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蟬蛻散中含有蟬蛻,乃取其疏風止痙、散結消腫之效。
蟬蛻為蟬科昆蟲黑蚱的蛻殼,性味甘寒,歸肺、肝經。其輕揚上浮,善於疏散風邪,用於治療外感風熱、頭痛發熱、咽喉腫痛、小兒驚風等症。
此外,蟬蛻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功,可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故蟬蛻散中配伍蟬蛻,以發揮其疏風止痙、散結消腫之功效,治療相關病症。
蟬蛻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與蟬蛻一同使用,能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風熱邪毒引起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瘡瘍等,有顯著療效。
- 滋陰潤燥: 地骨皮還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緩解風熱邪毒引起的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配合蟬蛻的疏風散熱功效,能更好地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效果。
蟬蛻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蟬蛻散主要功能為清熱解毒、止癢消腫。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抑制因熱毒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 配伍增效: 蟬蛻散中包含多種藥材,如蟬蛻、地膚子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疏風止癢的作用。黃連與這些藥材配伍,可起到協同增效作用,進一步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使療效更為顯著。
蟬蛻散中加入菊花,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菊花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的功效。蟬蛻散用於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目赤腫痛等症,菊花能清熱解毒,配合蟬蛻散其他藥物,起到更好的療效。
二、 疏風止癢:菊花亦有疏風止癢的作用,可緩解因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症狀。蟬蛻散中加入菊花,能協同蟬蛻散其他藥物,共同達到疏風止癢的效果。
蟬蛻散中包含白朮,主要有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 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其補脾健胃之效,可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新陳代謝,有助於疾病的康復。
- 固表止汗: 蟬蛻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盜汗,而白朮具有固表止汗的功效,能收斂腠理,減少汗液外泄,從而改善盜汗症狀。
白朮與其他藥材配合,能發揮更佳療效,有效改善盜汗等症狀。
蟬蛻散中加入蒼朮,主要是基於其 燥濕止癢 的功效。
蟬蛻散主治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等症,而蒼朮性溫燥,善於 祛除體內濕邪,並能 通利關節,與蟬蛻、白鮮皮等藥材共同 止癢消風,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皮膚瘙癢的效果。
此外,蒼朮還能 健脾燥濕,增強機體抵抗力,更有助於緩解病症。因此,蒼朮的加入,可謂是 相輔相成,使蟬蛻散的功效更加完善。
蟬蛻散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蟬蛻散主要治療風熱襲肺,咽喉腫痛,兼有熱毒壅盛、口舌生瘡等症狀。牡丹皮的清熱涼血作用,可有效緩解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 協同蟬蛻,疏散風熱: 蟬蛻性寒,味甘,歸肺、肝經,具有疏散風熱、透疹止癢、退翳明目的功效。牡丹皮的清熱解毒作用,可與蟬蛻相輔相成,共同疏散風熱,緩解咽喉腫痛等症狀。
蟬蛻散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龍膽草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與蟬蛻一同清熱利濕,消散皮膚風熱之毒,用於治療皮膚瘙癢、瘡瘍腫毒等症。
- 疏肝利膽: 龍膽草亦可疏肝利膽,對於因肝氣鬱結而導致的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蟬蛻散中加入龍膽草,可以加強其清熱解毒、疏肝利膽的作用,提升治療效果。
蟬蛻散是中醫學中的一個傳統方劑,用於治療諸如風熱感冒、頭痛目赤等症狀。方中包含蟬蛻、薄荷、連翹等多種草藥,而甜瓜子的加入,主要是因其具有清熱利濕、通利二便的功效。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甜瓜子能「解熱毒,潤肺燥」,對於清除體內的熱邪有獨特的作用。在蟬蛻散的配方裡,甜瓜子配合其他草藥,可以增強整個方劑清熱解毒的效果,並輔助改善由熱毒引發的咽喉腫痛、咳嗽痰多等症狀。此外,甜瓜子還具有一定的滋潤作用,能緩解因熱病導致的口乾舌燥,使患者感到舒適。因此,甜瓜子作為蟬蛻散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其清熱、利濕、潤燥的特性,對整體療效的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蟬蛻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時疾上攻,眼目赤疼澀腫,兼生翳膜瘡」,意指外感時邪(如風熱疫癘之氣)上犯頭目,導致眼睛紅腫熱痛、乾澀不適,甚至角膜或結膜出現潰瘍(瘡)、翳膜(混濁或增生組織)。此屬中醫「風熱目赤」「肝肺熱盛」範疇,蟬蛻散以輕清宣透之性,疏散風熱、退翳明目。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蟬蛻(用後一截)
- 《本草綱目》載蟬蛻「性味鹹甘寒,主小兒驚癇、婦人生子不下,治目昏翳障、頭風眩暈」。
- 古代醫家認為蟬蛻「體輕上浮」,善走頭目,尤重用其「後截」(尾部),取其上行之力更專,能宣散肝肺風熱,退目翳、止癢痛。
- 現代藥理研究支持其抗炎、鎮靜作用,可緩解結膜充血及角膜炎症。
鈎藤湯調服
- 鈎藤性甘涼,傳統用於平肝息風、清熱解痙。此處以其煎湯送服蟬蛻散,可增強清肝明目之效,針對風熱夾肝火上炎之病機,協同緩解眼瞼痙攣(澀腫)及疼痛。
配伍與方劑特色
全方僅蟬蛻一味,但取49枚(象徵「極數」以強化藥力),且專用後截,體現「藥專力宏」之思維。其作用原理可歸納為:
- 輕清透邪:蟬蛻質輕,契合「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則,宣散頭面風熱。
- 退翳散結:鹹寒之性可軟堅,針對目翳、瘡膜等病理產物。
- 引經報使:以鈎藤湯為引,導藥入肝經,標本兼顧。
此方簡潔,反映古代眼科對風熱實證「透邪外達」的核心治法,符合「治上焦如羽」的用藥理念。
傳統服藥法
蟬蛻49個(只用後一截)。
上為極細末。
分作4服,用鈎藤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蟬蛻散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對中藥過敏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蟬蛻散, 出處:《袖珍》卷三引《聖惠》。 組成:蟬退殼、僵蠶各等分。 主治:疔瘡。
蟬蛻散, 出處:《醫林篡要》卷九。 組成:蟬蛻49個(隻用後一截)。 主治:風熱夜啼。
蟬蛻散,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蟬蛻(去頭足翼土)20個,薄荷葉1兩。 主治:飲酒後遍身癢如風瘡,抓至血出,其癢止後痛。
蟬蛻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組成:蟬蛻(去土,取末)1兩,豬懸蹄甲2兩(罐子內鹽泥固濟,燒存性),羚羊角(細末)。 主治:斑瘡入眼,半年以內者。
蟬蛻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蟬蛻1兩,地骨皮1兩,宣連1兩,菊花1兩,白朮1兩,蒼朮1兩,牡丹皮1兩,草龍膽1兩,甜瓜子半斤。 主治:時疾上攻,眼目赤疼澀腫,兼生翳膜瘡。
蟬蛻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九引《吉氏家傳》。 組成:蟬殼3個(炒),漏蘆、羌活、天麻、防風、當歸、升麻、川白芷、射乾、苦桔梗、甘草(炙)、川芎、地骨皮各等分。 主治:風熱面赤,渾身壯熱如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