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急痧藥水
JIU JI SHA YAO SHU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6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救急痧藥水」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疏解暑熱,止嘔消痧: 藿香性辛溫,具有解暑、化濕、止嘔、消痧的功效。暑熱傷人,易導致痧症,伴隨發熱、嘔吐、腹痛等症狀。藿香可疏散暑熱,化解濕邪,並止嘔止痛,有助於緩解痧症。
二、芳香開竅,提神醒腦: 藿香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醒神之效。痧症患者常伴隨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狀。藿香的芳香之氣可開通經絡,提振精神,使患者神志清醒,恢復意識。
因此,在「救急痧藥水」中加入藿香,可起到疏解暑熱、止嘔消痧、芳香開竅的作用,有助於快速緩解痧症,恢復患者健康。
救急痧藥水方劑中加入草荳蔻,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痧症常因寒邪侵襲,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草荳蔻可溫中散寒,使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芳香化濕,醒脾開胃:草荳蔻芳香化濕,能健脾開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痧症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綜合而言,草荳蔻在救急痧藥水中,既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又能芳香化濕,醒脾開胃,有助於快速緩解痧症的症狀,提高療效。
救急痧藥水中的蟾酥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成分,其主要來源於蟾蜍的分泌物,具有多種藥理功效。首先,蟾酥具有解毒、消腫和抗炎的特性,能有效緩解因中暑或熱痧所引起的症狀,促進身體的自我修復。此外,蟾酥還具有顯著的鎮痛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痛感,讓患者更快得到舒緩。
其次,蟾酥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燥濕化痰的功能,能夠改善因濕邪引起的痧症狀。其辛辣而微毒的特性,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從而加速體內熱毒的排出,提高解熱效果。
因此,蟾酥在救急痧藥水中的運用,不僅能夠迅速緩解病症,還能提高患者的整體舒適度和恢復速度,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的特點與智慧。
「救急痧藥水」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止痛解痙: 高良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解痙的功效。對於痧症引起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高良薑能有效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疼痛,使患者迅速恢復。
- 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 高良薑亦具有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痧症多由氣血運行不暢所致,高良薑能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助於消除痧症,恢復正常氣血運行。
「救急痧藥水」方劑中包含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化痰,止嘔止瀉: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其性溫能散寒,味辛能行氣,苦能燥濕,且具化痰止嘔之效。痧症多因氣機不暢,痰濁阻滯所致,陳皮理氣化痰,能疏通氣機,使痰濁消散,達到止嘔止瀉之目的。
- 健脾和胃,助消化: 陳皮入脾胃經,能健脾和胃,助消化。痧症常伴有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狀,陳皮能調理脾胃,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
「救急痧藥水」方劑中添加「樟腦」,主要基於其芳香開竅與解毒止痛的藥性。
樟腦具辛溫通竅之性,能開宣肺氣,疏散風寒,對於痧症引起的胸悶、氣喘、頭昏等症狀,能起到迅速解表的作用。此外,樟腦還具有止痛止癢、消炎解毒的功效,可緩解痧症帶來的疼痛、瘙癢等不適,達到消痧止痛的效果。
總之,樟腦在「救急痧藥水」中發揮著開竅解表和止痛消炎的作用,對於急症的治療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救急痧藥水」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行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痧症多因氣血阻滯、經絡不通所致,而茴香能疏通經絡、行氣止痛,緩解痧症引起的疼痛。
- 驅風散寒:茴香還有驅風散寒的作用,對於因風寒侵襲所致的痧症,能起到驅散寒邪、溫陽散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症狀。
「救急痧藥水」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木香性溫,味苦辛,入脾、胃、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痧症常因肝氣鬱結、氣機阻滯而引起,木香能解肝鬱之氣,使氣機通暢,從而緩解痧症的疼痛。
- 健脾和胃:木香亦能健脾和胃,增進消化功能。痧症發作時,常伴隨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木香能幫助消化吸收,改善胃腸功能,緩解不適。
因此,在「救急痧藥水」中加入木香,可有效緩解痧症的疼痛,並改善相關的消化不良症狀。
「救急痧藥水」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其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止癢止痛的功效。痧症常伴隨發熱、頭痛、惡寒、胸悶等症狀,而薄荷能有效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緩解這些症狀。
此外,薄荷還具有止癢止痛的作用,對於痧症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因此,薄荷在「救急痧藥水」中能起到清熱解表、止癢止痛的雙重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救急痧藥水」中加入肉桂,主要是利用其辛溫走竄的特性,以達到以下目的:
- 溫經散寒: 肉桂性溫,味辛,可溫通經脈,散寒止痛,有助於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發的痧症,如腹痛、嘔吐、腹瀉等。
- 活血化瘀: 肉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痧症引起的瘀血腫痛。
此外,肉桂還有助於溫脾胃、助消化等作用,對於痧症患者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脾胃虛弱也有輔助作用。
「救急痧藥水」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腎經。其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胃寒疼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痧症多因外感風寒或飲食不節所致,而丁香的溫中散寒之性,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丁香氣味芳香,能起到闢穢醒脾的作用,對於因寒邪鬱滯導致的胃氣不舒、食慾不振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緩解功效。
因此,丁香在「救急痧藥水」中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芳香闢穢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痧症的症狀。
救急痧藥水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肺散寒、止咳化痰的功效。痧症多因外感風寒或暑濕所致,細辛可驅散寒邪,宣通肺氣,緩解表證,達到解表止咳的作用。
- 通竅止痛:細辛還具有通竅止痛的功效,可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痧症引起的疼痛,如頭疼、身痛等。
總之,細辛在救急痧藥水中起到解表散寒、宣肺止咳、通竅止痛等作用,有助於快速緩解痧症,恢復健康。
「救急痧藥水」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痧症多因暑熱侵襲、氣血鬱滯所致,大黃能清熱解毒,使暑熱之邪得以排出,並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痧症。
- 通腑泄熱: 大黃能通便瀉下,使腸道中的毒素及熱邪得以排出,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痧症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
因此,大黃在「救急痧藥水」中扮演著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的重要角色,有助於迅速緩解痧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命名「救急痧藥水」,主治範疇廣泛,集中於「痧症」相關急症。痧症在傳統中醫理論中,泛指外感暑濕穢濁或內傷飲食滯氣,導致氣機閉阻、經絡瘀滯的急性病症,常見頭暈、胸悶、吐瀉、腹痛等表現。具體主治可歸納為三大類:
- 暑濕穢濁閉阻:如「中暑發痧、壯熱畏寒、水土不服」,此類多因暑熱夾濕或瘴氣穢濁侵襲,阻遏中焦氣機。
- 氣滯寒凝或鬱熱:如「胸悶腹痛、上吐下瀉、紅白痢疾」,反映中焦升降失司,寒熱錯雜,或腸道濕熱積滯。
- 經絡不通或竅閉神昏:如「頭目眩暈、暈車暈船、瘡疼蟲咬、蟲牙作痛」,此屬穢濁上擾清竅或局部氣血瘀滯所致。
此方結合「芳香化濁、開竅醒神、溫中散寒、清熱解毒」等法,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用藥思路,尤其針對突發性、表裡俱病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由14味藥組成,以「辛香走竄、苦降辛開」為核心,可分五類分析:
芳香辟穢,醒脾化濁(主調氣機)
- 藿香、豆蔻、廣木香、陳皮:芳香醒脾,理氣寬中,針對脾胃濕滯、嘔吐泄瀉。
- 大茴香、公丁香、桂皮: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緩解寒凝腹痛。
開竅通絡,強心鎮痛(主通閉阻)
- 蟾酥、樟腦、薄荷冰:辛香走竄,開竅醒腦,蟾酥解毒強心,樟腦散腫止痛,薄荷冰清利頭目,合用以解穢濁蒙蔽清竅之暈眩。
散寒解表,透邪外出(主祛外邪)
- 細辛、良薑:辛溫發散,驅寒透表,兼能止痛,適用於外感寒濕或內寒凝滯。
清熱導滯,瀉火解毒(主清內熱)
- 大黃:瀉熱通腸,既解暑毒內蘊之壯熱,又攻積滯(如紅白痢),與溫藥相配,寒溫並用。
- 香蕉(註:此藥罕見,或為「香附」之誤):若為香附,則疏肝理氣;若確為香蕉(中醫古籍未載),可能取其潤滑緩急之性,但存疑待考。
溶媒強化藥效
- 白酒浸製:助藥力迅捷走散,增強通絡開閉之效,符合「急症用酒劑」的傳統。
整體配伍原理:
- 標本兼顧:以芳香溫通藥(藿香、丁香等)化濁止瀉治其標,大黃清熱、細辛透邪兼顧其本。
- 升降並調:陳皮、木香升脾氣,大黃降胃濁,恢復中焦升降。
- 寒熱互制:大黃性寒與桂皮、良薑性溫相佐,防過燥或過涼之弊。
此方特點在於「多途徑急救」,既解表又通裡,既醒神又止痛,適用於複雜急症,符合痧症「多邪夾雜」的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藿香6兩,豆蔻2兩,蟾酥4錢,良薑2兩,陳皮2兩,樟腦1兩,大茴香2兩,廣木香2兩,薄荷冰5錢,香蕉4兩,桂皮4兩,公丁香2兩,細辛2兩,大黃6兩。
強心醒腦,和胃整腸,去暑散寒,解毒鎮痛。
上除樟腦、薄荷冰、蟾酥外,余藥共研粗末,加入白乾酒10斤,浸漬一星期,每天攪拌兩次,然後壓榨過濾,再將樟腦、薄荷冰入乳鉢研細,再將蟾酥搗碎加入適量白乾酒泡,溶化過濾,連同樟腦、薄荷冰兌入前液,使成六千毫升,每瓶裝六毫升。放置陰涼處,用時將藥水搖勻。
輕症每服半瓶,重症1瓶,涼開水沖服。
孕婦忌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小孩、體質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救急痧藥水,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津方)。 組成:藿香6兩,豆蔻2兩,蟾酥4錢,良薑2兩,陳皮2兩,樟腦1兩,大茴香2兩,廣木香2兩,薄荷冰5錢,香蕉4兩,桂皮4兩,公丁香2兩,細辛2兩,大黃6兩。 主治:強心醒腦,和胃整腸,去暑散寒,解毒鎮痛。主治:中暑發痧,頭目眩暈,壯熱畏寒,胸悶腹痛,上吐下瀉,紅白痢疾,暈車暈船,水土不服,瘡疼蟲咬,蟲牙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