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香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癢、燥濕止瀉的功效。
五倍子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的蟲癭,其性寒、味苦澀,入肺、大腸經。其收斂止癢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瘙癢症等皮膚病;而其燥濕止瀉作用,則可用於治療泄瀉、痢疾等腸道疾病。
五香散中,五倍子與其他藥材配合,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其功效,治療多種疾病。
五香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解表散寒: 白芷味辛溫,具有解表散寒、通竅止痛之效。五香散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等症,白芷可助其散寒解表,疏通鼻竅,緩解症狀。
- 芳香闢穢: 白芷氣味芳香,具有闢穢止臭的作用。五香散中其他藥物如蒼朮、陳皮等亦有芳香之氣,與白芷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芳香闢穢,提升藥效之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香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 血痢,脈滑(根據原始資料)。
- 陰陽之氣鬱結不消,諸熱蘊毒,腫痛結核。
- 癰疽,頭痛惡心,寒熱氣急。
- 咽喉腫痛,惡氣結塞不通。
- 小兒風熱,項邊生惡核,寒熱腫痛。
- 惡核,似射工,初得無定處,多惻惻然痛。
- 瘡瘍。
- 小腸氣、膀胱奔豚、疝氣。
- 風骨節疼痛。
- 肝鬱氣滯,腰痛,小腹偏左結痛。
- 瘡氣,黑血不止。
- 三消,消渴。
- 呃逆。
治療原理:
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 方中木香、丁香、沉香、乳香、藿香等皆為辛香走竄之品,具有行氣、活血、止痛之效。
- 乳香、沒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
- 當歸、川芎、赤芍藥等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 這些藥物協同作用,可疏通氣機,消散瘀滯,緩解疼痛。
升降諸氣,宣利三焦,疏導壅滯:
- 木香、丁香、沉香等芳香藥物,能理氣寬中,調暢氣機。
- 升降諸氣,使氣機通暢,則三焦得利,壅滯得消。
發散邪熱:
- 木香、丁香、沉香等辛香之品,有發散之性。
-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 可協助將體內鬱結的邪熱發散出去。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五倍子收斂止瀉,殺蟲解毒。
- 一些文獻中還加入了黃芩、黃柏、知母等清熱解毒藥,加強清熱瀉火之力。
- 對於熱毒蘊結導致的腫痛、癰疽等症,有較好的療效。
溫中散寒:
- 在一些寒性病症,如寒性呃逆、腸鳴切痛、大便微溏等,方中會加入乾薑、附子、茴香、肉桂等溫中散寒藥物。
- 溫中散寒可祛除體內寒邪,緩解寒凝氣滯導致的疼痛。
補益氣血:
- 在一些虛證中,例如族叔父的案例,會加入人參等補益氣血的藥物,以扶正祛邪。
- 對於氣血虛弱導致的病症,補益氣血是治療的根本。
- 與其他疏散藥物配伍,補而不滯,有利於病情的恢復。
綜合分析:
五香散以多味辛香走竄藥物為主,具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升降諸氣、宣利三焦、疏導壅滯、發散邪熱等功效,主要針對氣機鬱滯、血瘀、熱毒等病機。不同醫家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會對五香散進行加減化裁,使其適應不同的證型。
- 對於氣滯血瘀較重者,會加強活血化瘀藥物的用量。
- 對於熱毒較重者,會加入清熱解毒藥物。
- 對於寒邪較重者,會加入溫中散寒藥物。
- 對於氣血虛弱者,會加入補益氣血藥物。
總體而言,五香散是一個以理氣活血為主的方劑,臨床應用廣泛,但需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沈香1兩,麝香半兩(細研),木香3分,藿香3分,乳香1分,黃耆1兩(銼),檳榔3分,當歸3分(銼,微炒),積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白茯苓3分,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川大黃3分(銼碎,微炒),白芍藥3分,卷柏3分(微炒),芎藭3分,熟乾地黃1兩。上為細散。
每服2錢,食前以粥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香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八。 組成:五倍子(炒焦存性)、香白芷(炒)各等分。 主治:血痢,脈滑。
五香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二。 組成:木香、丁香、藿香、沉香各等分。 主治:消散。主治:一切瘡腫,欲作癰毒,發背。
五香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一引《醫學切問》。 組成:香附子1兩,烏藥1兩,陳皮1兩,羌活2錢,莪朮半兩。 主治:男子、婦人一切氣,心腹滿痛,牽引腰背。
五香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八。 組成:烏藥、白芷(炒)、枳殼、白朮(炒)、良薑(炒)、甘草、莪朮(有孕者減半)各等分。 主治:安胎。主治:食魚傷,泄瀉不止,氣刺奔衝,及婦人産前、産後腹痛,産後敗血衝心,孕婦脾泄瀉痢。
五香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五。 組成:甲香4分,犀角4分,鱉甲4分,熏陸香4分,升麻4分,烏翣4分,丁香4分,青木香4分,沉香4分,黃連4分,甘草4分,壯蠣4分,羚羊角4分,黃芩4分,吳茱萸3分,黃柏6分。 主治:江南毒氣惡核,射工暴腫生瘡。
五香散,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畢豆4兩,黃耆2兩,白茯苓2兩,萎蕤2兩,杜若2兩,商陸2兩,大豆黃卷2兩,白芷3兩,當歸3兩,白附子3兩,冬瓜仁3兩,杜蘅3兩,白僵蠶3兩,辛夷仁3兩,香附子3兩,丁子香3兩,蜀水花3兩,旋覆花3兩,防風3兩,木蘭3兩,川芎3兩,藁本3兩,皂莢3兩,白膠3兩,杏仁3兩,梅肉3兩,酸漿3兩,水萍3兩,天門冬3兩,白朮3兩,土瓜根3兩,豬胰2具(曬乾)。 主治:令人白光潤。主治:(黑乾)皰黶(黑曾),黑運赤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