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脈瀉熱澤瀉湯

TONG MAI XIE RE ZE X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二十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14%
心經 12%
腎經 12%
胃經 12%
膀胱經 5%
肝經 5%
心包經 3%
三焦經 2%
膽經 2%
小腸經 0%
肺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通脈瀉熱澤瀉湯》組方:

  • 桂枝:辛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 生薑: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半夏:甘溫,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柴胡:苦微寒,散風熱、發汗解表、止咳化痰、平肝息風、補陽、清熱瀉火、疏肝解鬱。

  • 淡竹葉:甘寒,清熱瀉火、清心降火、利尿消腫、生津止渴、利水滲濕。

  • 地骨皮:甘寒,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 茯苓:甘淡,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人參:甘微溫,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 石膏:甘寒,清熱利尿、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止咳平喘、化腐生肌和活絡止痛。

  • 澤瀉:甘寒,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通脈瀉熱澤瀉湯》主治功效:

上焦的飲食都下來到胃裡,胃中的氣體還沒有安定下來,就已經出現了出汗的現象,臉部、背部以及身體中間都覺得很熱,這個叫做漏氣。

《通脈瀉熱澤瀉湯》歷史淵源:

《通脈瀉熱澤瀉湯》出自《傷寒論》,為治療傷寒表證的經典方劑。傷寒表證是指感受外邪,侵犯肌表,而出現發熱、頭痛、身痛、脈浮緊等症狀。

《通脈瀉熱澤瀉湯》臨牀應用:

  1. 感冒發熱:桂枝、柴胡、生薑、半夏、淡竹葉、甘草、人參等藥物具有發汗解表、散風寒的作用,可緩解感冒發熱症狀。
  2. 咳嗽氣喘:柴胡、半夏、人參等藥物具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可緩解咳嗽氣喘症狀。
  3. 水腫尿少:澤瀉、茯苓、淡竹葉等藥物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可緩解水腫尿少症狀。
  4. 泄瀉:桂枝、柴胡、生薑、半夏、甘草等藥物具有止瀉的作用,可緩解泄瀉症狀。
  5. 嘔吐:桂枝、柴胡、生薑、半夏等藥物具有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嘔吐症狀。

《通脈瀉熱澤瀉湯》使用注意事項:

  1. 本方屬溫熱性藥物,故熱性體質者不適合服用。
  2. 本方含有桂枝,孕婦慎用。
  3. 本方含有生薑,胃潰瘍者慎用。
  4. 本方含有半夏,服用過量可能引起噁心、嘔吐,因此服用時應嚴格按照醫囑。
  5. 使用本方時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傳統服藥法


澤瀉3兩,半夏3兩,柴胡3兩,生薑3兩,地骨皮5兩,石膏8兩,竹葉5合,蒓心1升,茯苓2兩,人參2兩,甘草1兩,桂心1兩。上(口父)咀。以水2鬥,煮取6升,分5服。

方劑組成解釋


  • 澤瀉:清熱利水,瀉火除煩。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柴胡:疏肝解郁,和胃降逆。
  • 生薑:辛溫發散,解表散寒。
  • 地骨皮: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 石膏: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 淡竹葉:清熱利尿,化痰止咳。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 人參:大補元氣,復脈固脫。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 桂枝:發汗解肌,溫經通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含有石膏,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生薑,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脈瀉熱澤瀉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澤瀉3兩,半夏3兩,柴胡3兩,生薑3兩,地骨皮5兩,石膏8兩,竹葉5合,莼心1升,茯苓2兩,人參2兩,甘草1兩,桂心1兩。 主治:上焦飲食下胃,胃氣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