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濕藥油
QU SHI YAO YOU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8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祛濕藥油」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燥濕:苦參味苦性寒,入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它能有效抑制濕熱之邪,尤其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病、風濕病、關節疼痛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 抗菌消炎:苦參中含有苦參鹼、黃酮類化合物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在藥油中加入苦參,可以有效抑制細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滋生,進一步增強藥油的抗炎功效,達到祛濕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
在中藥方劑「祛濕藥油」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涼解表、疏風散熱: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功效,可有效緩解濕邪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2. 疏通經絡、止癢消腫:薄荷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對於濕邪阻滯經絡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薄荷在祛濕藥油中起到清熱解表、疏風散熱、疏通經絡、止癢消腫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改善濕邪引起的各種不適。
中藥方劑「祛濕藥油」中加入白芷,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袪風除濕: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燥濕止痛之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皮膚瘙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活血通絡:白芷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對於濕邪阻滯經絡引起的肢體麻木、腫脹等症狀,也具有很好的療效。
因此,白芷在祛濕藥油中,可以起到祛風除濕、活血通絡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祛濕藥油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利用其疏散風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防風味辛,性微溫,歸膀胱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痛止癢的作用。濕邪常與風寒相合,侵犯人體,導致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防風能驅散風寒,使濕邪無處藏身,同時也能止痛,緩解因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
此外,防風還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輔助祛除濕邪,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改善水腫。因此,在祛濕藥油中加入防風,可以達到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進一步提升藥油的祛濕效果。
祛濕藥油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祛風散寒:荊芥性辛溫,具有祛風散寒、解表發汗之效。濕邪常與寒邪相伴而生,而荊芥可驅散寒邪,進一步幫助祛濕。
- 疏風解表:濕邪侵襲人體,常導致腠理閉塞,濕邪困阻,荊芥可疏風解表,使濕邪得以降解,有利於濕邪的排除。
此外,荊芥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於緩解濕邪引起的炎症反應。因此,在祛濕藥油中加入荊芥,可起到驅散寒濕、疏風解表、消炎止痛的作用,幫助患者更有效地祛除濕邪。
「祛濕藥油」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善於清熱解毒,尤其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濕疹、瘡瘍腫毒等症狀有顯著療效。藥油一般用於外敷,連翹可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改善濕熱所導致的皮膚問題,促進傷口癒合。
此外,連翹亦能疏散風熱,對於濕熱引起的風疹、皮炎等症狀亦有幫助。
中藥方劑「祛濕藥油」中添加白癬皮,主要是利用其 燥濕止癢、殺蟲止癢 的功效。
白癬皮性涼,味苦,歸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其有效成分能抑制皮膚真菌的生長,並具有抗炎作用。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癬症等,白癬皮能有效止癢、消炎,並促進皮膚乾燥,達到祛濕的目的。
因此,白癬皮作為祛濕藥油的組成成分,能有效針對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達到治療效果。
祛濕藥油中加入鶴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利水滲濕: 鶴蝨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功效。它能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濕氣對人體的影響,從而達到祛濕的效果。
- 消腫止痛: 鶴蝨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濕氣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因此,在祛濕藥油中加入鶴蝨,可以有效地發揮其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更好的祛濕效果。
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取其瀉熱通便、清熱燥濕之效。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能瀉火解毒,清熱瀉下,並可燥濕止癢。
在祛濕藥油中,大黃可針對濕熱蘊結、內外兼攻的情況,起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作用。其瀉下通便的功效,也能促進濕邪排出體外,達到祛濕的目的。
「祛濕藥油」中加入「蒼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味辛苦,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濕邪困脾所致的脘腹脹滿、消化不良、肢體困重等症,蒼朮能有效去除濕氣,改善脾胃功能。
二、行氣止痛:蒼朮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濕邪阻滯所致的疼痛。在祛濕藥油中加入蒼朮,可有效緩解濕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祛濕藥油」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祛風除濕:威靈仙性寒,味辛,入肝、腎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止痛的作用。對於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筋骨痠痛等症狀,威靈仙可有效緩解。
- 活血化瘀:威靈仙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濕邪瘀阻所致的腫脹、疼痛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將威靈仙加入「祛濕藥油」中,可發揮其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祛濕藥油」中加入「大風子」的原因主要有二:
- 疏風解表,燥濕止癢: 大風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風解表、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邪入侵導致的皮膚瘙癢、濕疹、風疹等症狀,大風子能有效驅散濕邪,止癢止痛。
- 消腫止痛,活血化瘀: 大風子還具有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濕邪阻滯經絡導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大風子能有效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因此,在「祛濕藥油」中加入「大風子」,能有效針對濕邪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祛濕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
「祛濕藥油」中加入「五倍子」是基於其收斂止癢、燥濕止瀉的功效。
五倍子性寒、味苦澀,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癢止瀉的功效。其收斂作用可使皮膚毛孔收縮,減少汗液分泌,達到祛濕的效果。同時,五倍子亦可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繁殖,達到止瀉的效果。因此,將五倍子加入「祛濕藥油」中,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引起的皮膚問題和腹瀉等症狀。
祛濕藥油中加入香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藥性相合:香油性溫和,具有潤燥、滑腸、活血化瘀等功效,與祛濕藥材的性質相輔相成,可以增強藥效,促進藥力滲透,更有效地達到祛除濕氣的目的。
二、載體作用:香油能將藥材的有效成分更好地溶解和滲透,並起到潤滑作用,方便藥油塗抹和吸收,有助於藥力深入肌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祛濕藥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急性濕疹(風濕瘍)、接觸性皮炎」,其病機多因風、濕、熱邪侵襲肌表,蘊結皮膚,導致皮膚紅腫、瘙癢、滲液等症狀。該方通過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作用,改善皮膚濕熱鬱滯之證。
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祛風解毒、清熱燥濕:
- 苦參、白鮮皮:苦寒清熱燥濕,殺蟲止癢,針對濕熱瘡瘍。
- 薄荷、防風、芥穗:辛散祛風,透表止癢,緩解皮膚瘙癢。
- 連翹、大黃:清熱解毒、瀉火涼血,抑制熱毒壅滯。
- 蒼朮:苦溫燥濕,健脾化濁,助祛濕邪。
殺蟲止癢、祛濕斂瘡:
- 鶴蝨草、威靈仙、大楓子:殺蟲攻毒,消散皮膚寄生蟲或真菌感染。
- 五倍子:收斂固澀,減少滲液,促進瘡面癒合。
潤膚護表、載藥透皮:
- 香油(芝麻油)滋潤皮膚,防止乾裂,同時作為溶劑,助藥物滲透。
治療原理
- 外治濕熱瘡瘍:本方以油劑形式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清熱、燥濕、殺蟲,改善紅腫滲液。
- 祛風止癢:薄荷、防風等藥辛散透表,緩解風邪所致的瘙癢。
- 收斂生肌:五倍子、青黛(後加)具收斂作用,減少滲液,促進皮膚修復。
適用證型推論
本方適用於「風濕熱毒」型皮膚病,如急性濕疹(滲出明顯)、接觸性皮炎(過敏性紅腫),亦可能用於癬疥類瘙癢性皮膚病。其配伍兼顧清熱、燥濕、祛風、殺蟲,為一綜合性外用方劑。
傳統服藥法
苦參4兩,薄荷3兩,白芷3兩,防風3兩,芥穗4兩,連翹4兩,白鮮皮5兩,鶴蝨草3兩,大黃3兩,蒼朮3兩,威靈仙4兩,大楓子(碎)10兩,五倍子(碎)5兩,香油2斤。
除濕潤膚。
將群藥放香油內一晝夜後,文火炸黃焦,過濾,每斤油加青黛面五分。調藥粉外敷,或塗油後外撒藥粉,也可做清潔劑。
慎勿入目、入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祛濕藥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要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如果出現皮膚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濕藥油,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苦參4兩,薄荷3兩,白芷3兩,防風3兩,芥穗4兩,連翹4兩,白鮮皮5兩,鶴虱草3兩,大黃3兩,蒼朮3兩,威靈仙4兩,大楓子(碎)10兩,五倍子(碎)5兩,香油20斤。 主治:除濕潤膚。主治:急性濕疹(風濕瘍),接觸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