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煎

MA HUANG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偏熱 (1.2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肺經 17%
膀胱經 15%
腎經 15%
大腸經 9%
心經 9%
肝經 5%
胃經 4%
三焦經 2%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麻黃煎中含有麻黃,乃因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之效。其為治療外感風寒表證的常用藥,可疏風散寒,解表發汗,使病邪隨著汗液排出體外。麻黃煎多用於治療風寒表證、咳嗽氣喘、鼻塞流涕等症,麻黃作為其主要藥材,發揮了重要作用,幫助患者解除風寒侵襲,恢復健康。

麻黃煎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麻黃性溫,容易傷陰耗津,而茯苓性平,味甘淡,能利水滲濕,且具健脾益氣之效,可緩解麻黃燥烈之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2. 增強療效: 麻黃煎主要治療風寒表證,但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水濕停滯,茯苓利水滲濕,可促進水液代謝,減輕水腫,有助於更全面地治療疾病,提升療效。

麻黃煎中加入防風,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協調麻黃發散之力,防止燥邪傷津: 麻黃性溫,發散力強,易傷津液。防風性微溫,能疏散風寒,同時兼具固表止汗之功,可緩和麻黃的發散之力,避免過度耗傷津液,防止出現口乾舌燥、鼻乾咽痛等症狀。

2. 增強驅散風寒之力,提高療效: 防風能疏散表邪,驅散風寒,與麻黃相輔相成,共同發揮驅散風寒之力,增強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發熱惡寒等症的療效。

麻黃煎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益氣:麻黃性辛溫,容易耗傷脾氣,而白朮味甘性溫,能健脾益氣,補中益氣,有助於緩解麻黃對脾胃的損傷,使藥力更平穩。

二、 助麻黃宣肺:白朮有燥濕利水之效,可協助麻黃宣肺解表,促進體內濕邪的排出,達到更佳的療效。同時,白朮還能固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效持久。

麻黃煎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之效。麻黃性溫,發散風寒,與杏仁配伍,可增強宣肺止咳的效果,尤其適用於風寒束肺、咳嗽氣喘的症狀。
  2. 潤肺化痰:杏仁具有潤肺化痰的功效,可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麻黃煎中加入杏仁,可以緩解因風寒阻肺引起的痰多粘稠現象,幫助患者順暢呼吸。

麻黃煎中包含大戟,其主要原因在於:

  1. 宣肺解表,利水消腫: 麻黃煎以麻黃為主,具宣肺解表之效,而大戟則性峻,擅長利水消腫,兩藥合用,可加強宣肺利水之效,更能治癒寒邪束表、水腫不通之症。
  2. 引藥入肺,通絡行氣: 大戟味苦辛,性寒,可引藥入肺,並有通絡行氣之功效。麻黃性溫,與大戟合用,可使藥力協調,相輔相成,更有效地疏散風邪,通利水道。

麻黃煎中加入黃耆,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補氣固表:麻黃性溫,善於發汗解表,但容易耗氣傷津。黃耆味甘性溫,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可補麻黃之不足,避免過度耗氣,使發汗解表作用更溫和持久。
  2. 扶正祛邪:麻黃煎主要用於風寒表證,黃耆能補氣固表,增強機體抵抗力,使正氣旺盛,進而抵禦外邪,促進疾病恢復。

因此,黃耆在麻黃煎中起到了調節藥性、扶正祛邪的作用,使其發揮更佳的療效。

麻黃煎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利水滲濕: 豬苓性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祛除體內濕氣,與麻黃辛溫發汗,共奏宣肺利水之功。
  2. 健脾益氣: 豬苓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腎氣虛,有助於提升機體對外邪的抵抗力,配合麻黃的解表作用,更能有效驅散風寒,恢復正常生理功能。

麻黃煎以麻黃為君藥,豬苓為佐藥,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病功效。

麻黃煎中包含澤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宣肺止咳: 麻黃煎以麻黃為君藥,宣肺解表,用於外感風寒,但同時也會伴隨痰飲積聚,影響肺氣宣降。澤瀉性寒利水,可與麻黃相佐,利水滲濕,通調水道,將肺中水飲排出,有助於宣肺止咳,使肺氣通暢。
  2. 相輔相成,減輕毒性: 麻黃辛溫,善於發汗解表,但過於燥烈,容易傷津耗氣。澤瀉性寒,可與麻黃相配,起到緩和麻黃之性,減輕其對人體的毒副作用,避免藥性過於猛烈,達到溫和治療的效果。

麻黃煎中加入獨活,是基於以下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散寒除濕效果: 麻黃性溫,發散風寒,獨活性溫,祛風濕痺。二者合用,可增強散寒除濕之效,對於風寒濕邪所致的疾病,如風寒感冒、風濕痹痛等,療效更佳。
  2. 緩解麻黃燥性,兼顧潤燥: 麻黃性燥,易耗傷津液。獨活性微潤,可緩解麻黃燥性,避免傷津,使藥性更平和。

在中藥方劑「麻黃煎」中,黃豆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清熱利濕、滋補肝腎的功效。黃豆性平味甘,能夠清熱利濕、滋補肝腎,適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感染、腰膝酸軟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黃豆能夠增強方劑的清熱利濕作用,對改善泌尿系統炎症非常有益。

主治功效


麻黃煎主治功效分析

麻黃煎的主要功效可以歸納為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溫經通絡。主要用於治療風水證,表現為全身腫脹,甚至腫脹到皮膚欲裂的程度。

治療原理分析:

從提供的古文內容中可以發現,麻黃煎的應用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發汗解表:

    • 多篇文獻提到了麻黃煎可以發汗,如《蘭室秘藏》、《醫學研悅》中均記載了麻黃煎可使患者出汗,且出汗後病情好轉。《醫學研悅》中還詳細解釋了麻黃的發汗機理:「麻黃之形,中空而味辛,空則能通腠理,辛則能種散寒邪」。
    • 其他文獻也間接提到了麻黃煎的發汗作用,例如《醫方選要》、《黃帝素問宣明論方》、《馮氏錦囊秘錄》等提到的「換骨丹」,都使用了麻黃煎膏來製作藥丸,並強調服用後會「遍身汗津滿」。
  2. 利水消腫:

    • 《備急千金要方》明確指出麻黃煎可「治風水,通身腫欲裂,利小便」。
    • 《太平聖惠方》中提到「治癱瘓風,腳手腫滿,骨節疼痛,宜服麻黃煎丸方。」說明麻黃煎可用於治療與水腫相關的疾病。
  3. 溫經通絡,祛風止痛:

    • 多篇文獻提到了麻黃煎可用於治療風症、癱瘓、疼痛等症狀,例如《太平聖惠方》的「治癱瘓,並諸風,並宜服黑龍丹方」、《雜病源流犀燭》的「換骨丹」用於治療「風痱」、《醫學入門》的「換骨丹」用於治療「中風癱瘓,口眼喎斜,半身不遂」等。這與麻黃的溫經散寒、舒筋活絡功效相符。
  4. 與其他藥物配伍:

    • 在多個文獻中,麻黃煎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增強療效或針對特定病症。例如:
      • 《蘭室秘藏》中麻黃與人參、生地黃、柴胡、防風等同用,可能用於治療表證兼有氣虛、陰虛等情況。
      • 《仁齋直指方論》中麻黃與當歸、辣桂同用,以治療陰疽。
      • 《種福堂公選良方》中麻黃與甘草、桂枝同用,以治療陰症諸毒。
      • 《馮氏錦囊秘錄》中麻黃煎膏與思仙米、槐角子、桑白皮等同用,以治療中風癱瘓。
  5. 外用:

    • 除了內服,麻黃煎還可用於外治。例如《簡明醫彀》中提到「治代指,麻黃煎汁,入芒硝熱浸之。」、《冷廬醫話》中提到「以控涎丹為主,加入麻黃煎成膏藥,普施甚效」。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麻黃煎的主要功效是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溫經通絡,祛風止痛。其治療風水證的原理是通過發汗和利尿,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腫脹;同時溫通經絡,祛除風邪,緩解疼痛。此外,麻黃煎還可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以治療多種疾病,並可外用治療某些皮膚病症。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分析是基於提供的古文內容,古代醫學的理論和方法與現代醫學有所不同,因此這些分析僅供參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麻黃煎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初期服用,以免加重病情。麻黃煎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因此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如果出現這些症狀,可以適當減少服用量。

相關疾病


腎絲球腎炎腹瀉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麻黃煎, 出處:《千金》卷二十一。 組成:麻黃4兩,茯苓4兩,防風5兩,澤漆5兩,白朮5兩,杏仁1升,大戟1升,清酒1升,黃耆3兩,豬苓3兩,澤瀉4兩,獨活8兩,大豆2升(水7升,煮取1升)。 主治:利小便。主治:風水,通身腫欲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