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癖散

茶癖散

CHA P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2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25%
大腸經 16%
心經 8%
肝經 8%
膽經 8%
脾經 8%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茶癖散方劑中包含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茶癖患者常因過度飲茶,導致體內熱氣上炎,出現口渴、煩躁等症狀。石膏能清熱瀉火,消除體內熱邪,緩解患者的口渴、煩躁等不適。
  2. 涼血止血: 茶癖患者除熱氣上炎外,也可能伴隨血熱妄行,導致牙齦出血、鼻出血等症狀。石膏具備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抑制血熱,達到止血的效果。

因此,茶癖散方劑中加入石膏,旨在清熱瀉火、涼血止血,達到治療茶癖病症的效果。

茶癖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

茶癖,即因過度飲茶而導致的病症,常見症狀為口苦咽乾、胃脘灼熱、便祕等。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的功效。其寒性可清瀉因過度飲茶引起的胃火,苦味可降胃氣,燥濕可止瀉,有助於緩解茶癖所致的口苦咽乾、胃脘灼熱、便祕等症狀,故茶癖散中配伍黃芩,可起到清熱降火、調理脾胃的作用。

茶癖散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散風熱,宣肺解表: 茶癖者多因長期大量飲茶,導致肺熱上蒸,出現口渴、便祕等症狀。升麻性微寒,善於疏散風熱,宣肺解表,能清熱解毒,使肺氣通暢,緩解茶癖帶來的熱證。
  2. 升陽舉陷,利水消腫: 茶癖者常伴有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水濕停滯,造成面部浮腫,身體困重等症狀。升麻能升陽舉陷,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茶癖引起的脾胃虛弱和水腫,增強體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茶癖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主治「積聚」。《內經》云:「積者,陰氣也。」積聚泛指氣血痰濕停滯、日久成塊之證,多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或外邪內犯,導致臟腑功能失和。茶癖散以清熱、散結、升散為核心,推測其適用於「熱鬱型積聚」,即痰熱互結、氣機壅滯所致之胸膈痞滿、脘腹硬痛,或見口乾煩熱等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石膏(辛甘大寒)

    • 主入肺胃,善清實熱,尤擅解肌透邪。《藥性論》載其能「除熱毒,破積聚」,此處用之瀉火散結,瓦解積聚之熱邪根基。
  2. 黃芩(苦寒)

    • 瀉上焦肺火、中焦濕熱,《本草正》言其「消痰利氣,解熱鬱」。與石膏協同,清熱燥濕,針對痰熱膠結之病機,斷其化生之源。
  3. 升麻(辛微甘微寒)

    • 升散透達,《本草綱目》稱其「消斑疹,行瘀血」。此方巧用其升提之性,既可宣透鬱熱,使邪有出路,又能助氣機升降,破除積滯。

配伍特點

  • 清升並用:石膏、黃芩沉降清熱,升麻輕揚上行,形成「清而能透」之勢,避免苦寒冰伏病邪。
  • 糖水調服:砂糖甘緩和中,既可制約苦寒傷胃之弊,又能甘緩濡潤,輔助軟堅散結。

推理延伸功效
從藥物性味與配伍推斷,此方可能隱含以下作用:

  • 清熱化痰:適用於熱痰壅肺之咳喘,或痰熱擾心之煩躁。
  • 透發鬱火:若積聚日久化熱,見瘡瘍內發或斑疹不透者,可藉升麻引熱外達。

此方簡潔,體現「熱者寒之」「結者散之」原則,然須辨明熱鬱輕重,隨證調整君臣比例,始能切中病機。

傳統服藥法


石膏、黃芩、升麻。
上為末。
砂糖水調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茶癖散, 出處:《脈因證治》卷下。 組成:石膏、黃芩、升麻。 主治:積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