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朮附湯

JIA WEI ZHU F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二

熱性指數

40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心經 25%
胃經 16%
腎經 9%
肺經 8%
膀胱經 8%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朮附湯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如下:

  1.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促進水濕代謝,改善因脾虛濕困導致的腹瀉、水腫等症狀。
  2. 補氣固表: 白朮還能補益中氣,固護肌表,提升人體抵抗力,有效預防外邪侵襲,對於脾虛易感風寒者尤其適用。

在加味朮附湯中,白朮與附子、茯苓等藥物共同作用,發揮協同增效作用,整體提升方劑的治療效果。

加味朮附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朮附湯以蒼朮、附子為主,性燥烈,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可以減少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出現口乾舌燥、胃脘灼熱等副作用。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與蒼朮、附子配伍,能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能增強蒼朮健脾燥濕、祛風散寒的作用,還能與附子相輔相成,更好地溫陽補火、散寒止痛。

加味朮附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作用,能溫補心陽,振奮心氣,用於寒邪入體導致的心陽虛衰、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
  2. 助濕化瘀,通絡止痛: 朮附湯以白朮、附子為主藥,溫陽化濕,散寒止痛,而附子可助白朮溫陽化濕,並能通絡止痛,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溫陽散寒、祛濕止痛的功效。

加味朮附湯中加入赤茯苓,主要有兩個原因:

  1. 健脾燥濕:赤茯苓性平味甘,能健脾燥濕,利水滲濕,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並清除體內濕氣,配合朮附溫陽化濕,增強藥效。
  2. 和中緩急:赤茯苓亦能和中緩急,緩解胃脘脹滿、疼痛等症狀,與朮附溫中散寒、止痛作用相輔相成,提升整體療效。

赤茯苓的加入,使加味朮附湯的藥效更加全面,更能有效改善濕困脾胃、腹痛腹脹等病症。

主治功效


加味朮附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白朮: 健脾益氣,燥濕利水。
  • 附子: 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
  • 甘草: 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 赤茯苓: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 肉豆蔻: 溫中行氣,澀腸止瀉。
  •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

古文主治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來看,「加味朮附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種情況:

  1. 中濕:

    • 症狀: 脈沉而微緩,腹脹,倦怠,四肢關節疼痛而煩,或一身重著,久則浮腫喘滿,昏不知人。挾風則眩暈嘔噦,挾寒則攣拳掣痛。
    • 分析: 濕邪困脾,脾失健運,水濕內停,故見腹脹、倦怠、身重。濕性重濁,趨下,流注關節,故四肢關節疼痛。濕久化熱,或兼風寒,則症狀加重。
    • 治療原理: 白朮、赤茯苓健脾利濕,附子溫陽散寒,甘草調和諸藥。
  2. 慢驚:

    • 症狀: 吐瀉後脾虛,身如弓,髮直,吐乳,貪睡,汗多。
    • 分析: 多因吐瀉日久,損傷脾胃,脾虛生風所致。脾主四肢,脾虛則四肢失養,筋脈拘急,故身如弓。脾虛氣血不足,髮失所養,故髮直。脾虛運化失司,故吐乳、貪睡、汗多。
    • 治療原理: 附子、白朮溫補脾陽,肉豆蔻溫中行氣,澀腸止瀉,木香行氣健脾,甘草補脾益氣,調和諸藥。
  3. 解㑊:

    • 症狀: 因中濕導致的肌肉解散,筋不束骨,四肢骨節解散,怠惰煩疼。
    • 分析: 濕邪困阻,氣血運行不暢,筋骨肌肉失養,故見解散無力。
    • 治療原理: 附子、白朮溫陽健脾,除濕通絡,赤苓利水滲濕,甘草調和諸藥。

治療原理總結

綜合上述分析,「加味朮附湯」的治療原理主要為溫陽健脾,除濕行氣。方中附子溫陽散寒為君藥,白朮健脾燥濕為臣藥,肉豆蔻、木香溫中行氣,赤茯苓利水滲濕,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溫陽健脾,除濕行氣之功,適用於脾陽虛衰,濕邪內阻所致的各種病症。

現代應用

根據古文記載的症狀和治療原理,「加味朮附湯」及其加減方在現代中醫臨床上可能應用於以下疾病的輔助治療:

  • 慢性腹瀉: 脾虛濕盛型。
  • 慢性胃炎: 脾胃虛寒型。
  • 風濕性關節炎: 寒濕痹阻型。
  • 水腫: 脾虛水泛型。
  • 小兒厭食: 脾胃虛弱型。
  • 腦性癱瘓: 脾虛肝旺型(可作為輔助治療)。
  • 慢性疲勞綜合徵: 脾虛濕困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朮附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三二引《幼幼近編》。 組成: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炙)、肉果(煨)、附子(炮)(1方加木香)。 主治:小兒慢驚吐瀉身涼,或因臟寒洞泄。

加味朮附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附子1兩,白朮1兩,肉豆蔻1個,木香5錢,甘草5錢。 主治:溫寒燥濕,行氣健脾。主治:小兒吐瀉後脾虛,變成慢驚,身弓發直,吐乳貪睡,汗多。

加味朮附湯, 出處:《得效》卷二。 組成:白朮(去蘆)1兩,甘草(炒)1兩,附子(炮)1兩半,赤茯苓1兩。 主治:中濕,脈沉而微緩,腹(月真)脹,倦怠,四肢關節疼痛而煩,或一身重著,久則浮腫喘滿,昏不知人,挾風頭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