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理解中藥、食療(藥膳)究竟是如何養生?可以用一句話解釋,核心就是在調整每個人身體的「陰陽寒熱」狀態!
問題就在於大家並不知道,這個中藥、食療(藥膳)的寒熱?也不知道自己的體質是寒是熱?所以就不知道怎麼養生。
而今運用經絡檢測,可以查找出自己身體的寒熱狀態,同時比對中藥、食療(藥膳)的寒熱,從此養生就會變得超簡單,提供給中醫養生人士參考。
1.「寒熱指數」如何查看?
雲端中醫經絡檢測個人版,每一次的經絡數據,都會提供一個「寒熱指數」(註1)自動分析頁面(見下圖)。

由於許多人看不懂,所以還會以文字、圖表、簡易文字教學、詳細文章教學,所以完全不可能學不會。
2.寒熱指數的區間與體質判斷
以這個人會員為例,他是在2024年底冬季出現「上下皆寒」,系統以清楚文字提出解釋,很容易學習。
不過,每個人的狀態都是不一樣的,最常見的會是「上熱下寒」,系統會描述你的體質非常熱、輕微熱...等文字。可以參考這篇文章,有提供詳細解釋:
以上分析的是單次的經絡數據所呈現的「寒熱指數」,如果一個人可以累積一年進行經絡檢測,就可以看到屬於自己「寒熱指數」體質現象,觀察一年內的奇妙變化。
以下圖為例,是會員累積5年以上的經絡數據,可以清楚看到他的「寒熱指數」在一年四季是有變化的。

他的體質總體而言是以「上熱下寒」為基礎,在初春的時候會短暫出現「上下皆寒」。從圖表就可以清楚看出在一年四季體內寒熱的變化規則。
有人會問「寒熱指數」究竟好不好用,準不準呢?例如,2022年9月12日首次發表「寒熱指數」當天,某會員就回報自己的感受。
當時他覺得上半身有很熱的感覺,一直想要吹電風扇,但是下半身的腳底板有點冷冷的,果然寒熱數值呈現上1.21,下-0.61,自動分析文字是「上熱下寒」,他回饋說:「真的很準啊!我就是這個感覺。」

之後幾年間,不少會員都回饋這個寒熱指數很好用,多數的時候是很準確的。
有時候,某些會員會感覺自己體內很燥熱,但是系統卻呈現「上下皆寒」,這就是在告訴大家事實的真相,請各位一定要親自驗證。
3.中藥與食療的寒熱指數
透過系統輔助,可以清楚知道每個人體內的寒熱狀態,那接下來就要來判斷,你服用的中藥是寒還是熱?
雲端中醫醫針對每一個中藥複方,系統都會自動判斷寒熱,也是以清楚的文字提出解釋。
由於每個中藥方劑都是運用寒藥、熱藥所共同組成,所以一個中藥方劑,通常會同時出現「寒性指數」與「熱性指數」。

2025年1月之後,雲端中醫中藥方劑資料庫提出「寒熱比例」,這是將「熱性指數」除以「寒性指數」,可以更快速地看出這個中藥方劑的寒熱狀態。
「熱寒比例」判斷規則很直觀:數值愈大,代表該中藥方劑愈熱。數值愈小,代表該中藥方劑愈寒。
以「桂枝湯」為例,此中藥方劑的「熱性指數」是19,「寒性指數」是5,熱寒比例是3.8,這是熱性的中藥。
4.寒熱指數的養生應用
當你清楚知道體內的寒熱狀態,也知道中藥方劑的寒熱狀態,之後會產生什麼好處呢?
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可用來進行中藥、食療,任何與飲食相關的養生法都可以配合運用。
例如某會員2022年3月的時候,進行了熱療實驗(點選閱讀),確認自己是寒性體質。
在4月的時候,因為服用太多桑葚,身體感到很不舒服(點選閱讀),更加確認自己不適合吃寒性食物。
但是到了6月之後狀況就不同了,他覺得吃一些寒涼食物感到身體很舒服,他開始每天喝綠茶,每天也沒怎麼樣。這個狀況持續到2022年8月進入秋天之後,又不一樣了。
直到2025年1月,他私下分享:「持續觀察幾年後,確認同樣寒性中藥或食物,在每個季節服用的感覺都不一樣。」

過去某會員曾經回報,他在2021年時因為大量食用西瓜,膝蓋痛了一整個夏天,服用西藥及進行復健都沒改善,善於養生的朋友就建議他:「不要再吃西瓜了啦!」。
結果在2022年夏天期間,他嚴格要求自己少吃西瓜,每次最多只吃3小片。之後連續幾年下來,直至2024年夏季,也沒有再度出現膝蓋痛。
所以,當你精確地知道自己的「經絡體質」寒熱運作規則,也知道當經絡檢測當天,自己體內的寒熱狀態,就可以清楚知道自己是不適合服用這個中藥或食物。
當一個人持續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了解自己的體質,再配合雲端中醫的中藥方劑資料庫,就可以以輕鬆判斷這個中藥適不適合自己,在養生的路上就會更加容易且精確。
註1:計算原理:寒熱指數就是「單一經絡平衡指數」的加總,屬於「經絡平衡指數」的內容,所以只要開啟「經絡平衡指數」,就可以查看。區分為「上半身」的寒熱指數及「下半身」的寒熱指數。

雲端中醫編輯組
雲端中醫開發團隊由一群熱愛研究中醫的軟體工程師所組成,專長: Python,T-SQL,NOSQL,Node.JS,TensorFlow,Pytorch,各種Javascript框架,各種雲端架構AWS,Google,Azure,立志推廣中醫及五術科學化,以延續傳統中國人博大高深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