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性甘、辛、寒。主治瀉肺平喘、行水消腫。治肺熱喘咳、吐血、水腫、腳氣、小便不利。
地骨皮性味甘、寒。主治清熱、涼血。治虛勞潮熱盜汗、肺熱咳喘、吐血、衄血、血淋、消渴、高血壓、癰腫、惡瘡。
桔梗性味苦、辛、平。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膿。用於咳嗽痰多、胸悶不暢、咽痛、音啞、肺癰吐膿、瘡瘍膿成不潰、咽喉腫痛、肺癰吐膿、胞滿脅痛、痢疾腹痛、小便癃閉等症。
知母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瀉火、滋陰潤燥、止渴除煩。用於溫熱病、高熱煩渴、咳嗽氣喘、燥咳、便秘、骨蒸潮熱、虛煩不眠、消渴淋濁。
陳皮性苦、辛、溫。主治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常用於脾胃氣滯證。具有行氣止痛、健脾和中之功、可改善寒濕阻中的脾胃氣滯、脘腹脹痛、噁心嘔吐、腹瀉。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青皮性苦,辛,溫。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於肝鬱氣滯之脅肋脹痛、乳房脹痛、乳核、乳癰、疝氣疼痛、食積氣滯之胃脘脹痛、以及氣滯血瘀所至的症瘕積聚、久瘧癖塊。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加味瀉白散,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桑白皮、地骨皮、白茯苓、知母、黃芩、人參、甘草。 主治:小兒麻症,肺炎喘嗽。
加味瀉白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三。 組成:桑根皮(薑汁和蜜炙)1兩,地骨皮1兩,甘草(炙)5錢,橘紅、桔梗。 主治:肺熱咳,手足心熱。
加味瀉白散,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炙桑皮、骨皮、竹葉、荊芥、力子、甘草、元參、薄荷、木通、赤芍、連翹。 主治:麻疹,眼現紅赤不開。
加味瀉白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三。 組成:桑皮(蜜炙)、地骨皮、甘草(生)、川貝母(去心,研)、麥冬(去心)、知母(生)、桔梗、黃芩、薄荷。 主治:火嗽,面赤咽乾燥,痰黃氣穢帶粘稠,便軟。
加味瀉白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二十八。 組成:桑白皮1錢2分,地骨皮1錢2分,桔梗1錢2分,知母1錢2分,陳皮1錢2分,黃芩1錢,青皮1錢,甘草4分。 主治:感熱喘嗽,口乾煩熱,胸滿有痰。
加味瀉白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組成:桑白皮(生)3錢,地骨皮3錢,生甘草8分,桔梗2錢,辛夷2錢,黃芩1錢5分,陳皮1錢5分,木通1錢5分(1方加山梔仁[生研]1錢)。 主治:鼻痔。生鼻孔內,如肉贅下垂,色紫微硬,撐塞鼻孔,氣息不通,香臭莫辨,或臭不可近,痛不可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