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感冒好難解?破解「寒包火」現象,現代人必學!

- 最後更新:2025-11-05首次發表:

經過一整個夏天與秋天的累積,體內的火氣在進入初冬後並不會自動消退。當寒氣逼近,外寒與內火交錯,就容易形成「寒包火」的狀態。

因此,初冬的感冒往往特別難處理,因為它不是單純的風寒侵襲,而是夾雜著體內積熱的複雜情況。

然而,在了解原理後,只要善用合特定的中藥方,往往能快速緩解。本文將解析其機制與思路,希望能給正受這種問題困擾的人提供參考與方向。

秋冬季節體內「寒包火」現象

很多人以為感冒就是受了風寒,吃點中藥休息一下就好。要真這麼簡單,中醫早就天下無敵了。問題在於,大多數人的身體狀態沒那麼單純

中醫有個概念叫「寒包火」。意思是,人體本來就有內火,像是因為熬夜、吃太多辛辣油炸、壓力大等,讓肺胃積熱。這時外面又碰到寒氣入侵,冷風把這團「火」困在身體裡,就會形成「外寒內熱」的情況。

現代人整個夏秋季累積的火氣,其實到了冬天也不會突然消失。當冬季寒氣一來,很容易就出現寒包火的狀態。

現代人的體質,普遍呈現寒包火的狀態
現代人的體質,普遍呈現寒包火的狀態

常見症狀可以分成兩類:

  • 外寒的表現:怕冷、發燒但覺得冷、頭痛、身體痠痛(特別是後頸和背部緊)、鼻塞、流清鼻涕(初期)、喉嚨癢(不是痛)。
  • 內火的表現:喉嚨紅腫疼痛、煩躁、口渴想喝冷飲、咳嗽痰黃黏、甚至便秘、口臭。

這種體質最核心的特點是:外面冷得發抖,身體裡卻燥熱難受,就像「穿著厚棉襖卻裡面燒著炭」。

更有趣的是,很多人其實感覺不到自己體內的熱,但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指標:嚴重口渴或尿黃。

冬天天氣冷,本不容易口渴,如果在寒冷季節仍常覺得口乾想喝水,這往往就是體內有火熱的明顯信號。

從經絡觀察「寒包火」現象

很多人看「寒包火」這種說法時,會覺得有道理,但也覺得有點玄。

理論懂了,卻不知道怎麼驗證。現在透過經絡檢測數據,這件事其實可以看到得非常清楚,甚至每個人都能親自驗證。

在雲端中醫的系統裡,「火氣」對應到「寒熱指數」中的「少陽經」和「陽明經」,特別是三焦經和胃經最關鍵。

尤其是「三焦經」,當體內有火的人,這條經絡的能量常常會飆高,呈現明顯的「實證」。

有趣的是,每到秋末、入冬後,都會有一定比例的三焦經不降反升,反而更旺,這正是「寒包火」的典型數據現象。

2025 年 11 月初的實例。某位會員天氣轉冷後,先感覺喉嚨不太對勁,知道這可能是感冒前兆。

隔天晚上他突然發冷、流鼻水、全身痠痛、開始咳嗽、手臂三焦經路線疼痛、背痛,確定是感冒傷寒!

他立刻進行經絡測量,結果很有意思,他發現自己全身體能數值非常低,但三焦經與胃經能量卻飆高。

感冒傷寒時,體內寒包火的經絡現象
感冒傷寒時,體內寒包火的經絡現象

他看到數據後突然理解:「怪不得這兩天狂口渴,怎麼喝水都不解渴,原來真的是火被包住了。」

因為平常他經常閱讀雲端中醫文章,他立刻服用「柴胡桂枝湯」加上「麻杏石甘湯」。兩天後幾乎所有症狀都消失,只剩下乾咳。

所以,可見「寒包火」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被數據看見、能被身體感受、能用方法處理的現象。

事實上,這種經絡現象只會在「初冬」的時候會看到,等寒氣漸漸累積至初春的時候,「少陽經」和「陽明經」全部轉變成穩定虛證,那就是「實寒」了,沒有火可以包了

關鍵在於餘熱未清

兩天後,這位會員覺得幾乎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只剩下乾咳。他覺得胸口像還包著一股熱氣,所以雖然天氣寒冷,還是想穿短袖。

先前他看過雲端中醫的文章,提到「麥門冬湯」能改善感冒症狀雖已消失,卻仍有部分燥熱之邪滯留肺部,引發難以痊癒的咳嗽。於是他又連續服用了兩天,結果覺得舒服許多。

大多數人在感染新冠或流感後,如果出現咳嗽遲遲不癒的情況,中醫界通常會運用「麥門冬湯」或「沙參麥冬湯」。

這是因為這類方藥能改善熱病後津液耗損,也就是所謂的陰虛。這項觀念在現代醫學中仍未被討論,因此顯得格外重要。

透過這整套戰術,除了快速化解感冒傷寒,也可將整個夏秋季節體內累積的餘熱清除,這是非常完美的處置方案,每一年都要處理1-2次

運用中藥改善「寒包火」原理

這位會員用這兩個中藥方,很快改善了「寒包火」型的感冒,這裡還繼續探討,這兩種中藥是怎麼運作的?

雲端中醫在許多文章中提到「柴胡桂枝湯」,它是小柴胡湯加桂枝湯的合方,用來處理「半表半裡(少陽病)」兼「太陽表證」的情況。

現代人因為生活方式與情緒壓力,感冒時很容易進入少陽病階段。

少陽病的典型表現包括忽冷忽熱、胸脅脹滿、心煩、想吐、食欲差、口苦咽乾。太陽表虛證則常見發熱、怕風、出汗、頭痛、頸項強硬、鼻塞、乾嘔。

柴胡桂枝湯的作用很明確,當一個人同時出現少陽病的忽冷忽熱、心煩欲嘔,以及太陽病的發熱出汗、身體酸痛時,這個方子能雙向處理,既疏解半表半裡,又協調體表風寒。

因為現代人普遍有肝鬱化火的問題,小柴胡湯及其類方的使用機率非常高。

此外,雲端中醫自 2024 年開始,也特別強調「麻杏石甘湯」的重要性,它主要處理「肺中鬱熱」。典型表現包括發熱、喘咳、痰黃黏、口渴、舌紅苔黃。

回到這位會員的狀況。他過去整個夏天和秋初,胸口常有熱感,但那時不咳。天冷後外寒入侵,熱被困在肺部,肺氣宣發失常,就開始咳嗽。

如果把這兩個方子的作用疊在一起就很清楚,代表病邪不只是停在表層(不是純太陽病),也沒有完全進入裡面(不是純陽明病)。一部分在半表半裡(柴胡桂枝湯證),另一部分直接影響肺(麻杏石甘湯證)

柴胡桂枝湯就像縱向調節系統,負責從表層到半表半裡這條軸線,把被阻滯的氣機梳開。麻杏石甘湯像定點消防隊,專門清掉肺中的鬱熱,解決咳嗽與喘促。

兩方分工明確,既抓全局也處理局部。這是非常典型的辨證論治,「有是證,用是方」的靈活與高效。

所以,中藥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遙遠、難懂。只要懂自己的經絡圖,就能找到身體的關鍵訊號,精準出手調理。

說到底,中藥會不會,是不是能用得好,很多時候差在一個「願不願意開始」。只要肯試、肯觀察自己,知識就會慢慢變成自己的力量。

身體是最好的老師,數據是最客觀的證明。你願意踏出第一步,就已經走在懂中醫的路上了。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