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蠶蛾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原因如下:
- 化瘀止痛: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緩解因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
- 驅風止痙:白僵蠶亦有驅風止痙的功效,可治療因風邪入體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
因此,在蠶蛾散中加入白僵蠶,可發揮其化瘀止痛、驅風止痙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蠶蛾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 祛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的效果。蠶蛾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疼痛等症,白芷可助其散寒止痛,緩解病症。
- 通竅止癢:白芷亦具有通竅止癢之效。蠶蛾散部分方劑用於治療鼻塞、頭風、皮膚瘙癢等症,白芷可通鼻竅、止癢,配合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療效。
蠶蛾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藥性可補血養血,活血止痛,調節氣血運行。蠶蛾散以滋陰養血為主,加入當歸可以補益氣血,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昏眼花、面色蒼白等症狀。
二、 調和藥性: 蠶蛾散中其他藥材如生地、熟地等性偏涼,加入當歸可以中和藥性,避免藥性過寒而損傷脾胃。此外,當歸還能引導其他藥物入血,提高藥效。
蠶蛾散中加入石灰,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殺蟲止癢: 石灰具有強烈的鹼性,能有效殺滅皮膚上的寄生蟲,如疥蟲、蝨子等,同時也能抑制細菌生長,達到止癢的效果。
- 乾燥吸濕: 石灰具有吸濕性,能吸收皮膚上的水分,減少潮濕環境,抑制細菌和真菌滋生,有助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
因此,石灰在蠶蛾散中扮演著殺蟲止癢、乾燥吸濕的雙重角色,為治療皮膚病提供有效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蠶蛾散為傳統中藥外敷方劑,專治「刀斧傷」,其功效主要體現於止血、定痛、生肌三方面。以下從主治與組方邏輯進行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刀斧傷的病理特點:
古代兵器傷屬「金瘡」範疇,特點為傷口深、出血急,易伴隨經絡斷裂、氣血外泄,甚則感染化膿。此時需速效止血以固氣血,止痛以安神,生肌以促癒合。方劑對應機制:
- 止血:針對急性外傷出血,透過收斂與促進凝血達成。
- 定痛:緩解創傷後局部氣滯血瘀所致疼痛。
- 生肌:加速傷口癒合,防止潰爛,恢復皮肉組織。
二、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晚蠶蛾(主藥):
- 《本草綱目》載其「治金瘡、瘡瘍」,性味鹹溫,具收斂之性。
- 現代研究顯示,昆蟲類藥含甲殼素等成分,可促進血小板聚集,符合「止血生肌」效能。
白芷(輔藥):
- 辛溫芳香,擅長散風除濕、消腫排膿。
- 其揮發油能局部麻醉止痛(定痛),且抗炎特性有助預防傷口感染。
當歸頭(輔藥):
- 歸頭偏活血,此處取其「止血而不留瘀」之效,與蠶蛾協調,既能止血又可疏通傷周瘀血,為生肌創造條件。
陳石灰(佐使藥):
- 古法多用於緊急止血,《本草備要》稱其「性烈能蝕惡肉,生好肌」。
- 鹼性物質可使蛋白質變性,形成保護層(符合「生肌」描述),但需配伍他藥緩和刺激性。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標本兼治架構:
- 治標:陳石灰速效止血,蠶蛾加強收斂;白芷麻醉定痛。
- 治本:當歸調和氣血,蠶蛾與白芷共奏生肌之效,避免單純止血致瘀滯。
藥性協同:
- 溫性藥物(蠶蛾、白芷、當歸)能促進氣血運行,佐以石灰收澀,形成「通中有守」的配伍特色,符合外傷後「去腐生新」的生理需求。
此方體現古代傷科「急則治標,緩則顧本」的思維,兼顧局部止血與整體氣血調和,藥物選擇兼具實效性與經濟性,符合戰傷急救的實際需求。
傳統服藥法
晚蠶蛾、白芷、當歸頭、陳石灰各等分。
止血,定痛,生肌。
上為細末。
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收斂止血的作用,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蠶蛾散, 出處:《救傷秘旨》。 組成:晚蠶蛾、白芷、當歸頭、陳石灰各等分。 主治:止血,定痛,生肌。主治:刀斧傷。
蠶蛾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一。 組成:原蠶蛾(炒)1兩,陳曲1兩,桂(去粗皮)1分,麝香(别研)1錢,肉蓯蓉(酒浸,切,焙)2兩,防風(去叉)2兩,巴戟天(去心)2兩,白芍藥2兩,丹砂(别研)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白芋半兩,白芷半兩。 主治:産後中風、偏風,聲音不利,或隻發熱昏冒,筋脈攣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