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散

JIN HUA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瘡瘍經驗全書》卷八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24)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4%
心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3%
腎經 11%
胃經 6%
膽經 6%
三焦經 6%
小腸經 5%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肺經 3%
大腸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金華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皮膚病或熱症。其組成中包含鉛丹(主要成分為二氧化鉛),在古代中醫理論中,鉛丹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燒灼腐蝕的效果。由於鉛丹在用藥方面的特點,它被用於消滅某些病理產物,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從而促進癒合。然而,鉛丹屬於礦物性藥物,其含鉛成分對人體有潛在的毒性,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引發鉛中毒等健康問題。因此,現代醫學對含鉛的中藥方劑的使用多有警告,且相關的使用規範也愈加嚴格。醫療行為應綜合考慮安全性和有效性,選用中藥方劑時需謹慎,避免因鉛丹的存在而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

金華散中含有黃柏,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燥濕: 黃柏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可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如濕疹、帶下、陰癢等。金華散主要針對濕熱蘊結之證,黃柏能有效清熱利濕,改善症狀。
  2. 解毒止癢: 黃柏還具有解毒止癢之效,可治療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金華散中含有黃柏,可有效控制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達到止癢的效果。

總之,黃柏在金華散中起到清熱燥濕、解毒止癢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物。

金華散中包含黃耆,主要是因為其補氣固表之效。黃耆味甘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

金華散主要用於治療氣虛外感、表虛自汗、瘡瘍久潰不斂等症。而黃耆能補益中氣,固護衛表,可有效提升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同時促進傷口癒合,故為金華散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金華散中包含黃連,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寒,善於清熱瀉火,對於因心火亢盛而引起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金華散用於治療口瘡、口糜、舌炎等症,而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燥濕止癢: 黃連亦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有良好的治療效果。金華散除了治療口瘡,也可用於治療皮膚濕疹等症,黃連的燥濕止癢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金華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解毒之效。金華散為清熱瀉火類方劑,以治療熱毒蘊結、發熱便祕、口舌生瘡等症。大黃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物,可發揮其清熱瀉火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2. 推動藥力:大黃具通便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藥物快速通過腸道,發揮藥效。金華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亦具有清熱瀉火之效,大黃的通便作用可以加速藥效的發揮,使藥物更有效地作用於病竈。

金華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輕粉,又稱為輕石粉,其主要成分是硫酸鋇,具有良好的吸附性和清熱解毒的功效。金華散的功能主治主要是用於治療熱毒所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發熱、口腔潰瘍等。在這個方劑中加入輕粉,主要是因為它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熱毒,促進排毒。

此外,輕粉的輕性和細膩程度使其能夠有效地調和其他藥材的作用,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輕粉還能吸附體內的異物及有害物質,從而達到療效的提升。此外,輕粉在中藥方劑中也被用來安撫腸胃,緩解因熱毒引起的便祕等症狀。因此,輕粉的加入不僅有助於清熱解毒,還能增強金華散的整體效用,達到更好的臨牀療效。

金華散中含有麝香,原因如下: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能通竅開竅,醒神止痛,對於昏迷、神志不清、痰涎壅塞等症狀,可起到醒神開竅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病患的意識狀態。
  2. 活血化瘀: 麝香具備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能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

此外,麝香還具有芳香闢穢、解毒止痙等功效,在金華散中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

主治功效


金華散主治功效分析

金華散,作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在眾多古籍中均有記載,分析如下:

主治功效:

  • 痘疹相關病症:
    • 痘後諸瘡,包括肥瘡、疳瘡、疥癬等。(《驗方新編》、《証治準繩‧幼科》、《瘍醫大全》)
    • 痘證後肌瘡。(《聖濟總錄》)
    • 痘爛無膿。(《証治準繩‧幼科》)
    • 痘不收靨。(《瘍醫大全》)
  • 婦科疾病:
    • 血室有熱,崩漏不止,服溫藥不效者。(《証治準繩‧女科》、《婦人大全良方》、《女科百問》)
    • 經血得熱,崩漏不止,口苦咽乾,經候不通。(《世醫得效方》)
    • 暴崩腹痛,脈數澀大。(《女科指要》)
  • 兒科疾病:
    • 小兒一切濕瘡、癬疳。(《証治準繩‧幼科》、《幼幼新書》)
    • 小兒一切風、實熱、潮熱。(《幼幼新書》)
    • 小兒脾肺壅熱、咳嗽,氣粗喘。(《幼幼新書》)
    • 驚風,漸熱有積。(《幼幼新書》)
    • 脾受熱積。(《証治準繩‧幼科》)
  • 其他:
    • 箭瘡。(《聖濟總錄》)
    • 乾溼瘡癬。(《嬰童百問》)
    • 下痢膿血熱毒。(《奇效良方》)
    • 一切瘡瘍。(《洪氏集驗方》)

治療原理:

金華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燥濕收斂」、「活血止痛」等理論。

  • 清熱解毒: 金華散中多含黃連、黃柏、黃芩、大黃等苦寒藥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這些藥物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如瘡瘍腫痛、發熱口渴、便秘等。(《驗方新編》、《証治準繩‧幼科》、《幼幼新書》)
  • 涼血止血: 對於婦科的崩漏病症,金華散中的黃芩、黃連等藥物能清熱涼血,並配合當歸、牡丹皮、地榆炭等具有養血、涼血、止血作用的藥物,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証治準繩‧女科》、《婦人大全良方》、《世醫得效方》、《女科指要》)
  • 燥濕收斂: 金華散中的黃丹、輕粉等藥物,具有燥濕收斂的作用,可以使濕瘡、膿瘡等病症乾燥結痂,促進傷口癒合。(《驗方新編》、《証治準繩‧幼科》、《瘍醫大全》)
  • 活血止痛: 麝香具有開竅醒腦、活血止痛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驗方新編》、《証治準繩‧幼科》、《瘍醫大全》)
  • 溫脾胃,去積熱: 對於小兒因積熱或脾胃虛弱引起的病症,金華散通過清熱去積,並配合溫脾胃的藥物,來達到治療目的。(《幼幼新書》、《証治準繩‧幼科》)

總結:

金華散是一個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燥濕收斂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廣泛應用於痘疹、婦科、兒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整體觀念,通過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清除體內的熱毒、濕邪等病理因素,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黃丹(煅)1兩,輕粉1錢,黃柏半兩,黃連半兩,麝香少許。
上為末。
先洗,次乾摻之;如乾癬瘡,用臘月豬脂和敷;如無,用麻油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含有鉛丹,有毒,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有消腫散結的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痤瘡疥癬胰臟炎慢性肝硬化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痢疾痲風 [漢生氏病]軟性下疳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嘔吐腎絲球腎炎咳嗽腹瀉全身性水腫夜間盜汗

相同名稱方劑


金華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一。 組成:椿白皮1兩(須臭氣者,去粗皮,取向東南者),松花3錢。 主治:紅白痢。

金華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一。 組成:松花3錢,地榆2錢,乾荷葉2錢,椿根白皮1兩(臭者佳,去粗皮,取根向東南者)。 主治:赤白痢。

金華散, 出處:《瘡瘍經驗全書》卷八。 組成:黃丹、黃柏、黃耆、黃連、大黃、輕粉、麝香。 主治:收水,涼肌,解毒。主治:痘症後肌瘡,疳瘡,疥癬。

金華散,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 組成:黃皮(去粗皮)半兩(炙焦),黃連半兩,海螵蛸3錢,五倍子3錢,輕粉1分(研入)。 主治:小兒一切瘡瘍。

金華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黃連1兩,菊花1兩,枸杞子1兩,甘草3分,牛蒡子半兩。 主治:明目,除昏暗,退翳膜。主治:痘瘡入眼,昏暗,翳膜遮障。

金華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九。 組成:大黃30兩,瞿麥(淨)10兩,荊三棱5錢,檳榔5錢,茴香5錢,黃芩4兩,木香4兩。 主治:遠年沉積,酒食過多,生冷所傷,驚憂聚結不散,胸膈膨悶,脅肋堅痛,肌瘦減食,時發寒熱,夜多盜汗,身體俱黃,四肢浮腫,痰涎壅盛,咳嗽胸滿,嘔逆惡心,臟腑虛弱,臍腹刺痛,腸滑下利,膿血瘡癩,不服水土,及婦人經候不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