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氣丸

JING Q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脾經 19%
肝經 11%
胃經 9%
大腸經 8%
膀胱經 7%
腎經 6%
心經 6%
膽經 5%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驚氣丸中包含紫蘇子,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行氣解鬱:紫蘇子味辛性溫,入肺經,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對於氣滯所致的驚悸、心慌、胸悶等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2. 止咳化痰:紫蘇子亦具有止咳化痰之功效,能幫助清除痰液,改善呼吸道系統的疾病,有助於改善驚悸症狀。

因此,驚氣丸中加入紫蘇子,能發揮行氣解鬱、止咳化痰的作用,有效改善因氣滯血瘀、痰濁阻絡所導致的驚悸、心慌等症狀。

驚氣丸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止咳化痰: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肝經,具有疏肝理氣、止咳化痰的功效。驚氣丸主要用於治療驚癇、痰涎壅盛、氣逆喘咳等症,橘紅有助於疏通肝氣,化解痰濁,改善氣逆喘咳,達到止驚安神的目的。
  2. 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 驚氣丸中其他藥物如石菖蒲、遠志等,具有開竅醒神的作用。橘紅的理氣作用,能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橘紅在驚氣丸方劑中發揮著疏肝理氣、止咳化痰,以及輔助其他藥物發揮功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驚氣丸方劑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疏肝解鬱的功效。驚氣丸主治驚恐怔忡、心悸不安,而心悸常與肝鬱氣滯相關,木香能疏肝解鬱,理氣止痛,有助於緩解心悸不安的症狀。
  2. 健脾和胃,化濕止瀉: 木香兼具健脾和胃的功效,可助於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同時也能化濕止瀉,減少因脾胃虛弱所致的症狀。驚氣丸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和胃藥物,木香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使整體方劑更趨完善。

驚氣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回陽救逆: 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之功效。驚氣丸用於治療因心陽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驚恐不安、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等症狀,附子可溫補心陽,使心氣充足,恢復正常運作。
  2. 溫經止痛: 附子亦有溫經止痛之效。驚氣丸中若出現肢體厥冷、疼痛等症狀,附子可溫通經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驚氣丸方中加入麻黃,是因其具有發散風寒、宣肺止咳之效,用於治療風寒襲肺、氣逆上衝所致的咳嗽、氣喘、胸悶等症狀。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能發汗解表,開宣肺氣,驅散寒邪,故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初起,以及風寒束肺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此外,麻黃還能促進氣機升降,緩解氣逆上衝,對於驚氣丸主治的驚悸、失眠、心慌等症狀,亦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驚氣丸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痙、清熱解毒的功效。驚氣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等症狀,白僵蠶可有效緩解痙攣,並清熱解毒,輔助治療。
  2. 息風定驚:白僵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和多種微量元素,這些成分可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息風定驚的作用,進一步穩定小兒的神經系統,防止驚厥反覆發生。

驚氣丸中包含天南星,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開竅醒神:天南星味辛溫,性燥,入肺、脾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痰迷心竅、神志昏迷、驚厥抽搐等病症。
  2. 祛風止痙:天南星能祛風止痙,治療風痰阻絡、肢體麻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

驚氣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驚風、痰熱內閉、神昏譫語等病症,天南星的開竅醒神、祛風止痙功效能協同其他藥物,有效緩解症狀,使患者儘快恢復。

驚氣丸中添加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逆: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驚氣丸主治因寒邪客於中焦,導致脾胃虛寒、氣逆上衝而引起的驚悸、心慌、嘔吐等症狀。生薑溫中散寒,可以溫暖脾胃,化解寒邪,從而止嘔逆,緩解心慌。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生薑與驚氣丸中的其他藥物,如人參、茯苓等,具有協同作用,可以增強藥效。例如,生薑可以促進人參的吸收,加強其補氣作用;與茯苓搭配,可以健脾利濕,消除寒邪。

驚氣丸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平肝熄風,止痙安神: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安神之效。驚氣丸主治驚癇、抽搐、口眼歪斜等症,而天麻可鎮靜神經,解除痙攣,緩解驚恐不安,達到平息肝風、止痙安神之效。
  2. 祛風通絡,活血化瘀:天麻具有一定的祛風通絡、活血化瘀作用。驚氣丸中常配伍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天麻的加入可以加強藥效,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驚氣丸中含有硃砂,主要原因有二:

一、鎮驚安神: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驚安神之功效。在驚氣丸中,硃砂可平息心神,緩解驚悸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用於治療心神不寧、精神恍惚、驚風抽搐等病症。

二、解毒散瘀:硃砂亦有解毒散瘀之效,可用於治療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症。在驚氣丸中,硃砂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然而,硃砂屬於重金屬,使用需謹慎,需遵醫囑服用,避免長期服用或過量使用。

驚氣丸方劑中包含全蠍,主要是因為全蠍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息風止痙:全蠍性寒,具有熄風止痙、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驚癇、抽搐、肢體麻木等症狀,全蠍可以起到鎮靜安神、緩解痙攣的作用。
  2. 疏通經絡:全蠍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可以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因此,全蠍在驚氣丸中可以起到息風止痙、疏通經絡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治療驚癇、抽搐、肢體麻木等病症。

主治功效


驚氣丸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驚氣丸主治驚憂積氣,心受風邪,發作時牙關緊急,涎潮昏塞,醒來後精神恍惚如癡。具體症狀包括:

  • 發作期: 牙關緊閉、口吐涎沫、意識不清。
  • 緩解期: 精神恍惚、呆滯。

治療原理

中醫認為,驚氣丸的病機為「驚憂積氣,心受風邪」。驚則氣亂,憂則氣結,長期情志不遂,導致氣機鬱滯;外感風邪,引動內風,風痰上擾心神,閉阻經絡,發為此病。驚氣丸的治療以疏風、化痰、定驚、安神為原則。方中各藥的功效及作用如下:

1. 疏風散邪

  • 麻黃、紫蘇子、生薑: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疏散外感風邪,其中麻黃、紫蘇子兼能化痰平喘,生薑兼能溫中和胃。
  • **乾葛(葛根):**部分醫案中用以疏表而泄其驚氣

2. 化痰祛濁

  • 橘紅: 理氣化痰,燥濕和中。
  • 天南星: 燥濕化痰,祛風止痙,為治風痰要藥。
  • 白僵蠶: 祛風化痰,清熱散結。
  • 紫蘇子同時具備化痰的功效

3. 行氣解鬱

  •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和胃,可疏理氣機,暢通經絡。
  • 橘紅同時具備理氣的功效

4. 溫陽補虛

  • 附子: 溫補腎陽,散寒止痛,可溫陽散寒,鼓舞正氣。用於正氣虛弱,陽氣不足的患者。部分醫案中認為附子正元陽

5. 鎮驚安神

  • 天麻: 平肝息風,止痙定驚,可緩解牙關緊閉等症狀。
  • 硃砂: 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可安定心神,緩解驚悸不安。
  • **麝香、腦子(冰片):**部分醫案認為可以通臟竅

6. 其他

  • **白花蛇:**部分醫案認為與殭蠶、天麻、南星可以豁風痰
  • **鐵粉:**部分醫案以鐵粉易附子,認為金能平木,而責厥為肝逆,並且可以化痰鎮心

綜合分析

驚氣丸一方,集疏風、化痰、行氣、溫陽、安神於一體,標本兼顧。既能祛除外邪,又能調理內在氣機;既能化痰濁,又能安神志。通過疏風散邪、化痰祛濁、行氣解鬱、溫陽補虛、鎮驚安神等作用,使風邪得散,痰濁得化,氣機得暢,心神得安,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在使用驚氣丸時,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化裁。例如,有的醫案中會去掉附子,加入鐵粉,以增強鎮驚安神、平抑肝陽之效;有的則不使用硃砂。這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驚氣丸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多痰牙齒緊閉口張不開

相同名稱方劑


驚氣丸, 出處:《局方》卷一(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紫蘇子(炒)1兩,橘紅半兩,南木香半兩,附子(生,去皮臍)半兩,麻黃(去根節)半兩,花蛇(酒浸,炙,去皮骨)半兩,白僵蠶(微炒)半兩,南星(洗,浸,薄切,薑汁1宿)半兩,天麻(去苗)半兩,朱砂(研)1分半(爲衣),乾蠍(去尾針,微炒)1分。 主治:驚憂積氣,心受風邪,發則牙關緊急,涎潮昏塞,醒則精神若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