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瀉白散

JIA WEI XIE BA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胃經 20%
脾經 12%
腎經 8%
肝經 8%
膽經 8%
心經 7%
大腸經 4%
肺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瀉白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止咳,利水消腫: 桑白皮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加味瀉白散治療的是肺熱津傷、咳嗽痰粘、胸悶氣促等症,而桑白皮可清肺熱,宣肺止咳,並利水消腫,緩解因肺熱導致的痰液粘稠、呼吸不暢等症狀。
  2. 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 加味瀉白散中其他藥材如地骨皮、玄參、麥冬等也具有清熱、潤肺、生津止渴等功效,與桑白皮協同作用,能夠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滋陰潤肺,緩解肺熱津傷的症狀。

加味瀉白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能清肺熱、降胃火,並兼具滋陰潤燥的作用。對於因肺熱燥咳、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地骨皮可有效緩解。

在加味瀉白散中,地骨皮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能更好地清熱瀉火,滋陰潤燥,達到治療肺熱咳嗽、咽喉疼痛、口渴便祕等症的功效。

加味瀉白散中加入桔梗,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味辛,性平,具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之效。瀉白散主要用於治療肺熱燥咳、咽喉腫痛,而桔梗的加入可以幫助宣泄肺氣,利咽開音,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咳嗽和咽痛症狀。
  2. 引藥下行:桔梗又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肺部和喉部,使藥效發揮更佳,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味瀉白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滋陰潤燥: 知母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加入知母,可針對燥熱傷肺、陰虛火旺的症狀,起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作用。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知母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石膏、地骨皮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增強整體療效。同時,知母可與黃芩、生地等藥物配伍,起到清熱解毒、滋陰涼血的作用。

加味瀉白散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瀉白散主治肺熱燥咳、津傷便祕,而陳皮能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有助於緩解肺熱、潤燥生津,促進消化吸收,避免藥物單純清熱燥濕而傷津。
  2. 調和藥性: 陳皮的辛溫之性,可以調和瀉白散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寒而傷脾胃,使藥效更為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加味瀉白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方中因有白虎湯的燥熱之性,故需黃芩以清熱解毒,避免燥熱傷陰。
  2. 止咳化痰: 黃芩亦能止咳化痰,對於因肺熱所致的咳嗽痰多,可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加味瀉白散用於治療熱病邪熱壅肺,咳嗽痰多,口渴便祕的病症,而黃芩的加入可加強其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使藥效更為完善。

加味瀉白散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消積: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理氣消積、化痰止咳之效。瀉白散以清熱瀉火為主,但對於熱邪鬱結於中焦,導致氣機不暢,食積不化者,單用清熱藥物效果不佳。青皮加入後,可助瀉白散理氣消積,通暢氣血,促進清熱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行氣止痛:青皮具有行氣止痛之功。瀉白散主治熱毒蘊結,但熱毒常易導致氣滯血瘀,出現疼痛等症狀。青皮加入後,可行氣活血,緩解疼痛,增強瀉白散的療效。

加味瀉白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降低藥物副作用的作用。方中其他藥物如白鮮皮、地膚子等性寒涼,甘草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其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寒涼而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利尿等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皮膚濕疹、瘡瘍等疾病。

主治功效


加味瀉白散 主治功效分析

加味瀉白散,源自經典古方瀉白散,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加減化裁而成。它主要針對肺熱所引起的各種症狀,特別是咳嗽、痰多、氣喘等。以下根據古文內容,分析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

主治功效

綜合多篇古文的描述,加味瀉白散的主治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 清肺熱,止咳化痰:

    • 多篇古文都提到加味瀉白散可治療「火嗽」,即肺熱引起的咳嗽,症狀包括「頻頻咳嗽,面赤,咽喉乾燥,痰黃氣穢,多帶稠黏」。
    • 《幼科指南》指出其可治療「肺熱咳嗽、咳痰黃稠、胸悶氣短、口乾舌燥等症狀」。
    • 《麻科活人全書》提到肺炎喘嗽,可用加味瀉白散。
  2. 解表清熱:

    • 《証治準繩‧幼科》指出天泡瘡「發熱咳嗽,邪在肺也,用加味瀉白散」。
    • 《保嬰撮要》指出天泡瘡「發熱咳嗽,邪在肺也,用加味瀉白散」。
    • 《症因脈治》提到「傷風咳嗽,脈浮數,自汗身熱,加味瀉白散」及「傷寒風邪傷肺,加味瀉白散」。
  3. 理氣寬胸:

    • 《症因脈治》提到「肺癰風熱者,加味瀉白散」以及「外感胸痛之治...若肺癰風熱者,加味瀉白散」。
    • 《麻科活人全書》提到「痰實壯熱,胸中壅悶,臥則喘急」,可用加味瀉白散。
  4. 清熱潤燥:

    • 《症因脈治》提到「燥火傷肺金之氣者,知石瀉白散」及「燥火傷肺金之血者,青金瀉白散」,這兩方都是在瀉白散的基礎上加減,暗示加味瀉白散具有一定程度的清熱潤燥作用。

治療原理

加味瀉白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對肺的生理病理認識,以及方劑中各藥物的性味歸經和功效:

  1. 肺主氣,司呼吸: 肺是呼吸的主要器官,外感邪氣或內生熱邪都容易侵犯肺,導致肺氣失宣、肅降失常,從而引發咳嗽、氣喘等症狀。

  2. 清瀉肺熱:

    • 桑白皮、地骨皮是方中的主藥,二者均能清瀉肺熱。桑白皮還能利水消腫,地骨皮還能涼血。
    • 黃芩、知母、薄荷等藥物進一步加強清熱的作用,其中黃芩清熱燥濕,知母滋陰降火,薄荷疏散風熱。
  3. 宣肺化痰:

    • 桔梗、陳皮、川貝等藥物具有宣肺化痰的作用。桔梗開宣肺氣,陳皮理氣化痰,川貝潤肺止咳化痰。
  4. 調和諸藥:

    • 甘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的峻烈之性,同時具有補益脾氣的作用。
  5. 加味藥物的針對性:

    • 不同版本的加味瀉白散,加味藥物有所不同,體現了針對不同兼證的靈活加減。例如:
      • 加橘紅、桔梗,增強理氣化痰的作用。
      • 加知母、黃芩,增強清熱瀉火的作用。
      • 加防風、荊芥,增強解表散邪的作用。
      • 加杏仁、前胡、連翹,增強止咳平喘、清熱解毒的作用。

總結:

加味瀉白散通過清瀉肺熱、宣肺化痰、調和諸藥等多重作用,達到治療肺熱咳嗽、氣喘等症狀的目的。其加味藥物的選擇,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不同病情進行靈活加減,以增強療效。方劑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的結合。

傳統服藥法


桑白皮2錢, 蘇梗1錢, 川貝母1錢, 橘紅1錢, 甘草3分, 瓜蔞皮3錢, 杏仁2錢, 地骨皮1錢半, 茯苓2錢, 雪梨3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瀉火、化痰止咳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氣喘肺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蕁麻疹麻疹咳嗽身體容易出汗口乾口渴多痰面色發紅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瀉白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白茯苓、知母、黃芩、人參、甘草。 主治:小兒麻症,肺炎喘嗽。

加味瀉白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三。 組成:桑根皮(薑汁和蜜炙)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5錢,橘紅、桔梗。 主治:肺熱咳,手足心熱。

加味瀉白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炙桑皮、骨皮、竹葉、荊芥、力子、甘草、元參、薄荷、木通、赤芍、連翹。 主治:麻疹,眼現紅赤不開。

加味瀉白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三。 組成:桑皮(蜜炙)、地骨皮、甘草(生)、川貝母(去心,研)、麥冬(去心)、知母(生)、桔梗、黃芩、薄荷。 主治:火嗽,面赤咽乾燥,痰黃氣穢帶粘稠,便軟。

加味瀉白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組成:桑白皮1錢2分,地骨皮1錢2分,桔梗1錢2分,知母1錢2分,陳皮1錢2分,黃芩1錢,青皮1錢,甘草4分。 主治:感熱喘嗽,口乾煩熱,胸滿有痰。

加味瀉白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組成:桑白皮(生)3錢,地骨皮3錢,生甘草8分,桔梗2錢,辛夷2錢,黃芩1錢5分,陳皮1錢5分,木通1錢5分(1方加山梔仁[生研]1錢)。 主治:鼻痔。生鼻孔內,如肉贅下垂,色紫微硬,撐塞鼻孔,氣息不通,香臭莫辨,或臭不可近,痛不可搖。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