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赤茯苓性甘,淡,平。主要功效行水;利濕熱。主小便不利;水腫;淋濁;洩瀉
加味朮附湯,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三二引《幼幼近編》。 組成:人參、白朮(炒)、茯苓、甘草(炙)、肉果(煨)、附子(炮)(1方加木香)。 主治:小兒慢驚吐瀉身涼,或因臟寒洞泄。
加味朮附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附子1兩,白朮1兩,肉豆蔻1個,木香5錢,甘草5錢。 主治:溫寒燥濕,行氣健脾。主治:小兒吐瀉後脾虛,變成慢驚,身弓發直,吐乳貪睡,汗多。
加味朮附湯, 出處:《得效》卷二。 組成:白朮(去蘆)1兩,甘草(炒)1兩,附子(炮)1兩半,赤茯苓1兩。 主治:中濕,脈沉而微緩,腹(月真)脹,倦怠,四肢關節疼痛而煩,或一身重著,久則浮腫喘滿,昏不知人,挾風頭暈嘔噦,兼寒則攣拳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