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食治》~ 序論第一 (2)

回本書目錄

序論第一 (2)

1. 序論第一

「甘走肉,多食甘,令人噁心。何也?」答曰:「甘入胃也,其氣弱劣,不能上進於上焦,而與谷俱留於胃中,甘入則柔緩,柔緩則蛔動,蛔動則令人噁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則肉多粟起而胝。」

黃帝問曰:「谷之五味所主可得聞乎?」伯高對曰:「夫食風者則有靈而輕舉;食氣者則和靜而延壽;食谷者則有智而勞神;食草者則愚癡而多力;食肉者則勇猛而多嗔。是以肝木青色宜酸;心火赤色宜苦;脾土黃色宜甘;肺金白色宜辛;腎水黑色宜咸。內為五臟,外主五行,色配五方。」

五臟所合法:肝合筋,其榮爪;心合脈,其榮色;脾合肉,其榮唇;肺合皮,其榮毛;腎合骨,其榮發。

五臟不可食忌法:多食酸則皮槁而毛夭;多食苦則筋急而爪枯;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多食辛則肉胝而唇褰;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

五臟所宜食法: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棗、葵;肺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腎病宜食大豆黃卷、豕肉、慄、藿。

五味動病法:酸走筋,筋病勿食酸;苦走骨,骨病勿食苦;甘走肉,肉病勿食甘;辛走氣,氣病勿食辛;咸走血,血病勿食鹹。

五味所配法:米飯甘,麻酸,大豆咸,麥苦,黃黍辛,棗甘,李酸,慄咸,杏苦,桃辛,牛甘,犬酸,豕咸,羊苦、雞辛,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蔥辛。

五臟病五味對治法: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酸瀉之,禁當風。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用甘瀉之,禁溫食厚衣。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用苦瀉之,禁溫食飽食,濕地濡衣。肺苦氣上逆息者,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辛瀉之;禁無寒飲食、寒衣。

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潤致津液通氣也;腎欲堅,急食苦以結之,用鹹瀉之,無犯焠㶼,無熱衣溫食。

是以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肉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精以食氣,氣養精以榮色;形以食味,味養形以生力,此之謂也。

神臟有五,五五二十五種;形臟有四方、四時、四季、四肢,共為五九四十五,以此輔神,可長生久視也。

精順五氣以為靈也,若食氣相惡則傷精也;形受味以成也,若食味不調,則損形也。是以聖人先用食禁以存性,後製藥以防命也,故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氣味溫補,以存形精。

岐伯云: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味薄者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氣薄者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流;氣薄則發泄,厚則秘塞。

白話文:

序論第一

甜味入胃,吃太多甜食會讓人噁心。為什麼呢?因為甜味進入胃部,它的氣比較弱,無法上升到上焦(胸膈以上部位),而與食物一起停留在胃中。甜味性質溫和緩慢,溫和緩慢則會導致蛔蟲活動,蛔蟲活動就會讓人噁心。甜味的氣息外通於肌肉,所以吃太多甜食會使肌肉起粟粒狀的小疙瘩,產生粗糙肥厚的現象。

黃帝問道:「五穀五味的功效,可以聽您講解嗎?」伯高回答道:「經常食用風乾食物的人,則精神靈敏,行動輕捷;經常食用清淡食物的人,則性情平和安靜,壽命延長;經常食用穀物的人,則聰明智慧,但容易勞神;經常食用草類的人,則愚笨遲鈍,但體力強健;經常食用肉類的人,則勇猛果敢,但容易暴怒。因此,肝屬木,青色,宜食酸味;心屬火,赤色,宜食苦味;脾屬土,黃色,宜食甘味;肺屬金,白色,宜食辛味;腎屬水,黑色,宜食鹹味。內為五臟,外主五行,顏色與方位相配。」

五臟與身體部位的關係:肝主筋,其榮華表現在指甲;心主脈,其榮華表現在面色;脾主肉,其榮華表現在嘴唇;肺主皮,其榮華表現在毛髮;腎主骨,其榮華表現在頭髮。

五臟的飲食禁忌:過度食用酸味會使皮膚乾燥,毛髮早衰;過度食用苦味會使筋脈緊張,指甲枯萎;過度食用甘味會導致骨痛,頭髮脫落;過度食用辛味會使肌肉肥厚粗糙,嘴唇腫脹;過度食用鹹味會使脈絡凝滯,面色改變。

五臟適合食用的食物:肝病宜食麻、狗肉、李子、韭菜;心病宜食麥、羊肉、杏、薤;脾病宜食稗米、牛肉、棗、葵;肺病宜食黃黍、雞肉、桃、蔥;腎病宜食大豆、豬肉、栗子、豆葉。

五味影響疾病的方式:酸味入筋,筋病忌食酸;苦味入骨,骨病忌食苦;甘味入肉,肉病忌食甘;辛味入氣,氣病忌食辛;鹹味入血,血病忌食鹹。

五味與食物的搭配:米飯屬甘味,麻屬酸味,大豆屬鹹味,麥屬苦味,黃黍屬辛味,棗屬甘味,李子屬酸味,栗子屬鹹味,杏屬苦味,桃屬辛味,牛肉屬甘味,狗肉屬酸味,豬肉屬鹹味,羊肉屬苦味,雞肉屬辛味,葵屬甘味,韭菜屬酸味,豆葉屬鹹味,薤屬苦味,蔥屬辛味。

五臟疾病與五味對治方法:肝臟疼痛急迫,應立即食用甘味食物以緩解;肝臟氣血鬱滯,應立即食用辛味食物以疏通;用酸味瀉肝,忌風寒。心臟氣血虛弱,應立即食用酸味食物以收斂;心臟功能衰弱,應立即食用鹹味食物以滋養;用甘味瀉心,忌溫熱食物及厚衣。脾臟濕邪過盛,應立即食用苦味食物以乾燥;脾臟功能衰弱,應立即食用甘味食物以緩解;用苦味瀉脾,忌溫熱食物及飽食,忌濕地及濕衣。肺部氣逆上衝,呼吸困難,應立即食用苦味食物以瀉肺;肺臟功能衰弱,應立即食用酸味食物以收斂;用辛味瀉肺,忌寒涼飲食及寒衣。腎臟乾燥,應立即食用辛味食物以滋潤,疏通腠理,滋潤津液,通利氣血;腎臟虛弱,應立即食用苦味食物以固腎,用鹹味瀉腎,忌燙傷及熱衣溫食。

因此,毒藥攻邪,五穀是養生的根本,五肉是補充營養的,五果是輔助的,五菜是充實飲食的。精氣神靠飲食中的精氣來維持,精氣神維持面色;形體依靠飲食中的味道來維持,味道維持形體,產生力量,這就是所謂的。

人體有五個神臟,共二十五種;形體有四方、四時、四季、四肢,共四十五種,以此輔助神臟,可以長壽。

精氣神順應五氣而靈敏,若飲食與氣相沖,則會傷精;形體依靠味道而健全,若飲食味道不調和,則會損傷形體。因此,聖人首先使用飲食禁忌來保養先天之性,然後再用藥物來預防疾病,所以形體不足的,就用溫和的氣來溫養;精氣不足的,就用味道來補充,氣味溫補,以保養形體精氣。

岐伯說:陽氣為氣,陰氣為味。味道歸於形體,形體歸於氣,氣歸於精,精歸於化生。精氣神依靠氣來滋養,形體依靠味道來滋養,化生精氣。氣生形,味道損傷形體,氣損傷精氣,精氣化生為氣,氣損傷於味道。陰液的味道從下竅排出,陽氣從上竅排出。味道濃厚的屬陰,味道淡薄的屬陰中之陽;氣濃厚的屬陽,氣淡薄的屬陽中之陰。味道濃厚則瀉下,淡薄則流通;氣淡薄則發散,濃厚則閉塞。