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文蛤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瀉: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入肺、大腸經,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生肌的作用。文蛤散本身以文蛤、牡蠣等貝殼藥材為主,擅長清熱利濕、化痰止咳,但對於脾胃虛寒、濕熱下注所致的泄瀉,收斂固澀之力不足。五倍子的加入,可協同文蛤散清熱利濕之效,並增強收斂止瀉之功,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 消腫止痛: 五倍子除了收斂止瀉,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文蛤散除了治療泄瀉,亦可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瘡瘍腫痛。五倍子的加入,可增強消腫止痛之效,有助於促進瘡瘍的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文蛤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腸寒,用力過多,肛門脫出不收;小兒叫呼久及痢後脫肛」,聚焦於中氣下陷、氣虛不固導致的脫肛問題。脫肛在古代多因:
- 寒氣傷陽:大腸虛寒,陽氣不升,固攝無力(如久痢、寒瀉後)。
- 氣虛下墜:長期用力(如產後、排便過度)或小兒啼哭、久咳,腹壓增加,氣耗不攝。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五倍子(主藥)
- 性味功效:酸澀微寒,主入肺、大腸經,具強效收澀固脫、斂瘡止血之能。
- 炮製邏輯:
- 鑽空填入乳香:乳香辛苦溫,能活血定痛、生肌(防收斂過甚致瘀)。煅後去其辛烈,增強固澀力。
- 煅為末:煅製加強收斂之性,適用於黏膜潰瘍或脫垂。
2. 冰片(佐藥)
- 性味功效:辛香微寒,能清熱消腫、防腐生肌,並助藥力透達患處。
- 配伍意義:
- 防五倍子過於收澀而閉邪(如濕熱未清者暫用),冰片輕散緩解滯氣。
- 局部使用可減輕脫肛黏膜的腫痛不適。
整體方義與治療思路
此方以「酸收為主,佐以辛散」為核心:
- 收斂固脫:五倍子酸澀直接收攝腸道,煅後提升吸附力,對因虛寒、氣陷的脫肛治標。
- 活血生肌:乳香緩解收澀藥的氣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黏膜修復。
- 清熱防腐:冰片防止久脫黏膜濕爛感染,且氣味走竄能引藥直達病所。
推論可能的應用延伸
- 濕熱下注者慎用:若脫肛伴灼熱、膿血便(濕熱型),單用此方恐閉門留寇,需加黃柏等清熱藥。
- 外治結合內服:古代可能搭配補中益氣湯內服,標本兼顧(外收內升)。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維,以局部外治快速緩解脫垂症狀,再圖內調本虛,反映中醫「斂散並用」的製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1個(鑽空,入乳香1錢5分,煅為末),冰片5釐。
上為末。
摻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文蛤散, 出處:《回春》卷四。 組成:五倍子。 主治:自汗,盜汗。
文蛤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五倍子(新瓦上焙乾,研末)。 主治:橫痃便毒,爛久不收口。
文蛤散, 出處:《得效》卷七。 組成:五倍子。 主治:大腸寒,用力過多,肛門脫出不收;小兒叫呼久及痢後脫肛。
文蛤散, 出處:《惠直堂方》卷三。 組成:五倍子1個(鑽空,入乳香1錢5分,煅爲末),冰片5厘。 主治:下疳。
文蛤散,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五。 組成:南星1兩,大黃5錢,朴消2錢5分,五倍子2錢5分。 主治:時毒。
文蛤散,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雄黃5分,五倍子(去蟲)2錢,枯礬5分,蠶退紙1錢(燒灰)。 主治:疹毒之後,牙齦黑爛,時時出血,呼吸氣息,名爲走馬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