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楸藥解

清代醫家黃元御所著的《玉楸藥解》,是一部在中醫藥學史上佔有獨特地位的藥物學專著。此書刊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共八卷,收錄藥物二百九十種,依類別分為草、木、金石、果、禽獸、鱗介魚蟲六部。與當時主流的本草著作不同,《玉楸藥解》不以博徵群書為尚,而是高度凝練,字字珠璣,融入了黃元御個人對藥性的精闢見解與臨床體悟,展現了其獨特的中醫理論體系。

《玉楸藥解》的問世,根植於黃元御對前代醫學,特別是藥物學的深刻反思與批判。在其自序中,黃元御追溯了中醫藥的源流,認為神農、黃帝開啟藥醫之道,而醫聖張仲景集大成,法度完備。然而,自仲景之後,諸家本草多為「孟浪之談」,未能真正理解藥性,甚至誤用藥物,「以毒兆民」。他特別點名批評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認為其「博引庸工訛謬之論,雜以小說、稗官、仙經、梵志,荒震無稽」,背離了聖賢作述的嚴謹義理。這種尖銳的批判,一方面體現了黃元御對醫學純正性的極高要求,另一方面也為他自己的著作定位——不是對既有知識的簡單匯集,而是基於對經典(尤其是《傷寒》)的深刻理解和個人臨床實踐而進行的重新解讀與創建。

黃元御自號玉楸子,書名即由此得來,可見此書是他醫學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對藥物理解的標誌性成果。他將此書列為其醫學著作的第八部,與《傷寒說意》、《素靈微蘊》等並列,足見其在作者心目中的分量。自序中的人生感懷與著書艱辛,也透露了他對醫學事業的執著與獻身精神。

《玉楸藥解》的最大特色,在於其藥性理論的闡述與黃元御獨特的脾胃學說及氣機升降理論緊密結合。黃元御是清代「一氣周流」學派的代表人物,強調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認為一切病證皆源於氣機阻滯或升降失常,而脾胃(戊土、己土)的健旺與否直接影響氣機的運轉和四維(水火金木)的交通。因此,在《玉楸藥解》中,藥物的性味歸經與功效論述,無不圍繞著調暢氣機、燮理脾胃、斡旋升降這一核心展開。

書中許多藥物的歸經,首重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這與其脾胃為後天之本、氣機樞紐的思想高度契合。例如,草部中的蒼朮、黃精、益智仁、草豆蔻,木部中的丁香、木香、白檀香、檳榔、大腹子等,無一例外都歸入脾胃二經。黃元御在闡述這些藥物的功效時,常用「調中」、「燥濕」、「溫寒」、「運行郁濁」、「升降」等術語,強調其在脾胃層面調和氣血、推動運化、去除濕寒、打開鬱滯的作用。

以蒼朮和白朮為例,這是黃元御經常對比討論的兩味藥。他明確指出「白朮守而不走,蒼朮走而不守」,因此白朮善於固守、補益,而蒼朮善於走竄、宣散。他進一步從臟腑與五行氣化的角度解釋:「白朮入胃,其性靜專,故長於守,蒼朮入脾,其性動盪,故長於行」。胃為戊土,其性靜;脾為己土,其性動。蒼朮入己土,能「並走乙木而達郁」;白朮入戊土,能「兼達辛金而降濁」。這種解釋不僅區分了兩藥的側重,更將其作用機理納入其土樞旋轉、金木升降的氣機理論框架之中(「戊己轉運,金木升降」)。他甚至將此與煉丹術語「環鉛聚汞」相聯繫,體現了其理論的廣闊視野。

在藥物功效的闡述上,黃元御不拘泥於傳統本草的簡單羅列,而是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甚至糾正前人的說法。書中雖未提供黃元御對人參、黃連、大黃等藥的詳細論述(這部分內容在書籍介紹中提到,但在提供的書本內容片段中未出現),但其在自序和部分藥物條目中的批判精神已可見一斑。例如,他批評庸醫將木香用於肝家病證是「不通」,因為肝氣屬風木,其病多燥,而木香辛燥,反增其燥。他對大腹皮的批評更為激烈,認為其只治皮膚之腫,不察腫脹的「根本」,這種「不知根本,但於皮膚求之」的做法,「非徒無益,而又害之」,深刻反映了他「治病必求其本」的醫學原則。

這種批判精神貫穿全書,使得《玉楸藥解》在簡約的文字中充滿了辨證的思考和個人的判斷。他描述藥性,不僅止於「性味歸經」,更深入探討其作用於氣機升降、臟腑運化的機理。對於一些具有毒性或易誤用的藥物,如鉤吻(野葛)與黃精的辨別,以及阿魏雖然「化癖磨症,此為第一」,但「不宜湯丸服餌,但可入膏藥敷貼」的告誡,都體現了他嚴謹的臨床態度和對生命負責的精神。

除了理論深度,《玉楸藥解》也具有一定的實用性。雖然論述簡約,但每味藥的關鍵功效、主治病證、常用方法及注意事項都有提及。例如,益智仁治療遺精、淋濁、吐血、崩漏等,並解釋其與水寒土濕、肝脾郁陷的關係;丁香治療嘔吐、反胃、腸滑等,強調其溫燥脾胃、降逆升陷之功。書中還偶爾提及炮製方法(如黃精蒸曬、益智仁炒研、木香麵煨生磨)和使用注意事項(如烏藥不宜虛家,檳榔氣虛作滿則損正),這些都是臨床醫生需要了解的實際內容。

然而,《玉楸藥解》並非沒有爭議。其對《本草綱目》等前代本草的激烈批判,以及完全建立在黃元御個人理論體系上的藥性解讀,使得其內容與傳統本草存在較大差異。對於不熟悉黃元御氣機升降理論的讀者來說,可能難以完全領會書中的精髓。此外,書中收載藥物種類相對有限(290種),無法涵蓋所有常用藥物。其論述過於簡練,有時可能顯得不夠詳細,需要結合黃元御的其他著作來理解其理論背景。

儘管如此,《玉楸藥解》的價值不可忽視。它不僅是黃元御醫學體系中藥物學思想的集中體現,為研究黃氏醫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更重要的是,它為中醫藥研究提供了一種不同於傳統本草的視角和方法——強調從整體氣機運轉和臟腑生理病理的根本機理來理解和運用藥物,而非僅僅依賴經驗和症狀對應。這種注重藥物作用機制而非僅僅功效羅列的思路,對後世醫家產生了深刻影響,被譽為「醫林秘籍」,至今仍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和臨床參考價值。特別是對於深入理解脾胃在中醫理論中的地位、氣機升降的意義,以及黃元御學派的醫學特色,此書是不可或缺的文獻。

總而言之,《玉楸藥解》是一部充滿個性、理論色彩濃厚的中醫藥物學著作。它拋開了繁瑣的旁徵博引,以精煉的文字、獨到的見解,重新詮釋了藥物的性味功效及其作用機理。它是黃元御對藥學的貢獻,也是他對醫學真諦不懈追求的明證。讀者在研習此書時,需深入理解黃元御的醫學理論,方能真正領會書中藥性解讀的奧妙。


自敘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七

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