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子芩散中含有黃芩,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燥濕: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子芩散主治濕熱內蘊所致的發熱、口渴、煩躁、小便短赤等症,而黃芩正好能清解體內濕熱,達到治療目的。
- 止瀉止痢:黃芩還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子芩散中常與其他收斂止瀉藥物配伍,共同達到止瀉止痢的效果。
子芩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一、升麻性味辛涼,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解表之功效。子芩散以清熱瀉火、利濕止瀉為主,而升麻的加入,可協同清熱解毒,並能疏散風邪,使藥效更加全面。
二、升麻能升提藥力,助藥物上達病所。子芩散主治熱毒壅滯、腸胃濕熱等症,而升麻的加入,能提升藥效,使藥力直達病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子芩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與子芩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瀉火,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有顯著的緩解作用。
- 開竅止痛:冰片具有開竅醒神、止痛的作用,可通過嗅覺或口腔黏膜吸收,直達病竈,起到止痛消腫的效果,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疼痛、牙痛等症狀,有較好的鎮痛作用。
綜上所述,冰片在子芩散中起到清熱解毒、開竅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子芩散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解毒、清熱瀉下的功效,可以有效地清泄腸胃積熱,以及因熱毒所致的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子芩散主治濕熱內蘊,脾胃不和,故加入大黃以清熱瀉火,解毒利濕,使症狀得到緩解。
- 通腑導滯: 大黃能通利大便,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改善消化功能。子芩散中加入大黃,可以幫助脾胃運化,促進濕熱的排出,達到治療濕熱內蘊的效果。
主治功效
子芩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綜合多部醫書的記載,子芩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熱病:包括壯熱、心煩、口乾、頭痛、身體疼痛等症狀。
- 黃疸:症見身目發黃,小便短赤。
- 熱痢:症見腹痛、下痢赤色、壯熱心煩。
- 小便赤澀不通:由膀胱與腎有熱所致,症見小便量少、色赤、排尿不暢、尿道澀痛。
- 吐血、衄血:由熱邪迫血妄行所致。
- 勞熱:症見身體發熱、疲倦乏力、心煩等。
- 胸脅引背痛、脘膈滿悶。
治療原理分析
子芩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清熱、解毒、利濕、活血等治法。以下是從不同醫書記載分析出的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太平聖惠方》及《幼幼新書》中,子芩散被用於治療小兒熱病、熱癇、熱痢等,皆因其主要成分黃芩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其他成分如梔子、大青等也具有清熱作用,升麻、甘草等則可協助清熱解毒。
利濕退黃:《証治準繩‧幼科》、《幼幼新書》中記載子芩散可用於治療黃疸,這與方中黃芩、梔子等藥材的清熱利濕功效有關。同時,配伍蘆根、茵陳等藥材,可增強利濕退黃的效果。
清利膀胱:《幼幼新書》及《太平聖惠方》提到子芩散可治療小便赤澀不通,這主要是因為黃芩等藥材能夠清熱利濕,消除膀胱和腎臟的熱邪,從而改善小便不利的症狀。
涼血止血:《太平聖惠方》指出子芩散可治療吐血、衄血,這與黃芩具有的涼血止血功效有關。
益氣養陰:《証治準繩‧女科》、《濟陰綱目》、《婦人大全良方》等書中記載的子芩散,則在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了黃耆、人參、白芍、白茯苓、麥門冬、生地黃等補益類藥材,用於治療勞熱。這些藥材具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的作用,能夠緩解勞熱導致的身體虛弱、發熱等症狀。
疏肝理氣:《婦人大全良方》提到枳殼,柴胡,可疏肝理氣,緩解胸脅引背痛,脘膈滿悶。
總結
子芩散是一個以黃芩為主藥的複方製劑,其功效廣泛,涵蓋了清熱解毒、利濕退黃、清利膀胱、涼血止血、益氣養陰等多個方面。不同醫書中記載的子芩散在藥材組成上有所差異,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思想,即根據不同的病情和體質,對藥方進行加減化裁,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子芩3分,赤茯苓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柴胡1兩(去苗),葛根半兩(銼),麻黃半兩(去根節),石膏3分,五加皮半兩。
上為粗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後溫服。
忌炙煿熱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 小兒服用本方,應注意用量,避免過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子芩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七。 組成:子芩1兩,蒲黃3分,伏龍肝3分,青竹茹3分。 主治:鼻衄不止。
子芩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五。 組成:升麻3分,子芩3分,犀角屑3分,大黃6分。 主治:驚癇發熱。
子芩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五。 組成:子芩3分,升麻3分,龍腦3分,大黃3分。 主治:小兒胸壯熱。
子芩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子芩1分,川升麻1分,桅子仁1分,大青1分,甘草1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熱痢,皮膚壯熱。
子芩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子芩半兩,赤茯苓3分,川升麻3分,人參半兩(去蘆頭),犀角屑半兩,鉤藤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熱癇,嘔逆煩悶,體熱。
子芩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子芩1兩,知母3分,女萎3分,黃柏半兩(微炙,銼),甘草半兩(炙微赤),赤芍藥半兩。 主治:小兒熱痢,腹痛,壯熱心煩,不欲飲食,四肢瘦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