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茯苓散

DA DOU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1%
膀胱經 11%
肝經 11%
腎經 9%
胃經 9%
大腸經 5%
心經 5%
小腸經 2%
脾經
肺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豆茯苓散中加入黃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健脾利濕,和中益氣: 黃豆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利濕、和中益氣的功效。與茯苓搭配,可以增強其利水滲濕之效,並兼顧脾胃功能,更能有效改善水濕停滯、脾虛乏力等症狀。
  2. 補充蛋白質,營養滋補: 黃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營養物質,可以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尤其對脾胃虛弱、營養不良者有較好的滋補作用。

總之,黃豆在方劑中既能發揮藥用功效,又能補充營養,與茯苓相輔相成,使藥效更佳。

大豆茯苓散方劑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桑白皮性寒,味甘,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配合茯苓、大豆等藥材,可加強利水滲濕之效,有助於改善水腫、腹脹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桑白皮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可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毒熱內盛所致的疾病。

大豆茯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和中寧心: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三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大豆茯苓散主要針對脾虛濕困所致的諸症,而茯苓可健脾利濕,使脾胃運化正常,同時寧心安神,改善因濕困脾胃而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
  2. 配伍相宜: 茯苓與大豆等藥材相配,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茯苓健脾利濕,大豆補脾益氣,二者合用,可加強健脾利濕之功,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豆茯苓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一、 健脾利濕: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方中茯苓、大豆皆具利水作用,白朮加入可加強健脾之力,使利水作用更為順暢,避免單純利水傷脾之弊。

二、 補氣升陽:白朮能補脾氣、升脾陽,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氣虛下陷所致的腹瀉、水腫等症。此與方中大豆、茯苓共同調理脾胃,改善水濕運化不暢的作用相輔相成。

大豆茯苓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利水消腫: 防風性辛溫,具有疏散風邪、通經活絡之效。方中茯苓健脾利濕,大豆利水消腫,三者合用,可有效祛除風溼水腫,緩解腫脹疼痛。
  2. 增強利水滲溼作用: 防風可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利於水溼的運化排泄,從而增強茯苓、大豆的利水滲溼功效,加速水腫消退。

大豆茯苓散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助消化:橘皮味辛、苦,性溫,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的作用。它可以幫助脾胃運化,促進食慾,改善消化不良,配合大豆、茯苓等藥材,更能有效地調理脾胃功能。
  2. 行氣消脹,止痛:橘皮能疏肝理氣,行氣消脹,緩解胃脹、腹痛等症狀。大豆茯苓散用於治療脾虛濕阻、水腫腹脹等症,橘皮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更全面地解決脾虛濕阻所引起的症狀。

大豆茯苓散方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方中以大豆、茯苓健脾滲濕,但脾濕不化,易生痰濁,影響脾胃運化。半夏加入可助脾胃運化水濕,化痰止嘔,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 調和藥性:大豆茯苓散以大豆、茯苓健脾利濕,但性偏寒涼,易傷脾陽。半夏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過寒傷脾,使藥效更為平和。

大豆茯苓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脾止瀉: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大豆茯苓散用於脾虛濕盛、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瀉,生薑可以溫脾陽氣,助消化吸收,緩解腹瀉症狀。
  2. 解毒抗菌: 生薑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減輕腸道炎症,輔助大豆茯苓散改善腸道菌羣失衡,進一步達到止瀉的效果。

大豆茯苓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氣血循環: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大豆茯苓散以茯苓、大豆等健脾利濕為主,但脾虛濕盛往往導致氣血不足,影響藥物效力。加入當歸可補血活血,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2.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大豆茯苓散以利水消腫為主,但脾虛濕盛也常伴隨氣虛血瘀,單純利水消腫,可能會造成氣血運行不暢。當歸能活血化瘀,與茯苓、大豆等藥材協同作用,既利水消腫,又能改善氣血循環,從而達到更佳的療效。

大豆茯苓散中加入防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祛濕利水: 防己味苦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與方中大豆、茯苓等利水滲濕藥物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消腫之功,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防己亦具清熱解毒功效,可緩解因濕熱蘊結所致的發熱、口渴、口苦等症狀。與方中其他清熱藥物共同作用,加強清熱解毒之功,使療效更佳。

大豆茯苓散為一方古籍記載之藥方,主要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其組成中含大豆、茯苓及麻黃等多種草藥。其中,麻黃的加入,因其性味辛溫,具有發汗解表、利尿消腫之功。在該方中,麻黃與大豆、茯苓相輔相成,大豆可利水濕、補虛損,茯苓則能健脾利水,三者合用,共同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增強利尿效果,達到消腫的目的。此外,麻黃還能開宣肺氣,使水道通暢,從而增強整體療效,是大豆茯苓散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大豆茯苓散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在於其利水滲濕的功效。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之效。

方劑中,大豆具有健脾益氣之功,茯苓則擅長健脾滲濕,三者合用,能有效利水滲濕,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豬苓的加入,更能加強利水滲濕之效,使方劑療效更顯著。

大豆茯苓散為一方經典利水消腫之劑,方中大戟與大豆、茯苓並用,相得益彰。大戟性寒味苦辛,歸肺、腎、大腸經,具峻下逐水之效,專治水腫脹滿,尤善去臟腑間停滯之水液。然而,大戟性烈,單用易傷正氣,故配伍大豆、茯苓以緩其峻烈。大豆甘平,能養血利水,調和營衛;茯苓則淡滲利濕,健脾益氣,二者共助大戟行水而不傷正。此三方相合,既增強了利水消腫之力,又兼顧了保護脾胃,使療效穩妥,適用於水腫、胸腹脹滿等症,是辨證施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大豆茯苓散中加入冬葵子,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的功效。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滑腸通便的功效。方中加入冬葵子,可與大豆、茯苓等藥材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水腫等症狀。同時,冬葵子亦能潤腸通便,配合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而促進水濕代謝,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大豆茯苓散為一傳統中醫處方,其組成精妙,融合多種草藥之長。方中鱉甲,性微寒,入肝腎經,功擅滋陰潛陽,軟堅散結,對肝腎陰虛、癥瘕積聚有獨到療效。與大豆相配,大豆益氣利濕,兩者合用,既可增強滋陰之力,又能利水消腫,共奏滋腎益肝、利濕退黃之效。茯苓健脾利水,輔助全方調理水濕,使藥力更臻完善。此方適應於因肝腎陰虛所致的黃疸、浮腫等症,通過精準配伍,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之目的,彰顯中醫辨證施治之精髓。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豆茯苓散」

風水腫是指因水飲內停,引起皮下組織或體腔內的水腫,症見形體浮腫,按之凹陷,狀如風吹而成,故稱。

大豆茯苓散的主要成分包括:

  • 黃豆:健脾益氣、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胃、健脾利水、解毒消腫。
  • 桑白皮: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血。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橘皮: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生薑: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防己:祛風除濕、利水消腫、散風寒、健脾胃、止咳化痰、利水滲濕、活絡止痛、破血消癥。
  • 麻黃:發汗解表、利水消腫、止咳平喘、散風寒。
  • 豬苓:利水消腫、生津止渴、止瀉、止嘔及改善排尿等多種功效。
  • 大戟:瀉下逐水、瀉下、利水消腫、通經絡及散結等傳統代功效。
  • 冬葵子:利水滲濕、滑腸下乳、清熱利尿、驅蟲殺蟲、順胎產。
  • 鱉甲:滋陰、補氣、清熱瀉火、平肝息風、降氣、清虛熱、調經。

大豆茯苓散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風水腫、水腫、脾虛水腫、濕熱水腫等症狀。

總結

大豆茯苓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健脾胃等功效,可治療風水腫、水腫、脾虛水腫、濕熱水腫等症狀。大豆茯苓散中的各味藥材具有協同作用,可增強藥效,減少副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大豆3升,桑白皮5升(以水二斗,煮取1鬥,去滓,納後藥),茯苓5兩,白朮5兩,防風4兩,橘皮4兩,半夏4兩,生薑4兩,當歸3兩,防己3兩,麻黃3兩,豬苓3兩,大戟1兩,葵子1升,鱉甲3兩。
納前汁中,煮取5升,1服8合,日3次。每服相去如人行10里久。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宜久煎。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大豆茯苓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一。 組成:大豆3升,桑白皮5升(以水2鬭,煮取1鬭,去滓,納後藥),茯苓5兩,白朮5兩,防風4兩,橘皮4兩,半夏4兩,生薑4兩,當歸3兩,防己3兩,麻黃3兩,豬苓3兩,大戟1兩,葵子1升,鱉甲3兩。 主治:風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