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膏升麻散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能有效抑制體內熱邪,緩解高熱、煩躁、口渴等症狀。升麻性微寒,善於疏散風熱,與石膏相配,能更好地清熱解毒,消除體內積熱。
- 涼血止血: 石膏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可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出血症狀。升麻亦有止血作用,二者協同,可有效控制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石膏升麻散中包含升麻,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升麻性涼,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與石膏相輔相成,能有效地清熱瀉火,治療溫熱病初起或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頭痛、咽痛、口渴等症狀。
- 宣散風熱: 升麻入肺經,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可解表散熱,清熱解毒,對於風熱感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石膏升麻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因為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能清熱涼血,並有解毒消腫之效。其能有效降低體內熱毒,並清除血液中的熱毒,對熱毒蘊結所致的發熱、咽痛、口渴、牙齦腫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此外,地骨皮還可涼血止血,對於熱毒傷血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石膏升麻散中加入地骨皮,有助於增強方劑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更好地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之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膏升麻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針對「足陽明經虛,風熱上攻」所致牙齒、牙齦病變:
- 病機核心:陽明經(胃與大腸)氣血虛弱,風熱之邪乘虛侵襲,循經上擾齒齦。
- 病理表現:
- 初期:風熱鬱結牙齦,致腫脹疼痛、妨礙咀嚼(「腫結妨悶」)。
- 加重:熱毒腐肉成膿,齦間滲出膿液,反映火毒熾盛與氣血壅滯。
- 定位特徵:病位在齒齦,屬陽明經循行所過,與胃火熾盛或陰虛內熱相關,然此方偏重「虛中夾實」之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石膏(生用):
- 性寒質重,專清陽明胃經實熱,直折火勢,緩解牙齦腫痛。
- 配伍升麻,一降一升,既清熱瀉火,又透發鬱熱,防寒涼冰伏邪氣。
升麻:
- 升散陽明風熱,兼解毒利咽,助石膏疏散上炎之火,共為君藥。
- 《本草綱目》載其能「消斑疹,行瘀血,治喉痺齒痛」,契合風熱牙齦腫痛。
地骨皮:
- 甘寒清降,涼血退虛熱,針對「陽明經虛」潛在之陰分伏熱,防熱邪深入血分。
- 與石膏協同,清熱不傷陰,尤適虛火夾實證。
羊脛骨灰:
- 傳統用於固齒斂瘡,含礦物質可吸附穢濁,局部收斂化膿。
- 《本草拾遺》提及「燒灰敷齒疳宣露」,佐證其治齦腐膿血之效。
麝香(景岳加減):
- 芳香走竄,活血散結,增強穿透力以開閉通絡,促進藥效滲透齦肉。
- 適用於膿已成而排出不暢者,然性辛溫,熱極盛時慎配。
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全方以「清熱透散為主,佐以涼血收斂」為原則:
- 清透並行:石膏沉降瀉火,升麻輕揚透熱,分解陽明鬱火。
- 虛實兼顧:地骨皮清虛熱防傷正,羊脛骨灰局部斂瘡,標本同治。
- 外治特色:藥末頻擦患處,直接作用於病灶,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此方體現「內經火鬱發之」與「局部祛邪」結合的思路,適用於風熱初襲未至陰虛火旺嚴重者,若膿成久不癒,需內服外敷並施。
傳統服藥法
石膏、升麻、地骨皮、羊脛骨灰各等分。
上為末。
每用少許,頻擦牙齒根上。
《景岳全書》:「或加麝香少許更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其他疾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石膏升麻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四。 組成:石膏、升麻、地骨皮、羊脛骨灰各等分。 主治:足陽明經虛,風熱所襲,流傳牙齒,攻至牙齦,致腫結妨悶,甚者與齦間津液相搏,化爲膿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