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黃散

五黃散

WU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活法機要》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極寒 (0.19)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2%
脾經 12%
膽經 9%
胃經 9%
腎經 6%
肺經 3%
膀胱經 3%
心包經 3%
小腸經 3%
三焦經 3%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膽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黃散是中國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重症疾患。其組成中含有鉛丹,這在現代醫學中被認為是危險的成分,因鉛是一種有毒重金屬。傳統上,五黃散被用於解毒、消腫和治療熱病,鉛丹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其強烈的解毒功能,能夠迅速清熱和排毒。然而,隨著醫學的進步,人們逐漸認識到鉛的毒性與長期累積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鉛中毒可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包括神經系統損傷、肝腎功能下降等。

在當前的醫療環境中,多數醫生建議避免使用含有鉛成分的方劑,並尋找其他更安全有效的替代藥物。儘管五黃散在歷史上曾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解毒劑,但隨著對藥物安全性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中醫師與患者選擇根據現代藥理學重新評估和改進古代藥方,以確保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五黃散由黃連、黃芩、黃柏、黃芪、黃精五味藥物組成,其中黃連的主要作用為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涼血的功效。五黃散以瀉火解毒為主要目的,而黃連恰好具有這方面的功效。其苦寒之性,能清瀉心火,燥濕止瀉,並可解毒涼血,與其他四味藥物配合,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五黃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1.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瀉,針對濕熱蘊結於腸胃所致的腹痛、泄瀉、黃疸等症狀,起到良好療效。
  2. 瀉火解毒: 黃芩善於清泄心、肺、胃之火,並能解毒散瘀,對於熱毒熾盛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咽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五黃散中,黃芩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燥濕止瀉的功效,有效治療濕熱內蘊所導致的相關疾病。

五黃散中包含黃柏,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火解毒: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五黃散主治熱毒熾盛,症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口渴脣幹、小便赤澀、大便乾結等。黃柏在此方中可清泄心、肺、胃之熱,並解毒消炎,達到退熱止渴、恢復神志的效果。

二、 利濕止瀉:黃柏還具利濕止瀉之效。五黃散中常與其他清熱燥濕藥物配伍,如黃芩、黃連等,共同作用於腸道,以清熱燥濕、止瀉止痢。對於熱毒引起的腹痛、腹瀉、裏急後重等症狀,黃柏可有效緩解。

五黃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五黃散主治熱毒壅盛,腸胃積熱所致的發熱、便祕、腹脹等症,而大黃正是其清熱瀉火的主藥。

2. 推動藥力:五黃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黃連等性味較寒,大黃的苦寒之性可以促進藥物下行,並增強其瀉熱通便的效果,幫助藥力更好地發揮作用。

五黃散中包含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 乳香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五黃散中以黃連、黃柏、黃芩、黃芪等寒涼藥為主,容易造成氣血瘀滯,而乳香可有效化解寒涼藥造成的瘀滯,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消腫止痛: 乳香亦具消腫止痛之效,可減輕五黃散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疼痛和腫脹,進一步提高療效。乳香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各種炎症和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杖痛、鍼傷、熱毒腫痛」,皆屬外傷或熱毒蘊結所致的局部瘀熱腫痛。古代「杖痛」指杖刑後的皮肉損傷,伴瘀血化熱;「鍼傷」為金屬器械所傷,易感染化膿;「熱毒腫痛」則為陽熱之邪聚結,發為紅腫熱痛。五黃散針對「熱、毒、瘀」三者並治,以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為核心,兼能涼血散瘀。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黃連、黃芩、黃柏:三藥皆苦寒,分瀉上、中、下三焦之火。

    • 黃連瀉心胃火,解熱毒;黃芩清肺熱,兼止血;黃柏降腎火,除濕熱。三藥合用,覆蓋全身熱邪,尤善治熱毒熾盛。
  2. 梔子黃(梔子):清泄三焦鬱火,利尿通淋,導熱下行。其性輕揚,能透散血分鬱熱,助化解腫痛。

  3. 大黃:瀉下攻積,活血祛瘀。不僅通腑泄熱,使熱毒從大便出,更能破瘀血,針對「杖痛」之瘀熱互結,共奏「瀉火解毒、涼血散瘀」之效。

全方配伍邏輯

  • 三焦並治:三黃分消上中下熱毒,梔子協調三焦,大黃通腑降濁,形成「清上泄下」之勢。
  • 標本兼顧:清熱解毒治本(熱毒),活血消腫治標(瘀痛)。尤適於外傷後「血肉腐爛、熱毒內攻」之證,避免熱毒內陷。
  • 劑型意義:散劑外敷可直達患處(古籍未明言外用,但同類方劑有此用法),內服則引藥力走散,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結論:五黃散以苦寒直折火毒,輔以通瘀,體現中醫「熱者寒之」「實則瀉之」的治法,適用於陽熱實證為主的急性腫痛。其組方嚴謹,層次分明,集中藥清熱解毒之大成。

傳統服藥法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黃、大黃。
上為細末。
每用末1錢,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不可過量服用。

相關疾病


疥癬結膜炎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眼睛紅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五黃散,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硫黃、五倍子各等分。 主治:小兒天泡瘡。

五黃散, 出處:《種福堂方》卷四。 組成:雞腳、大黃、硫黃、雄黃、薑黃、藤黃各等分。 主治:癬疥。

五黃散, 出處:《幼科釋謎》卷六。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梔子黃、大黃。 主治:小兒內外俱大熱之證。

五黃散,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 組成:黃柏1兩,黃連半兩,黃芩半兩,黃丹半兩,大黃半兩。 主治:目赤。

五黃散, 出處:《活法機要》。 組成:黃丹、黃連、黃芩、黃柏、大黃、乳香各等分。 主治:定痛,拔毒消腫。主治:杖痛,銼傷、熱毒腫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