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肝散

YANG G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便覽》卷一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胃經 16%
肺經 15%
脾經 13%
心經 9%
膽經 6%
大腸經 6%
腎經 5%
三焦經 3%
膀胱經 3%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膽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羊肝散方劑中包含青葙子,主要基於其清肝明目的功效。

青葙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作用。羊肝散主治目赤腫痛、羞明畏光、視物模糊等肝熱上炎所致的目疾。青葙子能清肝火,降肝陽,疏通肝經氣血,改善視力,配合其他藥材如羊肝、菊花等,共同達到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效果,從而緩解目疾症狀。

羊肝散方劑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平肝明目: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效。羊肝散主要用於治療肝熱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菊花可以清肝熱,改善視力,達到治療目的。
  2. 緩解肝火亢盛: 羊肝散中加入羊肝,性溫,味甘,具有補肝益血之效。而菊花則可以清熱解毒,平衡肝火,避免羊肝過於溫燥,導致肝火亢盛,進一步加重病情。

因此,羊肝散中加入菊花,可以有效地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緩解肝火亢盛,達到治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的效果。

羊肝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羊肝散主治肝熱目赤,而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可直接針對肝熱病症,並緩解眼部炎症。
  2. 抑菌抗炎: 黃連中的小檗鹼等成分,具備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細菌感染,進一步控制眼部炎症,輔助肝熱目赤的治療。

因此,羊肝散中加入黃連,可發揮清熱解毒、抑菌抗炎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肝熱目赤等眼疾。

羊肝散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

羊肝散方劑主要針對肝膽濕熱所致的症狀,如目赤腫痛、口苦咽乾、小便赤澀、腹脹脅痛等。而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肝膽濕熱,並清除毒素。

因此,黃芩的加入,不僅能清熱瀉火,也能燥濕解毒,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肝膽濕熱的效果。

羊肝散方劑中包含蒼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健脾:蒼朮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健脾開胃。羊肝散主治脾虛濕盛,導致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口苦等症狀。蒼朮可祛除脾胃濕邪,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從根本上解決病症。
  2. 疏肝理氣:蒼朮不僅燥濕健脾,還具有疏肝理氣之效。羊肝散中常配伍其他疏肝理氣藥物,如柴胡、枳實等,共同達到疏肝解鬱,和胃止痛的效果。蒼朮的加入,更能促進氣機運行,改善肝氣鬱結,進一步增強藥效。

羊肝散中加入白朮,主要考量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

  1. 健脾益氣: 羊肝散主治肝腎不足,脾虛濕困所致的頭昏眼花、腰膝痠軟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肝腎不足,從根本上改善頭昏眼花等症狀。
  2. 燥濕利水: 白朮具有燥濕利水功效,可排除體內過多的濕氣,減輕脾虛濕困對肝腎的影響,有助於改善腰膝痠軟等症狀。

因此,羊肝散中加入白朮,能起到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有助於改善肝腎不足所致的頭昏眼花、腰膝痠軟等症狀,使療效更顯著。

羊肝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作用。羊肝散作為治療肝熱目赤、視物模糊、口苦咽乾等症的方劑,梔子能夠清泄肝火,降低肝臟的熱度,同時涼血解毒,緩解眼部炎症,使視力恢復。此外,梔子還能利濕退黃,有助於改善肝臟功能,促進視力恢復。因此,羊肝散中加入梔子,能夠更好地達到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改善視力等功效。

羊肝散方劑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入肝、膀胱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羊肝散常用於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羌活可有效緩解風寒溼邪導致的症狀,達到止痛止癢的目的。

2.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羊肝散中其他藥材多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燥溼止癢等功效,羌活與這些藥物配合使用,可協同發揮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羊肝散中加入蟬蛻,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透疹的功效。

蟬蛻為蟬科昆蟲蟬的蛻皮,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其具有疏風散熱、透疹止癢、明目退翳的功效。羊肝散主要用於治療麻疹、風疹、濕疹等皮膚疾病,而蟬蛻的清熱解毒、透疹功效,可以有效消退疹毒、止癢止痛,並促進皮膚病症的痊癒。

此外,蟬蛻還具有疏風散熱的作用,可輔助羊肝散中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散風止癢的療效。

主治功效


羊肝散主治功效分析

羊肝散,中醫方劑名。主要由青葙子、菊花、黃連、黃芩、蒼朮、白朮、梔子、羌活、蟬蛻等組成。古籍記載,其主治「大人、小兒癖疾傷眼,及諸眼疾」。根據多部古醫書記載,羊肝散在治療眼疾,特別是與疳疾、痘疹相關的眼部疾病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

治療原理分析

羊肝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結合了清熱解毒、燥濕健脾、祛風明目等多種治法。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方中黃連、黃芩、菊花、梔子皆為清熱解毒之藥。黃連、黃芩清熱燥濕,菊花清熱解毒、平抑肝火,梔子清熱利濕。這些藥物針對疳疾或痘疹等熱毒病邪侵襲眼部導致的紅腫熱痛、口乾舌爛等症狀,起到清解熱毒的作用。

  2. 健脾化濕,增強免疫:蒼朮健脾燥濕,白朮補氣健脾,二者合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體內濕邪困阻的狀態。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氣血充盈,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3. 祛風明目,退翳消障:青葙子、羌活、蟬蛻具有祛風明目、退翳的作用。青葙子明目退翳,羌活祛風止痛,蟬蛻清熱明目。這些藥物針對風邪侵襲或熱毒上攻眼部導致的視物模糊、翳障等症狀,起到疏風清熱、明目退翳的效果。

  4. 以肝補肝,引藥入經:方中以羊肝為引,取「以臟補臟」之意。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羊肝入肝經,可引藥入經,直達病所,增強療效。同時,羊肝本身也具有補肝明目的作用,與方中諸藥相輔相成。

古籍記載的應用範圍

根據古籍記載,羊肝散的應用範圍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疳疾傷眼:《仁術便覽》、《文堂集驗方》等書均記載羊肝散可治療因疳疾導致的眼部病變,如小便不通、口乾舌爛、牙臭等症狀。

  2. 痘疹入眼:《證治準繩‧幼科》、《小兒藥證直訣》等書記載羊肝散可用於治療痘疹入眼導致的眼部紅腫、疼痛、生翳等症狀。

  3. 眼疳:《幼科指南》記載羊肝散可治療疳熱上攻於眼導致的眼疳,表現為眼部癢澀赤爛、眼胞腫痛、白睛生翳、流淚羞明等症狀。

  4. 其他眼疾:《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等書記載羊肝散還可用於治療視物不清、不能遠視等眼部疾病。

總結

羊肝散是一首具有清熱解毒、燥濕健脾、祛風明目等多重功效的方劑,其應用範圍廣泛,涵蓋了疳疾傷眼、痘疹入眼、眼疳以及其他多種眼部疾病。其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的辨證論治思想,通過多種藥物的配伍,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羊肝散的具體應用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辨證施治,方能取得最佳療效。

傳統服藥法


谷精草5錢,胡黃連2錢,甘草5分,地骨皮5錢,蘆薈3分。
上為末。羊肝1具,竹刀剖開一縫,將藥末5分入肝內,用線捆好,砂鍋內煮肝熟為度。
隨時服7日,頻服即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味苦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容易流眼淚排尿困難夜盲尿道炎前列腺增生麻疹身體消瘦口乾口渴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肝散,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羊肝1具(不見水,以皮消揉去血)。 主治:小兒雀目。

羊肝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十三。 組成:縮砂1兩(去皮),肉豆蔻半兩(去殼)。 主治:休息痢羸瘦。

羊肝散, 出處:《普濟方》卷七十四引《德生堂方》。 組成:谷精草5錢,甘菊花1兩,木賊1錢半,甘草3錢,黃連3錢。 主治:翳膜攀睛,赤爛腫痛。

羊肝散, 出處:《文堂集驗方》卷三。 組成:谷精草5錢,胡黃連2錢,甘草5分,地骨皮5錢,蘆薈3分。 主治:心臟受疳者,小便不通,口乾舌爛,牙臭。

羊肝散,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青葙子1錢,黃菊花1錢半,黃連2錢,黃芩1錢半,蒼朮3錢,白朮2錢,梔子2錢,羌活1錢半,蟬殼1錢半。 主治:大人、小兒癖疾傷眼,及諸眼疾。

羊肝散, 出處:《金鑑》卷五十二。 組成:青羊肝(去筋膜,切韭葉厚片)1具,人參、羌活、白朮(土炒)、蛤粉各等分。 主治:小兒疳熱上攻於眼,故發時癢澀赤爛,眼胞腫疼,白睛生翳,漸漸遮滿,不時流淚,羞明閉目,日久不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