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濕藥膏
QU SHI Y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胃經 14%
脾經 13%
肺經 12%
腎經 8%
大腸經 8%
心經 5%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膽經 3%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肝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7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苦參4兩,薄荷3兩,白芷3兩,防風2兩,芥穗4兩,連翹4兩,蒼朮3兩,大黃3兩,鶴蝨草3兩,威靈仙4兩,白鮮皮5兩,五倍子5兩,大楓子10兩,青黛面6錢,白蠟120兩,香油(或豆油)2斤。清熱除濕,潤膚去痂。
先把群藥碾碎,放入油內浸泡一晝夜,後用文火炸至焦黃,過濾去滓,離火(青黛除外)稱其重量,趁熱兌入白蠟。春、秋季節每斤藥油兌蠟四兩,冬季兌蠟三兩,夏季兌蠟五兩。青黛後下,每斤藥油兌五分,攪拌均勻冷卻成膏。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以苦參、薄荷、白芷、防風、荊芥、連翹、蒼朮、大黃、鶴蝨、威靈仙、白癬皮、五倍子、大風子、青黛等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的藥物為主,配以蜜蠟、香油等潤膚、止癢的藥物,共奏清熱解毒、祛風止癢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脫屑
相同名稱方劑
祛濕藥膏,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苦參4兩,薄荷3兩,白芷3兩,防風2兩,芥穗4兩,連翹4兩,蒼朮3兩,大黃3兩,鶴虱草3兩,威靈仙4兩,白鮮皮5兩,五倍子5兩,大楓子10兩,青黛面6錢,白蠟120兩,香油(或豆油)20斤。 主治:清熱除濕,潤膚去痂。主治:單純糠疹,魚鱗癬以及皮膚乾燥脫屑皮損;神經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