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雞湯中一般不會加入大黃。大黃性寒涼,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而烏雞則性溫補,具有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功效。兩者性質相悖,若將大黃加入烏雞湯,會減弱烏雞的補益功效,甚至可能導致腹瀉等副作用。
烏雞湯的組成通常包括烏雞、當歸、枸杞、黃芪、黨參等,這些藥材具有滋補強壯、改善氣血的作用,適合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的人羣。
烏雞湯中添加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烏雞性寒,加入細辛可中和其寒性,並有助於改善因寒氣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 補益氣血,增強體質: 烏雞性平,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益氣血、滋陰潤燥、強筋健骨的功效。細辛溫經散寒,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提高烏雞的補益效果,提升人體抵抗力。
總之,烏雞湯中加入細辛,不僅可以平衡烏雞的寒性,更能增強其補益氣血、溫經散寒的功效,使湯品更具療效。
烏雞湯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補氣血: 烏雞性平,味甘,有滋陰補血之效,但偏於滋陰,而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之功效。二者合用,相輔相成,可起到滋陰補血、益氣固本的作用,尤其適合氣血不足、體虛乏力者。
二、 提高藥效: 人參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可增強烏雞的滋補效果,使其更有效地改善體質,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免疫力。
烏雞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烏雞性寒,甘草性甘,味甘緩和,加入甘草可調和烏雞的寒性,避免過寒傷胃。
- 增強補益: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功效,與烏雞一同滋補,可增強烏雞補益功效,提高湯品的營養價值。
此外,甘草還具有解毒、抗炎等作用,可以更好地發揮烏雞湯的保健功效。
烏雞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滋陰涼血的功效,與烏雞的滋補作用相輔相成,達到整體的調理效果。
生地黃味甘性寒,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對於熱病傷陰、血熱妄行、陰虛內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烏雞性平味甘,有滋陰補腎、益氣養血的功效。
將二者結合,不僅能補益身體,更能清熱涼血,達到滋陰補腎、益氣養血、清熱解毒的綜合作用。尤其適用於陰虛內熱、血熱妄行、體虛乏力等病症的調理。
「烏雞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是利用杏仁的潤肺止咳、降氣平喘作用。杏仁適合用於治療肺燥咳嗽、胸悶氣短等症狀,與烏雞湯的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可以增強整體的潤肺止咳效果。
「烏雞湯」中加入虻蟲,主要是利用虻蟲的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作用。虻蟲對於治療瘀血阻滯所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良好療效,與烏雞湯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烏雞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益氣: 烏雞本身性平味甘,有滋陰補血的功效。而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能更好地發揮補血益氣的功效,尤其適合血虛、氣虛者食用。
- 改善氣色: 當歸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供應,使氣色紅潤。此外,當歸還有美容養顏的功效,可以促進皮膚細胞再生,延緩衰老,讓面色更加紅潤光澤。加入烏雞湯中,更能發揮其改善氣色的作用。
烏雞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養血柔肝,緩解氣血不足: 烏雞本身滋陰補血,而白芍則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與烏雞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
- 和中緩急,改善消化功能: 白芍能和中緩急,調和脾胃,有助於改善消化功能,有助於吸收烏雞湯中的營養成分,更有效地發揮其滋補作用。
「烏雞湯」中加入黃芩,主要是考慮到黃芩的清熱燥濕、解毒止痢作用。黃芩對於治療熱病、濕熱泄瀉等症狀有良好效果,與烏雞湯的其他成分相配伍,可以增強整體的清熱解毒作用。
烏雞湯中添加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烏雞本身滋陰補血,與桃仁搭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況,適用於氣血不足、經血不調、面色蒼白等症狀。
2. 改善膚色:桃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延緩衰老,改善膚色暗沉,使皮膚光滑細嫩。烏雞富含膠原蛋白,與桃仁共同作用,可促進皮膚細胞再生,增強皮膚彈性,有助於美容養顏。
烏雞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益氣血: 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烏雞本身性寒,加入大棗可中和其寒性,同時補益氣血,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 調和藥性: 大棗味甘,可調和藥性,使烏雞湯的味道更鮮美可口,提高患者的服藥意願。同時,大棗的甘味能緩解烏雞湯的苦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主治功效
烏雞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文獻分析
烏雞湯的功效主治涵蓋多個方面,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治虛弱勞傷,心腹邪氣:
- 《飲膳正要》及《食療方》皆記載烏雞湯可用於治療「虛弱,勞傷,心腹邪氣」。這表明烏雞湯具有補益虛損、調理氣機的作用。方中烏雞本身具有滋補強壯之效,搭配陳皮理氣、良薑溫中、胡椒散寒、草果燥濕,能有效改善虛弱體質,消除體內邪氣。
治男婦虛弱,或病後、或產後、或瘡毒久不收口,脾胃不健,一切諸損:
- 《驗方新編》指出烏雞湯適用於男女各種虛弱症狀,包括病後體虛、產後虛弱、瘡毒久不癒合以及脾胃功能不佳等情況。此方以烏雞為主,配伍大量滋陰補血、健脾益氣的生地黃和飴糖,進一步增強了補虛扶正的效果,並有助於促進傷口癒合和脾胃功能的恢復。
治產後血氣衰弱,日漸虛羸,補不足:
- 《聖濟總錄》中烏雞湯方專門針對產後婦女血氣虛弱、身體日益消瘦的情況,具有補益氣血、扶助正氣的功效。
治金瘡,腹內有瘀血:
- 《劉涓子鬼遺方》記載了兩個烏雞湯方,均用於治療金瘡(即金屬兵器造成的創傷)伴有腹內瘀血的情況。其中一個方劑使用了大黃、細辛、人參、甘草、生地黃、杏仁、虻蟲、桃仁等藥材,具有通便、散寒、補氣、調和、滋陰、止咳、破瘀等多重功效。這表明烏雞湯在古代亦被用於外傷治療,尤其是針對內傷瘀血的症狀。
治妊娠一月始為胎。寒多為痛。熱多卒驚。舉重腰疼。腹滿胞急。卒有所下。當預安之。
- 《太平聖惠方》提到烏雞湯方用於妊娠初期的安胎,針對寒證導致的腹痛、熱證導致的驚悸,以及腰痛、腹脹、胎動不安等症狀。
蓐勞:
- 《證治摘要》提及烏雞湯可用於治療產後「蓐勞」,即產後因過度勞累或感受外邪導致的虛勞病症。建議蓐勞者日常食用雞肉、雞蛋、鹿肉、鯉魚等具有補益作用的食物。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記載,烏雞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補益虛損:烏雞本身具有滋補強壯、益氣養血的功效,配合人參、生地黃、飴糖等補益藥物,可以有效改善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等虛損症狀。
活血化瘀:對於金瘡等外傷造成的瘀血,《劉涓子鬼遺方》中的烏雞湯方使用了大黃、虻蟲、桃仁等活血化瘀藥物,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溫中散寒:在治療虛弱勞傷、心腹邪氣以及產後虛弱等情況時,烏雞湯常配伍陳皮、良薑、胡椒、草果等溫中散寒、理氣燥濕的藥物,有助於驅除體內寒邪,溫補脾胃,調理氣機。
調和諸藥:甘草在烏雞湯中常被使用,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峻烈之性,使整個方劑更加平和有效。
安胎: 針對妊娠初期不適,《太平聖惠方》烏雞湯方通過調整藥物組成,達到安胎的目的。
蓐勞: 《證治摘要》中烏雞湯建議產後食用,透過其補益功效來治療蓐勞。
總之,烏雞湯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應用範圍的中藥方劑,其功效主治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等多個領域。通過不同的藥物配伍,烏雞湯可以針對不同的病症發揮補益虛損、活血化瘀、溫中散寒等多重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烏雞1只,白芷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1兩,芍藥1兩,當歸1兩,桂心2兩,瓜練2兩。
上八味,先理雞如食法,以水2鬥,煮取7升;(口父)咀諸藥,納汁中,更煮取3升,去滓,服7合,日3服。
夜勿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雞湯, 出處:《飲膳正要》卷二。 組成:烏雄雞1隻(待洗淨,切作塊子),陳皮1錢(去白),良薑1錢,胡椒2錢。 主治:虛弱勞傷,心腹邪氣。
烏雞湯, 出處:《鬼遺》卷二。 組成:烏雞1隻,白芷1兩,麥門冬(去心)1兩,甘草(炙)1兩,芍藥1兩,當歸1兩,桂心2兩,瓜練2兩。 主治:金瘡,內有瘀血,未及得出,而反成膿。
烏雞湯, 出處:《易簡方便》卷六。 組成:白毛烏骨雞1隻(以糯米喂養7日,勿令食蟲蟻野物,用繩吊死,去毛與腸雜,以1斤爲率),益母草1兩,小黑豆1茶杯。 主治:婦人脾胃虛弱,衝任損傷,血氣不足,經候不調,以致無子者。
烏雞湯, 出處:《鬼遺》卷二。 組成:烏雌雞1隻,大黃3兩,細辛3兩,人參1兩,甘草1兩(炙),地黃3兩,杏仁1兩(去皮雙仁),虻蟲1兩,當歸2兩,芍藥1兩,黃芩1兩,桃仁2兩(去皮,碎),大棗20枚。 主治:金瘡,腹內有瘀血。
烏雞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四。 組成:烏雌雞1隻(除翅羽腸足,以水5升,煎取汁3升),當歸(切,炒)1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桂(去粗皮)1兩,川芎1兩,芍藥(銼)1兩,黃耆1兩,麥門冬(去心,炒)1兩。 主治:産後血氣衰弱,日漸虛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