅醒神: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功效。對於肝火上炎所致的痰熱壅肺、神志不清等症狀,杏仁可宣肺泄熱,開竅醒神,起到輔助清肝開竅的作用。
- 潤燥滑腸,通便利竅: 杏仁還具有潤燥滑腸的功效,可通便利竅,促進體內毒素排出。在清肝開竅的過程中,若患者同時存在便祕等症狀,杏仁有助於通便,改善排泄功能,進一步促進肝火下降,清熱開竅。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開竅醒神: 橘紅味辛、性溫,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痰濕阻滯、神志不清的症狀,橘紅能有效疏通肝氣,開達經絡,使痰濕消散,神志清醒。
- 輔助清熱解毒: 橘紅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對於一些伴有熱毒的肝熱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橘紅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鬱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肝解鬱:鬱金味苦辛,性涼,入肝膽經,具有行氣解鬱、活血止痛之效。可疏肝解鬱,散結消腫,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頭昏腦脹、胸悶脅痛、口苦咽乾等症狀。
- 開竅醒神:鬱金能通絡開竅,促進氣血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有助於醒神開竅,解除因肝鬱氣滯引起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
因此,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鬱金,有助於清肝解鬱,開竅醒神,進一步提升藥效。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開竅醒神: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安神定志之效。對於肝經鬱結、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等症狀,遠志能起到疏通經絡、醒神開竅的作用,輔助清肝開竅湯達到醒神開竅之效。
- 解鬱安神:遠志亦具解鬱安神之效,可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與清肝開竅湯中的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疏肝解鬱、安神定志的功效。
總之,遠志的加入提升了「加味清肝開竅湯」的醒神開竅、解鬱安神功效,使其更能針對肝經鬱結、神志不清、煩躁失眠等症狀。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水菖蒲,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開竅醒神: 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之效。對於肝經鬱熱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痰迷心竅等症狀,水菖蒲能起到開竅醒神的作用,輔助清熱開竅,改善患者意識狀態。
- 化痰開竅: 水菖蒲還能化痰開竅,對於痰濕阻滯經絡、矇蔽心神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水菖蒲有助於化痰開竅,使神志清醒。
因此,「加味清肝開竅湯」加入水菖蒲,有助於清熱開竅、化痰醒神,達到治療肝經鬱熱、痰濕阻絡所致的昏迷、神志不清等症狀的效果。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解毒燥濕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心火、瀉肝火、燥濕熱的作用。方劑中加入黃連,旨在清瀉肝膽濕熱,並兼顧清心火,以達到開竅醒神、改善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的效果。
此外,黃連還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抑制肝膽濕熱引起的炎症反應,進一步促進機體恢復。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琥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開竅醒神:琥珀性味甘平,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之效。對於肝經風熱上擾,導致神昏、痰盛等症狀,琥珀能有效清熱開竅,使神志清醒。
二、 安神定志:琥珀還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能鎮心安神,改善失眠、心悸等症狀。對於肝經風熱所致的失眠、心煩等症狀,琥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使患者安神定志,恢復正常睡眠。
加味清肝開竅湯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的功效。對於肝經熱盛,神志昏迷、痰迷心竅等症狀,羚羊角能清熱瀉火,開竅醒神,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2. 鎮驚安神,熄風止痙: 羚羊角具有鎮驚安神、熄風止痙的功效,對於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狀,羚羊角能清熱解毒,鎮驚安神,起到平息驚厥,穩定神志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清肝開竅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氣血兩虛,肝膽餘熱未清,濕痰蒙竅」所致之慢性肝昏迷。根據病案描述,患者術後氣血耗傷,肝失所養,兼因餘熱挾濕痰上擾清竅,故見失眠、神識昏蒙、言語錯亂等竅閉之象,並伴頭痛、急躁易怒、鼻衄等肝熱上炎之症。其病機關鍵在於 本虛標實:
- 本虛:氣血不足(術後耗傷,久病體弱)。
- 標實:肝熱未清、痰濕內阻、蒙蔽心竅。
中醫視肝昏迷為「神昏」「癲證」範疇,多因肝病日久,氣血虧虛,濕熱痰濁壅滯,上蒙心神所致。此方結合補益、清熱、化痰、開竅諸法,標本兼顧。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調補氣血,固本扶正
- 生耆(黃芪)、當歸:補氣生血,針對術後氣血兩虛之基調。
- 白芍、何首烏藤:白芍養肝陰、柔肝體;何首烏藤(夜交藤)滋養肝血,兼安神助眠,改善失眠虛煩。
(2)清肝瀉熱,涼血平肝
- 赤芍、川連、羚羊粉:
- 赤芍涼血活血,解肝鬱熱毒;
- 川連清心肝之火,防熱擾神明;
- 羚羊粉(現多用水牛角替代)清肝息風,針對肝熱上衝之頭痛、鼻衄。
- 茵陳:清利肝膽濕熱,助降肝酶(針對谷丙轉氨酶升高)。
(3)芳化濕痰,宣通竅閉
- 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醒脾祛濁,化解濕滯中焦。
- 杏仁、橘紅:杏仁宣肺降氣,橘紅理氣化痰,二者配合暢通氣機,助痰濕消散。
- 菖蒲、遠志、鬱金:
- 菖蒲化濕開竅,遠志交通心腎,鬱金解鬱清心,三者合用針對痰蒙神竅之譫語、記憶力衰退。
- 琥珀粉:鎮驚安神,活血通絡,改善神識昏蒙與肢體麻木。
(4)隨證加減
病案中追加 棗仁、百合、合歡皮,加強養心安神、疏肝解鬱之力,針對長期失眠、情緒不穩。
三、方劑配伍特點
- 補瀉兼施:以黃芪、當歸補虛,赤芍、羚羊粉瀉實,避免純補滯邪或過伐傷正。
- 氣血痰竅並治:補氣血以治本,清肝化痰以治標,開竅藥直達病所(心神)。
- 肝脾同調:茵陳、藿香、佩蘭疏利肝膽、醒脾化濕,契合「肝病傳脾」之機理。
此方適用於慢性肝病併發輕度肝昏迷(或前期精神症狀),現代可理解為改善 肝性腦病 的神經精神障礙,透過調節氣血、代謝痰濕、降低血氨(如琥珀、鬱金可能有助氨代謝),恢復部分腦功能。
傳統服藥法
生耆15克,當歸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何首烏藤30克,茵陳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杏仁10克,橘紅10克,鬱金10克,遠志10克,菖蒲10克,川連4.5克,琥珀粉1.2克(沖服),羚羊粉0.6克(沖服)。
調補氣血,芳化痰濕,清肝開竅。
水煎服,每日1劑。
慢性肝昏迷劉某,男, 37歲。於1975年5月30日初診。患者因肝硬化於1972年行脾切除朮,朮後逐漸失眠,甚至通宵不寐,漸至夜間發作性舌謇,上唇麻木,兩臂不能抬高,有時出現無意識動作,說胡話,白天頭暈頭痛,記憶力極差,缺乏思考能力,急躁易怒,鼻衄,視物不清,大便乾硬難解,曾經中西醫多方治療未效。來診時,血液檢查:谷丙轉氨酶180單位,血氨0.18毫克%,舌苔黃,脈沈弦,投以加味清肝開竅湯,加棗仁15克,百合12克,合歡皮12克,服藥百劑左右,睡眠日漸好轉,頭痛頭暈,急躁易怒等症狀基本消失,視物清楚,記憶力和思考力有所恢復,舌苔薄白,脈轉沈滑、谷丙轉氨酶正常、血氨降至0.1毫克%,追訪半年未再發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清肝開竅湯, 出處:《千家妙方》卷上引關幼波方。 組成:生耆15g,當歸10g,赤芍15g,白芍15g,何首烏藤30g,茵陳15g,藿香10g,佩蘭10g,杏仁10g,橘紅10g,鬱金10g,遠志10g,菖蒲10g,川連4.5g,琥珀粉1.2g(衝服),羚羊粉0.6g(衝服)。 主治:調補氣血,芳化痰濕,清肝開竅。主治:氣血兩虛,肝膽餘熱未清,濕痰蒙竅引起的慢性肝昏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