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金散中包含石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聖金散為清熱解毒的方劑,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石膏可以清熱解毒,緩解炎症。
二、涼血止血: 石膏還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聖金散中加入石膏,可清熱涼血,並止血止痛,治療熱毒引起的出血症狀,例如鼻衄、牙齦出血等。
聖金散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聖金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痰熱內盛所致的各種疾病,黃芩可清熱解毒,燥濕化痰,有助於祛除病邪。
- 涼血止血: 黃芩還具有一定的涼血止血作用,可用於治療濕熱瘀血所致的出血症狀。聖金散中可能也存在一些出血的病理情況,黃芩可起到涼血止血的作用,有助於緩解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聖金散」主治功效分析
「聖金散」為傳統中醫外用方劑,其組方簡潔,主要由黃藥子與青黛兩味藥組成。從歷代醫書記載可見,本方主治的核心病症為「舌上出血不止」,亦稱為「舌衄」。透過分析古籍文獻,我們可以深入瞭解其治療原理:
1. 主治病症:
- 舌衄(舌上出血): 這是「聖金散」最主要的適應症。古籍明確指出本方用於治療「舌上忽然血出不止」、「舌上出血不止」、「舌上血出」等病症。
2. 病機分析:
- 心火上炎: 《景嶽全書》認為舌衄是「心火之溢」,指出舌上出血與心臟積熱、血脈壅盛有關。心火上炎,導致血熱妄行,溢出於舌,故見出血。
- 上焦熱壅: 《景嶽全書》提及重舌、木舌等病症,認為其成因是「上焦熱壅」,亦屬熱證。雖然此處未直接提及「聖金散」,但可以推測「聖金散」對於因上焦熱壅導致的舌部出血也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3. 治療原理:
- 清熱涼血: 「聖金散」的藥物組成主要針對熱證。黃藥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能夠清除體內熱邪,使血脈趨於平穩,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青黛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二藥合用,可增強清熱涼血、止血的效果。
- 解毒消腫: 部分古籍提及「聖金散」的使用方法為「吹之」,《外科傳薪集》雖未明確說明用於舌衄,但記載用於「咽喉紅腫痛」,暗示本方或有消腫散結的作用,對於熱毒導致的舌部紅腫出血具有一定的效果。
- 外治止血: 「聖金散」多為研末外用,可以直接作用於出血部位,加速止血。
4. 佐證分析:
- 與其他方劑對比: 古籍中,治療舌衄的方劑除「聖金散」外,還有「金花煎」、「黃柏散」等,這些方劑大多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由此可見,治療舌衄,以清熱涼血為主要原則。
- 多方記載: 「聖金散」的組方在《聖濟總錄》、《奇效良方》、《証治準繩》、《古今醫統大全》等醫書中皆有收錄,這也證明瞭其在古代醫學中的重要性與療效。
總結:
「聖金散」以黃藥子、青黛兩味藥為主,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止血之功效。其主要適用於因心火上炎、上焦熱壅等熱邪所導致的舌衄病症。本方組方簡潔,但療效確切,為古代醫家治療舌上出血的常用方劑。
傳統服藥法
黃藥子1兩,青黛1分。
上為細散。
每服1錢匕,食後新汲水調下,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聖金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七。 組成:石膏1兩,黃芩1兩。 主治:癬瘡。
聖金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九。 組成:黃藥子1兩,青黛1分。 主治:舌上忽然血出不止。
聖金散,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淡秋石3錢,淡黃芩1錢半,川雅連5分,滴乳香1錢,真西黃1分,燈心炭5厘,薄荷頭3分,大梅片3分。 主治:咽喉紅腫痛,微碎,痰涎喉痹。
聖金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八引《醫林》。 組成:禦米殼半兩(蜜炒),鳳眼草3錢,甘草2錢(炒),陳皮2錢(去白),縮砂3錢。 主治:婦人一切心脅肋疼痛不可忍者;血虛痛,諸藥無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