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絡體質角度,理解傷寒論六經辨證之「三陰病」!

- 最後更新:2024-12-17首次發表:

許多自學中醫的學習者在學習《傷寒論》時,常感到困惑:如何利用經絡數據來輔助「六經辨證」,準確判斷自己屬於哪一種六經病?之後才可以順利開中藥。

由於「陽病」比較複雜,「陰病」卻非常的單純。本文從「經絡體質」的角度出發,解析「三陰病」背後的經絡模型,為自學中醫者提供研究與參考的方向。

傳統學習傷寒論,從類方下手

過去幾年來,許多人提出這樣的問題:在學習JT叔叔生動有趣的《傷寒論》課程後,雖然感覺六經辨證非常實用,但至今仍缺乏一種客觀的方法能直接辨別六經病。是否有可能透過經絡檢測來進行辨別呢?

傳統學習《傷寒論》的方法,是運用「類方」的概念。簡單來說,先判斷病人屬於哪一種類方(例如桂枝湯),再根據病情進行加減化裁。

清代經方大師徐靈胎在《傷寒論類方》的序文中曾提到:「後人各生議論,每成一書……愈更愈亂,終無定論。」因此,他選擇以方證入手,才得以「乃無遺憾」!可參考這篇文章:

然而,這種「類方」的方法,仍需比對症狀與方劑的適用性,並高度依賴個人經驗和判斷,難以完全擺脫人腦的重度參與。

傷寒論將疾病依照陰陽分類,產生六種階段疾病
《傷寒論》將疾病依照陰陽分類,產生六種階段疾病

雲端中醫研發團隊,面對這個問題也思考了好幾年,因為並沒有一種「經絡型態」,可以馬上確認這是什麼六經病?

但是長期觀察經絡數據中發現,特定體質的人,確實比較容易得到特定的六經病,這裡就特別針對「三陰病」來進行探討。

傷寒論的「三陰病」現象與體質

《傷寒論》中所提到的「三陰病」屬於「陰性」病症,簡單來說就是「寒病」,即由外來「寒邪」深入體內引起的疾病。

然而,通常情況下,導致疾病的寒氣未必是不正之氣(即邪氣),而是正常存在的寒氣。

這種寒氣之所以能引發疾病,並非因為寒氣本身具備特殊的「邪惡性」,而是由於患者自身抵抗力虛弱,無法有效抵禦寒氣入侵所導致

在《傷寒論》中,對「直中」的概念有明確的討論,例如「太陰直中」和「少陰中寒」等病證。

這些病證描述了寒氣直接侵入內部臟腑的情況。那麼,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受到寒邪「直中」,而另一些人卻不會呢?

有些人的體質,很容易寒邪直中
有些人的體質,很容易寒邪直中

《傷寒論》中提到,某些病證與治療不當導致的機體陽氣損傷密切相關。當陽氣受損時,可能導致寒氣從內部生成。

這類病機多見於如「理中湯證」和「四逆湯證」等病證,這些情況並非單純由外寒侵襲所引起,而更多是內寒的結果。

《內經》也提出了「陽虛生外寒」的概念,指出體內陽氣不足可引發寒邪。這種寒邪既可表現為外寒,如惡寒、肢體冰冷、四肢厥冷等,也可表現為內寒,如腹痛、下利、腹中冷痛等症狀。

由此可見,一個人在感冒後進一步發展為「三陰病」,往往與其體質息息相關。

可以將這種情況比喻為,有些人的家門從不鎖,小偷便能輕易沿著固定的路徑進入並偷竊;而有些人的家門鎖設計精密複雜,小偷便難以得手。

從經絡推斷看傷寒論的「三陰病」

以下從「經絡體質」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有些人就很容易得到「三陰病」,有些人卻沒有,依序探討「太陰病」、「少陰病」與「厥陰病」。

1.太陰病

首先來看「太陰病」,太陰就經絡而言主要是「脾經」,《傷寒論》中也定位太陰病就是脾胃虛寒的疾病。

《黃帝內經》中也提到:「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

有些人會問說,那如果一個人的經絡圖上,經常看到脾經虛證,是不是代表「太陰病」呢?

這可沒這麼簡單,關鍵還是要看膽經與胃經,當一個人長期脾經虛證,膽經與胃經也虛證,那就是「脾虛」+「陽虛」,就理論上,這種人就很容易「太陰直中」

理論歸理論,實際上是不是這樣才是重點,經過雲端中醫不少會員長期的回報,這件事情確定是真的。

容易出現「太陰病」的經絡體質現象
容易出現「太陰病」的經絡體質現象

當一個人長期出現脾經、膽經、胃經的經絡型態,稱為「綜合經絡體質」,這種人確實很容易出現脾胃虛寒的症狀

例如,有些人只要天氣一冷,在外面吹到風,就開始肚子痛了,但是多數人是不會這樣的。

有許多這類體質的會員,只要腹痛、腹瀉、疲勞、食慾不佳、怕冷手腳冰冷,就是吃3匙「附子理中湯」科學中藥,而且效果還非常的穩定,這背後的理由就在這裡。

2.少陰病

其次,來看「少陰病」,少陰就經絡而言主要是「腎經」,《傷寒論》中也定位少陰病就是腎陽不足的疾病。

《黃帝內經》中也提到:「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從經絡理解「少陰病」就更容易了,雲端中醫從大量現代人經絡數據中發現,最常出現的經絡組合,就是膽經+腎經虛證。

從大量數據中發現,膽經與胃經的能量連動性高,所以經常會連帶出現膽經+胃經+腎經虛證,這不就是「腎虛」,加上「陽虛」嗎?

容易出現「少陰病」的經絡體質現象
容易出現「少陰病」的經絡體質現象

在《傷寒論》中,太陰病與少陰病經常是重疊的,用藥也幾乎類似,從經絡體質的角度來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同樣是綜合經絡體質,這種經絡體質的「腎經」通常也是虛證,所以當然「太陰病」與「少陰病」幾乎都是重疊的

過去幾年來,透過一些會員長期的回報,確實這類人在感冒發燒的時候,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附子理中湯」之類的中藥效果特別好。

少陰病最麻煩的是,到後來不是只有單純的寒證,而會開始化熱,而進入厥陰病。

3.厥陰病

最後來看「厥陰病」,厥陰就經絡而言主要是「肝經」。自古以來,厥陰病可以說是一種是一個「千古疑案」,這到底是什麼病,實在是很難搞懂?

《黃帝內經》中提到:「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很明顯指的是肝經陰寒的疾病。

因為厥陰病自古以來被視為「死證」,那如果有一個人的經絡圖上肝經異常,是不是馬上會死呢?而事實上99%的人肝經都曾經出現過異常的,也沒有死啊!

中國大陸北京醫師余秋平專門研究糖尿病、腫瘤、內科代謝疾病...等等,在其著作《千古疑案厥陰病》提出深入分析。

首先,他認為許多慢性內傷性疾病,究其根本原因,很多也是外感誤治而導致邪氣深伏在體內所造成的。

其次,厥陰病是「肝陰內虛」的體質,又有「少陰病」陽虛體質之人,屬於體內「上熱下寒」、「風火內鬱」的病證。

他歸納厥陰病常見四類病證:1.上熱下寒證、2.厥熱勝復證、3.木克土證、4厥陰經郁火證。這就「千古疑案」厥陰病的實質。

白話解釋是,厥陰病的人身體上半部感到發熱,而下部卻感到寒冷,手腳冰冷,但體內又有熱象反覆發作的症狀。脾胃系統運行不佳,肝經氣機不暢,積累了過多的火熱

從這些症狀顯示來看,也完全符合「綜合經絡體質」的現象,「綜合經絡體質」經常會呈現「上實下虛」的現象,體內確實寒熱夾雜,寒熱指數「上熱下寒」,完全可以用數據看出體內又寒又熱的矛盾現象

尤其是那個「上實」,整個上半身可以說是滿滿的火氣,但是下半身嚴重虛證,卻是嚴重的虛寒。

容易出現「厥陰病」的經絡體質現象
容易出現「厥陰病」的經絡體質現象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與回報看來,多數的慢性疾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壓、腫瘤、各種內科代謝疾病,有較高的機率就是呈現這種經絡型態。

所以,如果一個人是屬於「綜合經絡體質」,又出現體內又熱、又寒的現象,都可以歸類為「類厥陰病」

這也難怪余秋平醫師,每天與這些慢性病患者交流之後,最後會開始專注研究「厥陰病」。

事實上,有些人在20歲就已經開始出現這種經絡體質了,所以經絡體質的嚴重性,還必須加上時間的累積因素,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嚴重性就逐步加深。

至此,會發現以上從經絡探討「三陰病」,幾乎是一種經絡體質就可以貫穿「三陰病」,這也是現代各種慢性病的經絡模型

在改善這類體質的過程中,「排寒」絕對是首要之務。當一個人透過養生調整並改善「綜合經絡體質」後,經絡狀態可逐步轉變為「鐵三角經絡體質」,最終向「平和經絡體質」過渡。這樣的轉變過程,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實踐親身驗證。

然而,現實中絕大多數人無法徹底改變自身的體質,只能選擇與「綜合經絡體質」長期共處。透過持續的養生調理,雖然不能完全消除問題,但可以有效延緩體質的惡化。

這正是雲端中醫推廣「個人化養生系統」的核心目標,陪伴每個人與自己的經絡體質共處,透過養生以預防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