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清肝開竅湯

JIA WEI QING GAN KAI QIAO TANG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18%
心經 17%
肝經 17%
肺經 12%
胃經 7%
腎經 6%
小腸經 4%
膀胱經 4%
大腸經 4%
膽經 3%
三焦經 1%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氣血兩虛,肝膽餘熱未清,濕痰蒙竅引起的慢性肝昏迷。

傳統服藥法

生耆15克,當歸10克,赤芍15克,白芍15克,何首烏藤30克,茵陳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杏仁10克,橘紅10克,郁金10克,遠志10克,菖蒲10克,川連4.5克,琥珀粉1.2克(沖服),羚羊粉0.6克(沖服)。
調補氣血,芳化痰濕,清肝開竅。
水煎服,每日1劑。
慢性肝昏迷劉某,男, 37歲。於1975年5月30日初診。患者因肝硬化於1972年行脾切除朮,朮後逐漸失眠,甚至通宵不寐,漸至夜間發作性舌謇,上唇麻木,兩臂不能抬高,有時出現無意識動作,說胡話,白天頭暈頭痛,記憶力極差,缺乏思考能力,急躁易怒,鼻衄,視物不清,大便乾硬難解,曾經中西醫多方治療未效。來診時,血液檢查:谷丙轉氨酶180單位,血氨0.18毫克%,舌苔黃,脈沈弦,投以加味清肝開竅湯,加棗仁15克,百合12克,合歡皮12克,服藥百劑左右,睡眠日漸好轉,頭痛頭暈,急躁易怒等症狀基本消失,視物清楚,記憶力和思考力有所恢復,舌苔薄白,脈轉沈滑、谷丙轉氨酶正常、血氨降至0.1毫克%,追訪半年未再發作。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當歸性味甘辛、苦、溫。主治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用於血虛諸證、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結聚、崩漏、虛寒腹痛、痿痹、肌膚麻木、腸燥便難、赤痢後重、癰疽瘡瘍、跌撲損傷等症。

赤芍性苦、微寒。主治清熱涼血、散瘀止痛。用於溫毒發斑、吐血衄血、目赤腫痛、肝鬱脅痛、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跌撲損傷、癰腫瘡瘍。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何首烏性苦、甘、澀、性微溫。主治補肝益腎、養血益精血、祛風、烏鬚髮。治肝腎陰虧、髮鬚早白、血虛頭暈、腰膝軟弱、筋骨酸痛、遺精、崩帶、久瘧、久痢、慢性肝炎、癰腫、瘰癧、腸風、痔疾、肢體麻木、神經衰弱、高血脂症。

茵陳蒿性味微苦、微辛、微寒。主治清熱利濕。治濕熱黃疸、小便不利、風癢瘡疥。

藿香性味辛、性微溫。主治芳香化濁、開胃止嘔、發表解暑。 用於濕濁中阻、脘痞嘔吐、暑濕倦怠、胸悶不舒、寒濕閉暑、腹痛吐瀉、鼻淵頭痛。

佩蘭性味辛、平。主要功效解暑化濕;闢穢和中。主感受暑濕;寒熱頭痛;濕潤內蘊;脘痞不飢;惡心嘔吐;口中甜膩;消洵

杏仁性苦、溫、有毒。主治止咳平喘、潤腸通便、喉痹、食滯脘痛、血崩、耳聾、疳腫脹。

橘紅性辛、苦、溫。主治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鬱金性味辛、苦、寒。主治活血止能、行氣解鬱、清心涼血、疏肝利膽。主胸腹脅肋諸痛、婦女痛經、經閉、症瘕結塊、熱病神昏、癲狂、驚癇、吐血、衄備、血淋、砂淋、黃疸。

遠志性辛、苦、性微溫。主治安神益智、祛痰、消腫。用於心腎不交引起的失眠多夢、健忘驚悸、神誌恍惚、咳痰不爽、瘡瘍腫毒、乳房腫痛。

水菖蒲性味辛,苦,溫。主治化痰開竅;除濕健胃;殺蟲止癢。用於痰厥昏迷;中風;癲癇;驚悸健忘;耳鳴耳聾;食積腹痛;痢疾洩瀉;風濕疼痛;濕疹;疥瘡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琥珀性甘、平、無毒。主治鎮驚安神、散瘀止血、利水通淋。用於驚風癲癇、驚悸失眠、血淋血尿、小便不通、婦女閉經、產後停瘀腹痛、癰疽瘡毒、跌打創傷。

羚羊角性味鹹,寒。主治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用於高熱驚癇,神昏痙厥,子癇抽搐,癲癇發狂,頭痛眩暈,目赤翳障,溫毒發斑,癰腫瘡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高血脂症(膽固醇過高)慢性肝炎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清肝開竅湯, 出處:《千家妙方》卷上引關幼波方。 組成:生耆15g,當歸10g,赤芍15g,白芍15g,何首烏藤30g,茵陳15g,藿香10g,佩蘭10g,杏仁10g,橘紅10g,郁金10g,遠志10g,菖蒲10g,川連4.5g,琥珀粉1.2g(衝服),羚羊粉0.6g(衝服)。 主治:調補氣血,芳化痰濕,清肝開竅。主治:氣血兩虛,肝膽餘熱未清,濕痰蒙竅引起的慢性肝昏迷。

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