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芩六一丸
HUANG QIN LIU Y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九十六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脾經 10%
心經 10%
肝經 10%
膽經 10%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六一丸的組成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燥濕: 黃芩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可針對濕熱蘊結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濕熱下注的尿頻、尿急、尿痛,以及濕熱內蘊的口苦、舌苔黃膩、脘腹脹滿等。
- 瀉火解毒: 黃芩亦能瀉肺胃之火,解毒散瘀,對於熱毒熾盛所導致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等,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因此,黃芩作為黃芩六一丸的主要藥材之一,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對於治療濕熱蘊結、熱毒熾盛等病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黃芩六一丸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如下:
- 解表透邪: 升麻性微寒,味苦,具有解表透邪、升陽散寒之效。與黃芩等藥物配合,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達到治療外感風熱、濕熱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
- 升陽利濕: 升麻入脾經,能升陽利濕,對於外感風熱兼夾濕邪的患者,可利濕化濁,促進水液代謝,避免濕邪內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芩六一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積熱脫肛」,指因長期腸胃積熱,熱邪下迫大腸,導致肛門氣血壅滯、失於固攝而脫出的病證。此病機核心為「熱盛氣陷」,表現為肛門灼熱腫痛、排便困難,或兼見煩渴、舌紅苔黃等熱象。組成與方義邏輯
君藥:條芩(黃芩)6兩
黃芩苦寒,主入肺、大腸經,善清上中二焦濕熱,尤長瀉大腸火毒。《本草綱目》載其能「療腸澼泄痢」,此處重用六兩,直折腸中積熱,以治脫肛之根本(熱迫下注)。臣藥:升麻1兩
升麻性涼味辛,具升舉陽氣、透散鬱火之效。《脾胃論》強調其「引胃氣上騰」,此處輕用一兩,既能助黃芩清熱解毒(「火鬱發之」),又可升提下陷之氣以固肛門,與黃芩配伍形成「清降與升提並行」的藥勢。
治療原理
此方以「瀉火為主,升提為輔」:- 清熱瀉火:黃芩大量使用,清除腸道積熱,解除熱邪下迫之病源。
- 升陽舉陷:升麻少量協同,既防黃芩苦寒過降,又能提振大腸氣機,使肛門復位。
- 糊丸緩圖:麵糊為丸,緩和藥性,適用於慢性積熱所致的脫肛,避免苦寒傷脾。
配伍特點
- 比例懸殊(6:1):突顯清熱為主、升提為次的治療策略,符合「急則治標(熱)、緩則治本(陷)」的思路。
- 寒涼與升散並用:黃芩降火,升麻透熱,共成「清中寓升」之法,契合李東垣「瀉陰火」與「升陽氣」的理論框架。
總結
本方針對「熱壅下迫」型脫肛,通過清熱解毒與升陽舉陷的協同作用,標本兼顧,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組方智慧。
傳統服藥法
條芩6兩,升麻1兩。
上為末,面糊為丸。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六一丸, 出處:《濟陽綱目》卷九十六。 組成:條芩6兩,升麻1兩。 主治:積熱脫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