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倍黃散
BE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八五引《吳氏集驗方》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74)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肺經 19%
胃經 19%
脾經 19%
大腸經 10%
腎經 10%
肝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倍黃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以下特性:
- 收斂止血: 五倍子性寒收斂,能固澀止血,適用於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鼻衄、外傷出血等。
- 清熱解毒: 五倍子具有清熱解毒功效,能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生長,適用於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等。
因此,倍黃散中加入五倍子,可發揮其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倍黃散中加入白芷,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毒消腫:白芷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輔助黃芩、黃柏等藥物,更有效地清除邪熱,消散腫脹。
- 通鼻竅:白芷味辛,性溫,具有通鼻竅、止流涕的作用,可緩解因邪毒壅塞鼻竅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總之,白芷在倍黃散中起到輔助解毒消腫、通鼻竅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倍黃散中包含石灰,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石灰性寒,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材如黃芩、黃連等相配伍,能增強其清熱瀉火之效,更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達到治療瘡瘍腫毒、消炎止痛的效果。
- 促進藥物吸收:石灰能吸附空氣中的水分,使藥物保持乾燥,有利於藥材的保存和有效成分的揮發,同時也能促進藥物在體內的吸收,提高藥效。
總之,倍黃散中添加石灰,不僅能增強藥效,還能提升藥物的保存性和吸收率,為治療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倍黃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刀斧傷、惡瘡」,核心功效為「止血、生肉、排膿」,屬外治金瘡斂瘡之劑。古代戰傷或外科感染(惡瘡)常見出血、化膿、瘡口不斂等問題,倍黃散通過外摻藥物直接作用創面,以收斂止血、防腐生肌為主要目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五倍子(君藥):
- 性酸澀寒,具強收斂性,《本草綱目》載其「斂肺降火,化痰飲,止消渴,盜汗,吐衄,下血,脫肛,瘡膿」。
- 所含鞣質能凝固蛋白質,快速封閉血管破口(止血),並收縮瘡面(生肌),抑制細菌生長(抗惡瘡感染)。
石灰(臣藥):
- 辛溫燥烈,傳統用於「蝕惡肉、止金瘡血」(《本草經疏》),其強鹼性可腐蝕壞死組織(排膿)、乾燥創面,並具消毒作用。
- 與五倍子協同,一收斉一腐蝕,調節瘡口微環境。
白芷(佐藥):
- 辛溫芳香,能散風燥濕、消腫排膿,《神農本草經》謂其「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
- 助石灰透散瘡毒,促進局部氣血流通(生肉),兼緩解石灰燥烈之性。
堇泥(使藥):
- 疑為「堇菜」(紫花地丁)之泥或泛指清熱解毒的草藥泥,具涼血消腫之效,可制約石灰溫性,防止過度刺激。
配伍邏輯:
- 止血:五倍子(鞣酸收斉)+石灰(乾燥凝血)為主力。
- 排膿:石灰(蝕腐)+白芷(透膿)+堇泥(清熱)分工合作。
- 生肌:白芷(活血生新)+五倍子(斂瘡)促進癒合。
製法原理:
製成藥餅後刮粉外摻,既便於保存,又可控制藥量。滴水為丸能軟化藥物成分,晾乾後提高粉末吸附性,使藥效持久附著創面。
總結
倍黃散以「收斂-腐蝕-透散」三方並進,針對金瘡惡瘡的「出血-腐肉-膿毒」核心病機,體現中醫外治「去腐生新」的層次思維,屬實用性強的金瘡急救方。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1兩,白芷半兩,石灰3兩,堇泥1分。
止血,生肉,排膿。
上為末。
滴水為丸,作餅,晾乾,刮下,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倍黃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八五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五倍子1兩,白芷半兩,石灰3兩,堇泥1分。 主治:止血,生肉,排膿。主治:刀斧傷,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