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濕藥膏
QU SHI Y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7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苦參,性寒味苦,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
在祛濕藥膏中添加苦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苦參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瘡瘍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殺蟲止癢:苦參具有一定的殺蟲作用,可殺滅皮膚上的寄生蟲,並能止癢消腫,有效緩解濕疹、皮炎等疾病引起的瘙癢症狀。
因此,苦參在祛濕藥膏中扮演著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重要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祛濕止癢的效果。
薄荷在祛濕藥膏中,以其清涼解熱、疏風散熱的功效,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薄荷性寒,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利咽止痛、涼血止癢等功效。濕氣常伴有熱邪,薄荷能清熱解表,散除濕熱,並能疏風通竅,促進濕氣排出。此外,薄荷還具有涼血止癢的功效,可以緩解濕疹、皮炎等濕邪引起的皮膚症狀。
因此,薄荷在祛濕藥膏中,能有效地清熱解表、疏風散熱,幫助消除濕熱,促進濕氣排出,緩解濕邪引起的皮膚問題,起到祛濕的作用。
白芷常用於祛濕藥膏中,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一、 祛風除濕: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祛風散寒、除濕止痛之效。其揮髮油成分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散寒除濕,緩解因濕邪入侵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二、 消腫生肌:白芷還具有一定的消腫生肌作用,可促進創傷癒合,對於濕疹、瘡瘍等皮膚病症的治療有輔助效果。將其加入祛濕藥膏中,有助於消滅皮膚表面濕氣,促進皮膚組織再生,加速傷口癒合。
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癢: 防風味辛、甘,性微溫,入肺、膀胱經,具有祛風止癢之效。濕邪阻滯經絡,易導致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防風能疏散風邪,止癢止痛,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祛濕止癢的效果。
- 解表散寒: 防風還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濕邪常與寒邪相伴,侵襲肌表,導致周身不適。防風能驅散寒邪,溫通經絡,輔助其他藥物,共同起到解表散寒,祛濕止癢的效果。
荊芥在祛濕藥膏中,主要起疏風解表、透疹止癢的作用。
疏風解表:荊芥性辛溫,能散發風寒濕邪,對於濕邪入侵所致的表證,如風寒濕痹、濕疹瘙癢等,具有良好的解表作用。
透疹止癢:荊芥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功效,可以促進濕疹等皮膚病的疹出,並緩解瘙癢症狀。
此外,荊芥還能活血化瘀,對於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荊芥在祛濕藥膏中,可有效祛除濕邪,改善皮膚病症狀。
連翹於祛濕藥膏中,主要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其性味苦寒,入心、肺、小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散結、利尿通淋之效。濕邪阻滯,常導致體內濕熱蘊結,表現為皮膚瘙癢、紅腫、瘡瘍等症狀。連翹能清熱解毒,散除濕熱,並能消腫散結,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濕邪的排出,從而達到祛濕止癢的效果。因此,連翹常被用於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瘡瘍腫毒等。
蒼朮為祛濕藥膏中常見藥材,其功效主要在於:
-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能燥濕化痰,健脾益氣,對於脾虛濕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濕氣困脾,則易導致脾胃運化失常,蒼朮的燥濕健脾功效,能幫助脾胃恢復運化功能,改善濕氣困脾的症狀。
- 祛風除濕:蒼朮亦具祛風除濕之效,對於風濕痹痛、四肢痠麻等症狀也有療效。濕邪與風邪相合,更容易侵犯人體筋骨,引起疼痛不適,蒼朮的祛風除濕功效,能有效驅散風濕邪氣,緩解疼痛。
因此,蒼朮作為祛濕藥膏的組成藥材,能發揮燥濕健脾、祛風除濕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濕氣困脾、風濕痹痛等症狀。
中藥方劑「祛濕藥膏」中加入大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 瀉火通便,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濕熱壅滯、脾胃不和所致的濕疹、瘡瘍等皮膚病,大黃可以清熱解毒,通利濕熱,達到祛濕消腫的效果。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因濕熱阻滯經絡而引起的疼痛、腫脹,大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祛濕消腫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大黃在「祛濕藥膏」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祛除濕熱,消腫止痛,改善皮膚病症。
鶴蝨在祛濕藥膏中,主要發揮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利水滲濕:鶴蝨味甘淡,性涼,入脾、膀胱經。其具有利水滲濕、消腫解毒的功效,可有效去除體內濕氣,改善因濕氣造成的水腫、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 清熱解毒:鶴蝨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也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其能清熱祛濕,促進傷口癒合,改善皮膚炎症。
因此,鶴蝨在祛濕藥膏中,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效果,幫助消除體內濕氣,改善相關症狀。
祛濕藥膏中加入威靈仙,是基於其祛風濕、通經絡的功效。威靈仙性辛溫,入肝經,具有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症狀。
同時,威靈仙還具有一定的利水消腫功效,能幫助體內濕氣排出,改善因濕邪積聚導致的浮腫、水腫等現象。因此,將威靈仙加入祛濕藥膏中,能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祛濕效果,並有效緩解濕邪引起的各種不適。
中藥方劑「祛濕藥膏」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濕止癢:白癬皮性寒涼,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有效去除皮膚表面的濕氣,減輕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症狀。
- 殺菌止癢:白癬皮含有抗真菌成分,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長,對於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如足癬、手癬等,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白癬皮作為祛濕藥膏的組成成分,可以有效地去除濕氣,止癢消炎,改善皮膚病的症狀。
五倍子為傳統中藥材,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生肌、抗菌消炎等功效,因此在祛濕藥膏中使用有其合理性。
首先,五倍子性澀,能收斂腠理,有助於減少汗液分泌,從而降低濕氣外泄的程度,達到祛濕效果。
其次,五倍子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減少濕邪引起的皮膚病變,例如濕疹、皮炎等。同時,其收斂止血功效也能幫助傷口癒合,防止濕氣侵襲傷口。
綜上所述,五倍子在祛濕藥膏中能發揮收斂止瀉、止血生肌、抗菌消炎等多重功效,有助於祛除濕氣,改善濕邪引起的各種病症。
中藥方劑「祛濕藥膏」中包含「大風子」,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 大風子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瘙癢等,大風子能有效祛除濕氣,止癢止痛。
- 消腫止痛: 大風子亦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濕熱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大風子能有效消腫止痛,緩解症狀。
因此,在祛濕藥膏中加入大風子,能有效地改善濕熱所致的皮膚病症,達到祛濕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
青黛為常用中藥,性寒涼,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在祛濕藥膏中加入青黛,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祛濕藥膏多用於濕熱蘊結、皮膚瘙癢、濕疹等症,青黛的清熱解毒功效可有效消除濕熱,而涼血止止血作用則可緩解溼疹引起的皮膚紅腫、滲液等症狀。
- 消腫止痛:青黛具有消腫止痛之效,可緩解溼疹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等症狀,加速溼疹的消退。
總而言之,青黛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等功效,使其成為祛濕藥膏中常用的藥材,有助於緩解濕疹等溼熱引起的皮膚病。
蜜蠟在祛濕藥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 改善藥膏質地,增強滲透性:蜜蠟具有良好的潤滑作用,可以使藥膏更容易塗抹於患處,並提高其滲透性,幫助藥物成分更有效地滲入肌膚,達到更好的療效。
2. 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蜜蠟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可以有效抑制傷口感染,並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反應,加速皮膚組織的修復,使患處更快恢復健康。
中藥方劑「祛濕藥膏」中添加「香油」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 增強藥效:香油本身具有潤燥、滑腸、活血的作用,與其他祛濕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將濕氣排出體外,緩解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等症狀。
- 促進吸收:香油具有良好的滲透性,能促進藥材有效成分的吸收,提高藥膏的療效。同時,香油的油脂特性也能使藥膏更易塗抹,並形成保護膜,減少藥膏揮發,延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濕藥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單純糠疹、魚鱗癬、皮膚乾燥脫屑皮損」及「神經性皮炎」,皆屬風濕熱邪蘊積肌膚、氣血失調所致病症。
- 單純糠疹(面遊風、吹花癬):多因風熱鬱肺,肌膚失潤,見白色鱗屑斑塊。
- 魚鱗癬(蛇身、蛇皮癬):責之血虛風燥或脾虛濕蘊,皮膚乾燥皸裂如鱗甲。
- 神經性皮炎(牛皮癬、頑癬):情志化火或風濕熱毒纏結,局部粗糙肥厚,劇癢難愈。
此膏以「清熱除濕、潤膚去痂」為法,一方面清解濕熱毒邪,另一方面滋養燥血、軟堅潤燥,使皮膚恢復濡潤。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類與配伍邏輯
清熱燥濕解毒:
- 苦參、白鮮皮、大黃、連翹、青黛直折濕熱毒邪,抑制皮膚炎症滲出。
- 五倍子收濕斂瘡,輔助修復糜爛面。
祛風止癢透邪:
- 防風、芥穗、薄荷疏風透表,開腠理以散鬱熱;威靈仙通絡逐濕,透達深伏之邪。
殺蟲攻毒:
- 鶴蝨草、大楓子(大風子)專攻疥癬蟲毒,針對頑固瘙癢及角化過度病變。
潤燥養膚:
- 白蠟、香油為賦形基質,潤澤枯槁皮膚;蒼朮健脾燥濕,避免過度滋膩。
引經與調節:
- 白芷引藥入陽明經(面部糠疹常用),青黛清肝涼血,防風兼調表裏氣機。
二、製劑工藝的增效原理
- 油炸萃取:使脂溶性成分(如防風揮發油、蒼朮酮)溶出,增強滲透力。
- 白蠸調節硬度:按季節調整蠟量,夏季增蠟防膏體過軟,冬季減蠟避免乾裂,符合「因時制宜」。
- 青黛後下:保留其清熱涼血成分(靛玉紅),避免高溫破壞。
三、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攻邪為主,佐以潤養」:先以苦參、大黃等清瀉血分濕熱,再以風藥開泄腠理,終用油脂蠟質形成保護膜。對「乾濕夾雜」之皮膚病(如神經性皮炎既見肥厚脫屑,又伴濕熱瘙癢)尤具針對性,體現中醫「標本兼顧」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苦參4兩,薄荷3兩,白芷3兩,防風2兩,芥穗4兩,連翹4兩,蒼朮3兩,大黃3兩,鶴蝨草3兩,威靈仙4兩,白鮮皮5兩,五倍子5兩,大楓子10兩,青黛面6錢,白蠟120兩,香油(或豆油)2斤。清熱除濕,潤膚去痂。
先把群藥碾碎,放入油內浸泡一晝夜,後用文火炸至焦黃,過濾去滓,離火(青黛除外)稱其重量,趁熱兌入白蠟。春、秋季節每斤藥油兌蠟四兩,冬季兌蠟三兩,夏季兌蠟五兩。青黛後下,每斤藥油兌五分,攪拌均勻冷卻成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濕藥膏,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苦參4兩,薄荷3兩,白芷3兩,防風2兩,芥穗4兩,連翹4兩,蒼朮3兩,大黃3兩,鶴虱草3兩,威靈仙4兩,白鮮皮5兩,五倍子5兩,大楓子10兩,青黛面6錢,白蠟120兩,香油(或豆油)20斤。 主治:清熱除濕,潤膚去痂。主治:單純糠疹,魚鱗癬以及皮膚乾燥脫屑皮損;神經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