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脈瀉熱澤瀉湯

TONG MAI XIE RE ZE X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二十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14%
心經 12%
腎經 12%
胃經 12%
膀胱經 5%
肝經 5%
心包經 3%
三焦經 2%
膽經 2%
小腸經 0%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包含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本方旨在通脈瀉熱,而水濕停滯可阻礙氣血運行,加重熱證。澤瀉利水滲濕,有助於消除水濕,促進氣血流通,達到通脈瀉熱的效果。
  2. 清熱瀉火: 澤瀉還具清熱瀉火之效,可清泄膀胱濕熱,並可引熱下行,有助於降低體內熱度,配合其他藥物,達到瀉熱的目的。

綜上所述,澤瀉在通脈瀉熱澤瀉湯中既可利水消腫,又可清熱瀉火,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通脈瀉熱之效。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澤瀉湯方中,由於澤瀉性寒,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胃氣上逆,出現嘔吐等症狀。加入半夏,可溫胃降逆,緩解澤瀉所致的胃氣上逆,使藥性更為平和。
  2. 燥濕化痰: 半夏還具備燥濕化痰之效。澤瀉湯主治濕熱內蘊,若痰濕較重,則會加重病情。半夏可燥濕化痰,利於濕熱消散,使療效更佳。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加入柴胡,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解鬱,清熱解表: 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其具有疏肝解鬱、清熱解表之功,能解除肝鬱氣滯所致的發熱、頭痛、胸悶等症狀,並配合澤瀉利水滲濕,共同達到清熱瀉火、利水通脈之效。
  2. 調和藥性,協同作用: 柴胡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澤瀉、黃芩、梔子等配合,可以協調藥性,增強藥效。柴胡疏肝解鬱,可防止其他藥物寒涼傷脾,而澤瀉利水滲濕,亦可助柴胡疏肝解鬱,共同達到通脈瀉熱之目的。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和中降逆,助藥力達病所: 生薑味辛性溫,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有助於緩解寒邪阻滯所致的脈絡不通、發熱、頭脹等症狀,並促進藥力更好地到達病所。
  2. 調和藥性,減緩寒涼之性: 澤瀉湯本身寒涼性較強,加入生薑可以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胃,更適合患者服用。同時,生薑亦可減輕澤瀉的利尿作用,避免過度排水傷津。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地骨皮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方中因病機為熱盛,故以地骨皮清熱瀉火,以解其熱毒。
  2. 涼血止血: 方中若有血熱妄行、吐血、衄血等症狀,地骨皮亦可發揮涼血止血的作用,以達到止血涼血之功效。

總而言之,地骨皮的加入,既可清熱瀉火,又可涼血止血,符合通脈瀉熱澤瀉湯治療熱盛、血熱妄行之證的理念。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此方用以治療陽明經熱證,如高熱、煩躁、口渴、脈洪數等,石膏能有效清泄肺胃之熱,達到退熱除煩之效。
  2. 涼血止血: 石膏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此方中,澤瀉利水滲濕,但同時可能損傷血脈,而石膏能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寒而損傷正氣。

總之,石膏在通脈瀉熱澤瀉湯中,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涼血止血,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利尿、除煩止渴之效。與方中澤瀉、滑石等藥物配合,可加強利尿瀉熱,清泄肺熱,並改善熱毒壅滯所致的煩躁不安等症狀。

其二,淡竹葉可清心降火,與方中生地黃、麥冬等藥物配合,可更好地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緩解熱病過程中因陰虛火旺所致的心煩、口渴等症狀。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能利水滲濕,健脾和胃。澤瀉湯主治濕熱蘊結,水腫脹滿,茯苓可助澤瀉利水消腫,並能防止濕邪傷脾,保持脾胃運化功能。
  2. 健脾益氣: 茯苓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利於促進水液代謝,並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澤瀉等藥物,更好地消除濕熱,達到治病目的。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加入人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此方以澤瀉、豬苓、茯苓等利水滲濕之品為主,用以清熱利濕,但濕熱病症常伴有氣虛,而人參具有益氣生津、扶正固本之功。加入人參,可補益氣虛,防止過度利濕傷正,使清熱利濕更有效,避免虛寒之弊,使藥效更趨平和。

因此,人參在通脈瀉熱澤瀉湯中起到「扶正」的作用,與利濕瀉熱藥物相輔相成,使藥效更佳。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方中澤瀉性寒,苦寒泄熱,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澤瀉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寒。
  2. 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解毒增效的作用。它能使方中其他藥物的功效更佳發揮,協同作用,共同達到通脈瀉熱的效果。

通脈瀉熱澤瀉湯中加入桂枝,是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溫陽化氣,通脈活血:桂枝性溫,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脈之效。澤瀉湯以澤瀉為主,清熱瀉火,利水滲濕,但容易損傷陽氣,導致脈絡瘀阻。桂枝的加入可溫陽化氣,促進氣血運行,協同澤瀉湯清熱利水的功效,達到通脈瀉熱的目的。
  2. 扶正祛邪,調和陰陽:桂枝溫而不燥,既能溫陽化氣,又能調和氣血,具有扶正祛邪之功效。澤瀉湯偏寒涼,易傷陽氣,桂枝的加入可溫補陽氣,扶助正氣,同時調和陰陽,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之氣過甚,影響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通脈瀉熱澤瀉湯》組方:

  • 桂枝:辛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生薑: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半夏:甘溫,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柴胡:苦微寒,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淡竹葉:甘寒,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

  • 地骨皮:甘寒,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 茯苓:甘淡,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人參:甘微溫,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 石膏:甘寒,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澤瀉:甘寒,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通脈瀉熱澤瀉湯》主治功效:

上焦的飲食都下來到胃裡,胃中的氣體還沒有安定下來,就已經出現了出汗的現象,臉部、背部以及身體中間都覺得很熱,這個叫做漏氣。

《通脈瀉熱澤瀉湯》歷史淵源:

《通脈瀉熱澤瀉湯》出自《傷寒論》,為治療傷寒表證的經典方劑。傷寒表證是指感受外邪,侵犯肌表,而出現發熱、頭痛、身痛、脈浮緊等症狀。

《通脈瀉熱澤瀉湯》臨牀應用:

  1. 感冒發熱:桂枝、柴胡、生薑、半夏、淡竹葉、甘草、人參等藥物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的作用,可緩解感冒發熱症狀。
  2. 咳嗽氣喘:柴胡、半夏、人參等藥物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緩解咳嗽氣喘症狀。
  3. 水腫尿少:澤瀉、茯苓、淡竹葉等藥物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緩解水腫尿少症狀。
  4. 泄瀉:桂枝、柴胡、生薑、半夏、甘草等藥物具有止瀉的作用,可緩解泄瀉症狀。
  5. 嘔吐:桂枝、柴胡、生薑、半夏等藥物具有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嘔吐症狀。

《通脈瀉熱澤瀉湯》使用注意事項:

  1. 本方屬溫熱性藥物,故熱性體質者不適合服用。
  2. 本方含有桂枝,孕婦慎用。
  3. 本方含有生薑,胃潰瘍者慎用。
  4. 本方含有半夏,服用過量可能引起噁心、嘔吐,因此服用時應嚴格按照醫囑。
  5. 使用本方時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傳統服藥法


澤瀉3兩,半夏3兩,柴胡3兩,生薑3兩,地骨皮5兩,石膏8兩,竹葉5合,蒓心1升,茯苓2兩,人參2兩,甘草1兩,桂心1兩。上(口父)咀。以水2鬥,煮取6升,分5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石膏,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生薑,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脈瀉熱澤瀉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澤瀉3兩,半夏3兩,柴胡3兩,生薑3兩,地骨皮5兩,石膏8兩,竹葉5合,莼心1升,茯苓2兩,人參2兩,甘草1兩,桂心1兩。 主治:上焦飲食下胃,胃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