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食治
在中國醫學史上,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是一位泰斗級人物,被譽為「藥王」。他的著作不僅對後世醫學發展影響深遠,更在養生領域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千金食治》便是他對飲食養生與食療研究的集大成之作,這部書成書於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全面探討食療的專著,其重要性與價值不言而喻。
《千金食治》全書共二十卷,內容博大精深,旨在教導人們如何透過日常飲食來維護健康、預防疾病,甚至治療疾患。根據書籍介紹,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闡述飲食的一般原則,為讀者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中篇詳細論述各種食物的性味、功效及其適應症與禁忌;下篇則收錄了大量針對不同病症的食療方劑。這種結構層層遞進,從宏觀原則到微觀應用,體現了孫思邈系統性的醫學思想。
從「序」篇中,我們可以一窺孫思邈編撰此書的廣博學識與宏大志向。序言開篇追溯醫學的起源,提及神農、伊尹、黃帝、岐伯等先賢,強調了聖人拯民於疾苦的願望,必須仰賴賢明的臣子來發揚光大。醫家之務,經由這「二聖二賢」奠定基礎。然而,序言進一步指出,後來的醫者往往偏執一端,或知藥不知灸,或知灸不知針,難以達到全面的治療效果。而孫思邈,這位「有唐真人」,以其上智之材與康時之志,融匯貫通了扁鵲、倉公、仲景、華佗、葛洪、陶弘景等歷代名家的學說精華。他不僅「祖述農、黃之旨,發明岐、摯之學」,更「經掇扁鵲之《難》,方採倉公之《禁》」,集諸家之秘要,去眾說之未至。這表明《千金食治》並非憑空而作,而是孫思邈在繼承和發展前人醫學成就基礎上的創新之作。
序言中也概括了孫思邈另一部巨著《千金要方》(應是序言中所述「成書一部,總三十卷」的廣義範圍或另一版本,因《食治》獨立成書),其內容涵蓋廣泛:「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治之宜。」從婦人、嬰孺疾病到腳氣、中風、傷寒、癰疽、消渴、水腫,乃至七竅之疾、五石之毒、備急之方、養性之術,共二百三十二門,合方論五千三百首。這種全面性,使得孫思邈的醫學體系成為一座寶庫,而《千金食治》正是這寶庫中關於「食治之宜」的獨立篇章。序言讚揚孫思邈的醫術「十全可驗」,德行「厚德過於千金」,醫法「遺法傳於百代」,肯定了他對醫學發展和後世健康的巨大貢獻。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序言反映了經典傳承的困難與後世校勘的努力。由於「俗尚險怪,我道純正」,「世務徑省,我書浩博」,導致孫思邈醫學「學寡其人,寢以紛靡」,甚至「簡編斷缺」。這解釋了為何像孫思邈這樣偉大的著作,在流傳過程中也會面臨失傳或訛誤的風險。幸好唐朝統治者「以好生為德,以廣愛為仁」,詔令儒臣對這些「墜學」進行整理和校勘。序言作者(應是參與校勘的臣子)詳細描述了他們如何廣泛搜集公私藏本,參照《素問》、《靈樞》、《甲乙經》、《本草》等經典,以及謝士秦、劉涓子、崔氏、孟詵等後世醫家著作,進行反覆比對、核實,以求文字的純正、義理的通達。這一段描述不僅體現了古代學術傳承的嚴謹,也說明了現存版本的《千金食治》是經過官方或有識之士努力整理後的成果,更具可靠性。
進入「序論第一」,孫思邈更直接地闡述了飲食養生與食療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則。他引用仲景(應指張仲景)的話:「人體平和,惟須好將養,勿妄服藥。」這句話為全篇定下了基調:健康的首要之道在於良好的自我調養,而非輕易依賴藥物。藥物具有偏性,過度或不當使用會擾亂臟腑的平衡,反而容易招致外邪入侵。
孫思邈進一步指出,一切生命都依賴食物生存,然而人們往往「不知食之有成敗」,對飲食的利害關係渾然不覺,這如同日用水火卻不識其性一樣令人惋惜。他撰寫此篇的目的,正是希望啟迪蒙昧,讓讀者通過勤勉實踐,達到「有如影響」般的健康效果。
他引用衛汛引述扁鵲的話,定義了形體、疾病、藥物、醫者之間的關係,並再次強調:「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將飲食放在「安身之本」的首位,其重要性不亞於藥物之於「救疾」。不知飲食宜忌,不足以生存;不明藥物禁忌,不能根除疾病。這兩點是生命維持和疾病治療的關鍵。
《序論第一》的核心思想之一,便是「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他認為,如果能「用食平痾,釋情遣疾」,便是真正的「良工」,這也達到了「長年餌老之奇法,極養生之術」。這句話高度評價了食療的地位,認為它是實現延年益壽的極致養生方法。
更為重要的原則被提出:一個好的醫生,「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這確立了食療在治療體系中的優先順序。他將藥物比作剛烈的軍隊,「兵之猛暴,豈容妄發」,不當用藥如同濫發軍隊,會造成廣泛傷害。食療則相對溫和,能從根本上調理。
在飲食具體原則方面,孫思邈強調「食不欲雜」,避免多種食物混雜可能導致不良反應。同時倡導「食啖鮭餚,務令簡少」,清淡飲食,只選擇「取益人者而食之」。對於日常飲食,必須「每令節儉」,貪味多餐、暴飲暴食會導致腹脹氣短,甚至引發霍亂等急症。他特別提醒在夏至到秋分期間要慎食肥膩、餅類、酥油等,並指出許多疾病是由於春夏過度貪涼、飲食不節所致。魚鱠等生冷之物對身體多有損害,最好斷絕。有趣的是,他也提到了乳酪酥的好處(增強筋力、潤澤肌膚),但也指出過多食用可能引起腹脹泄瀉,需循序漸進。
《序論第一》中引述黃帝關於「五味所走、所病」的論述,是中醫經典理論的體現,也是《千金食治》論述食物性味功效的理論基礎。酸味走筋,多食傷筋;鹹味走血,多食傷血;辛味走氣,多食傷氣;苦味走骨,多食傷骨;甘味(雖在此處未列出,但按五行五味理論應走肉/脾)。這段論述深入淺出地解釋了不同味道的食物在體內的作用途徑和潛在危害,為理解食物性味與臟腑之間的關係提供了框架。例如,酸味收斂,多食會使兩焦氣機不暢,影響膀胱功能導致癃;鹹味入血,可能使血液凝滯,導致胃中津液枯竭而口渴;辛味發散,過多可能擾亂上焦氣機,導致心下不適甚至疼痛;苦味燥泄,可能妨礙消化道通暢,導致嘔吐。了解這些原理,便能更好地根據個體體質和病情,選擇適宜的食物,避免損傷。
「果實第二」作為書中具體論述食物的篇章,展現了《千金食治》對食材的詳細考察。本節列舉了多種常見或藥用的果實,如檳榔、豆蔻、葡萄、大棗、栗子、櫻桃、橘柚、梅實、柿子、甘蔗、芋頭、杏仁等,詳細記載了它們的性味(如檳榔辛溫澀、葡萄甘辛平、大棗甘辛熱等),以及具體的功效。這些功效既有養生保健作用(如葡萄益氣、倍力、強志、輕身不老,大棗安中養脾、補中益氣,栗子益氣、厚腸胃、補腎氣),也有治療具體病症的作用(如檳榔消穀逐水、殺蟲,豆蔻溫中止嘔,葡萄治筋骨濕痹、腸間水,栗子治腰腳不遂,木瓜治霍亂轉筋,榧實治五痔、殺蟲)。甚至還記載了食物的禁忌和副作用,如生棗多食令人熱渴氣脹,對羸瘦者有害;梅實多食壞齒;芋頭多食動宿冷;杏仁有毒,且提醒注意辨識有毒的「一核兩人」杏仁。
這些詳細的記錄,是孫思邈及其之前歷代醫家通過長期觀察、實踐和理論歸納的成果。它不僅僅是一份食物清單,更是一份蘊含著藥理學和臨床經驗的寶貴資料。書中對每種食物的描述,都力求精確,並常常引用前人學說(如黃帝、扁鵲),顯示了孫思邈對知識來源的尊重和考證。
綜觀《千金食治》,它不僅是一部關於如何吃得健康的書,更是一部體現了中國傳統醫學整體觀和預防醫學思想的著作。它將飲食提升到與藥物同等重要的地位,強調通過日常飲食來調節身體、預防疾病。這種「醫食同源」、「藥補不如食補」的觀念,正是《千金食治》的核心精髓。書中提出的「飲食有常,起居有節,不妄勞作,不妄思慮」的養生原則,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千金食治》的問世,填補了當時醫學專著在食療領域的空白,為後世的飲食養生學和食療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歷代醫家和養生家無不受其啟發,食療逐漸成為中醫治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隨著時代發展,一些具體觀點可能需要結合現代科學知識來理解和應用,但書中所蘊含的對食物性質的細緻觀察、對飲食與健康關係的深刻認識,以及將飲食作為調節身心、預防疾病重要手段的思想,仍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在今天,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飲食養生再次受到重視。《千金食治》作為這方面的經典著作,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和理論指導。學習和研究《千金食治》,不僅能夠了解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和醫學成就,更能從中汲取寶貴的養生智慧,將其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助於保持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精神狀態,正如書中所期盼的那樣,實現健康長壽的願望。這部「厚德過於千金」的著作,跨越千年,其價值依然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